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下列战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凡尔登战役
②索姆河战役
③日德兰海战④马恩河战役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B①是1916年2月,②是1916年6月,③是1916年5月,④是1914年9月。
2.一战中,西线转入阵地战是在下列哪次战役后?
A、俄军的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解析:B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3.
1916年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调集重兵于西线的主要意图是
A.打破僵局进行决战
B.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
C.迅速地结束战争
D.争取中立国的支持
解析:A一战中,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希望在西线打破僵局,从而使西线在一战中具有决定战局的意义。
4.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②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③协约国集团制定了“施里芬计划”,希望战争速战速决
④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⑤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持久战局面,对同盟国集团十分有利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⑤
解析:D
本题是否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5个条目中,①②叙述明显是正确的,这样就可排除含有这两条的选项,即排除A、B、C三项。
5.
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
B.远程大炮、坦克、毒气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
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解析:C这里强调的是战争的“世界性”。需要联系必修模块Ⅱ中“工业革命”一课的内容。电气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列强的争斗,也使世界真正连成了一体。同时,一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和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才使战争可能具有“世界性”。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施里芬计划”材料: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请回答:
(1)为何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都对胜利充满信心
(2)“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情况怎样
(4)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哪一次 之后战事呈何特点
解析:第(1)问依据对“施里芬计划”的认识回答。第(2)问“指导思想”要通过分析材料回答。第(3)、(4)问要通过课本介绍的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都对“施里芬计划”深信不疑,认为根据该计划,德国就一定能赢得战争。
(2)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3)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人东普鲁±、奥地利等地,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4)“马恩河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大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
英国的装甲巡洋舰
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期间,为牵制德军,英法商定发动索姆河战役,由英军担任主攻。这是一场比凡尔登战役规模更大、争夺更为激烈的血战。从1916年6月下旬联军发起进攻,到11月结束。索姆河战役中,双方损失惨重。英法军队在索姆河战役中未达到预定的夺回失地的目的,但战役牵制了德军的力量,迫使其放松了对凡尔登的攻势。
请思考:
(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
(2)索姆河战役有何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题意,展开联想,深入思考问题。首先是观察图片,概括历史现象,然后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课文,分析图片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根据材料,结合课文,从战争的目的、结果,来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影响。
答案:(1)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人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2)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德军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转入战略防御,整个战局向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
8.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
000多门,重炮600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法军13.3万人,德军21.6万人。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尤其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于是双方展开了“奔向海岸”的战斗,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调集27万兵力,1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率领,并声称德皇将于2月底在凡尔登广场阅兵。法军在凡尔登只有10万守军,270门各式大炮。2月21日至25日,德军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硝烟弥漫,战壕彻底被摧毁,附近森林全部烧光,继之两军展开肉搏战,法军殊死抵抗,伤亡惨重,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德法两军各伤亡40万人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解析:第(1)、(2)问要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3)问结合材料,总体上从“战局”及“战线”变化分析。
答案:
(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西线;1915年: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