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求知明智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
2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品读富含哲理的语言,探究说理特色。
激趣导入
宣言,是指国家、政府、政党或其领导人对外宣告其政治纲领、政治主张,对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公开表明其基本立场、观点而发表的文件。
宣言是一种极为严肃的公布主张、意见的文体。宣言有时以会议名义发表宣言,有时用于国际事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针对“创造”的宣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了解背景,熟悉字词
1.作者简介
zhòng dùn nuò
中伤 遁词 懦夫
2.读准字音
了解背景,熟悉字词
huàn gài zhí
豢养 灌溉 繁殖
了解背景,熟悉字词
3.解释词语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跳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 ”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 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 的观点,论述了 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 为喻,揭示了 ,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明确:
1.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举例论证中举的大量事例是否多余,能否删去?
3.课文第5—11段,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观点的?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一)精读文本,探究:
(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明确:
(三)集体交流,明确要点。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1.(1)举例论证:5、6、8、9、10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论述平凡也能创造,恶劣的环境也能创造,年纪小也能创造,愚钝之人也能创造,陷入绝境也能创造。
(2)道理论证:第9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慧能的话,论述下下人也能创造。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3)比喻论证: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生动形象地写出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③第13段,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把樵夫比作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树苗比作学生,论述了丧失创造性的可悲下场,呼唤教育者要有创造之心。
2.举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分论点;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3.采用驳论的方式,作者依次反驳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自己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举出反例加以反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小结:恰当使用论证方法,并且破立结合,巧用论证。
1.本文有许多富含哲理性的句子,请你找出几句,写下批注。
2.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说理生动,激情洋溢,鼓动性强。在文中找出句子加以体会。
合作探究,感悟哲理
(一)品味语言,完成下列问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明确:
(三)集体交流,明确要点。
合作探究,感悟哲理
1.(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批注: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批注: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合作探究,感悟哲理
2.(1)排比的修辞,口语化的语言,短句,增强气势,通俗易懂,节奏分明。
“有人说……不能创造”(第5、6、8、9、10段五个排比段)。
分析:五个“不能创造”,居于段首,树立批驳的五个靶子,从不同角度列出“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更好地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2)呼告的修辞,抒发强烈感情,引起读者共鸣;反复的使用,表达强烈的感情。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分析: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渴望创造的强烈感情,很有感染力。
(3)比喻的修辞,说理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感悟哲理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小结:采用多种修辞,增强文章的气势。
分析:“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论诗五首(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朗读下面这首古诗,并进行赏析,进一步体会创新意识。
拓展延伸
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说明即使是像李白、杜甫所写的那样伟大的诗篇,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至今也会让人觉得不新鲜了。因为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提倡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世人常用最后两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之势,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布置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