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5.1 生态系统 章末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中江月考)当你在河边散步时,偶尔会看到某种鸟类在水中觅食,有时还会潜入水底。推测其足部形态特征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足细长,趾间没有蹼,这种足型适合在湿地、浅滩等地方行走,便于在柔软的地面上支撑身体并保持平衡,不适合在水中游泳和水底觅食, A不符合题意。
B. 该足趾间有蹼,这种结构在划水时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推力,有助于鸟类在水中游泳、潜水和觅食,符合在水中觅食甚至潜入水底的鸟类的足部特征, B符合题意。
C.脚趾两前两后的对趾特别适合抓握树枝,因此适合在树叶浓密的地方活动,譬如鹦鹉和杜鹃,C不符合题意。
D.锐利、具有钩爪,适于捕捉小动物,老鹰有这样的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2025·广东)“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杨梅为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果实含有非常丰富的花青素和钾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消食消暑、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成熟的杨梅肉柱裸露,附着大量酵母菌。果蝇取食酵母菌,并将卵产在杨梅肉柱间。用盐水浸泡杨梅可去除果蝇幼虫。杨梅成熟采收前,采取单株整树挂罗帐、粘虫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和及时清理落果等措施可降低杨梅的虫果率。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杨梅的营养价值高,但部分人不适合食用。下列人群中不宜吃杨梅的是( )
A.高血钾患者 B.疲惫乏力者
C.高血压患者 D.免疫力低下者
3.对比杨梅和果蝇的结构层次,前者没有(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果蝇取食酵母菌时,两者形成( )
A.竞争关系 B.寄生关系 C.捕食关系 D.共生关系
5.清洗杨梅时会“掉色”,色素主要来自果肉细胞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核
6.下列关于杨梅种植和管理的做法,科学的是( )
A.全部种植雄株 B.全部种植雌株
C.成熟期喷施高残留农药 D.及时采收成熟杨梅
【答案】2.A
3.D
4.C
5.C
6.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
【解析】(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植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绿色部分)、液泡和线粒体。
(3)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如竞争,捕食,寄生等。
2.A、杨梅含钾量较高,高血钾患者本身血钾代谢异常,食用后会进一步升高血钾浓度,加重心脏、神经等系统的负担,甚至引发心律失常等危险,因此高血钾患者不宜吃,A正确。
B、疲惫乏力人群通常可通过补充杨梅中的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物质恢复体力,适量食用有益,B错误。
C、杨梅钠含量低、富含钾等矿物质,有助于辅助调节血压,高血压患者可适量食用(需结合自身情况,若合并其他疾病遵医嘱),C错误。
D、杨梅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能帮助增强免疫力,免疫力低下者可适量食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3.杨梅是植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果蝇是动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所以杨梅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竞争关系是两种生物争夺资源等;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等;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共生关系是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果蝇取食酵母菌,是果蝇以酵母菌为食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特点, C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C。
5.A、细胞壁主要起保护、支持作用,成分是纤维素等,不含色素,A错误,
B、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主要由蛋白质、脂质构成,无色素储存功能,B错误。
C、植物细胞的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着糖类、无机盐、色素等物质,杨梅“掉色”的色素就来自液泡, 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代谢、遗传,不含色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6.A、杨梅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只开花不结果,全部种雄株无法收获果实,A错误。
B、雌株需雄株传粉才能受精结果,全部种雌株也无法正常结果,B错误。
C、高残留农药会残留在果实中,危害人体健康,且违反农产品安全规定,C错误。
D、成熟杨梅若不及时采收,会掉落、腐烂,还会消耗树体营养,及时采收可保证品质、减少损失,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5·广东)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非生物部分。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 。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8.(2022八上·成都期中)某同学用概念图的方式对相关概念及事实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归纳总结。图中①~③可以依次填入( )
A.①香菇;②作为生产者;③作为消费者
B.①乳酸菌;②作为生产者;③作为消费者
C.①蓝细菌;②作为消费者;③作为生产者
D.①枯草杆菌;②作为消费者;③作为生产者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①分解者是能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微生物,枯草杆菌、香菇、乳酸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②炭疽杆菌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上,从活的生物体获取营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③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能够制造有机物为自身提供物质和能量。
故选D。
【分析】图中:①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如枯草杆菌,②消费者,③生产者。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9.(2024八上·信宜期末)麻雀食性较杂,繁殖期间吃大量危害植物的昆虫,特别是雏鸟,几乎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麻雀如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麻雀与昆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麻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人类不能随意捕杀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麻雀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D.麻雀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它们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题目描述,麻雀吃昆虫,所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
B.根据题目描述,麻雀吃昆虫,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人类不能随意捕杀,故B正确。
C.在自然系统中,麻雀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维持了生态平衡,故C正确。
D.麻雀是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24八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带有鞭毛的细菌。它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害因素。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可广泛传播,我国人群中Hp感染率高达40%-60%,并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其原因是Hp虽然主要分布在胃内,但从部分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也可检出。
10.幽门螺杆菌和人的关系是( )
A.寄生 B.共生 C.竞争 D.捕食
11.幽门螺杆菌个体微小,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快速繁殖。它的生殖方式主要是( )
A.出芽生殖 B.自我复制 C.分裂生殖 D.孢子生殖
12.在关于胃病的科普宣传活动中,小禧同学用纸箱、塑料袋、短麻绳等制作了一个幽门螺杆菌模型,还缺少一个材料来制作该模型的核心部分——遗传控制中心,现找到以下材料,比较符合要求的是( )
幽门螺杆菌示意图
A.乒乓球 B.小圆镜 C.扑克牌盒 D.长纤维绳
【答案】10.A
11.C
12.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细菌的生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
【解析】【分析】(1)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集中区域,遗传物质外无核膜包被,属于原核细胞。
(2)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3)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来源,这种生活方式为异养,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
10.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部的细菌,它依赖人体提供的营养和环境来生存,并对人体造成损害,如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因此,幽门螺杆菌和人的关系是寄生关系,A正确。
BCD、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都为对方提供某种利益,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空间等。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狮子捕食斑马,BCD错误。
故选A。
11.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它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能够迅速地进行分裂繁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菌。出芽生殖是酵母菌等真菌的一种生殖方式。自我复制通常用于描述DNA或病毒的复制过程。孢子生殖是某些植物和真菌的一种生殖方式,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幽门螺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对于细菌来说是拟核,但这里可以类比为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它应该是一个细长且能够模拟遗传物质结构的材料。在给出的选项中,乒乓球形状过于圆润,无法模拟遗传物质的结构;小圆镜虽然可以反射光线,但与遗传物质的结构无关;扑克牌盒形状过于扁平,也不适合模拟遗传物质的结构。而长纤维绳可以模拟细菌内部的遗传物质,如DNA链状结构,因此比较符合要求,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4八上·遵义期末)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不同的食物链。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草→鹿→野兔→细菌 B.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C.草→昆虫→食虫鸟→蛇 D.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起点是草(生产者),但是食物链上不能出现细菌,不构成食物链,A说法错误。
B.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所以,“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不能构成食物链,B说法错误。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草”开始,以最高营养级“蛇”结束,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该链状结构能表示一条食物链,C说法正确。
D.食物链上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而选项中,起点是阳光,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写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链条状结构。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14.(2024八上·淄博期末)素有“鸟界伪装大师”之称的林鸱(chi)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利于躲避天敌。下列关于林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是一种拟态
B.为了躲避天敌林鸱产生了与树干相似的形态
C.林鸱的伪装不能使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林鸱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这符合拟态的特点,所以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是一种拟态, A正确。
B.林鸱与树干相似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那些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的林鸱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是为了躲避天敌林鸱主动产生了与树干相似的形态。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先有各种变异,然后环境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B错误。
CD.林鸱的伪装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正确。
故选B。
【分析】(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5.(2024八上·柳州期末)小明是个细心的孩子,他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生长在干旱地区的野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生长在潮湿土壤中的野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浅,这种生长现象主要是( )
A.受根的向肥生长的特性影响 B.受根的向地生长的特性影响
C.受根的向水生长的特性影响 D.以上三种都不是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干旱地区的土壤表层水分含量较低,而深层土壤由于水分不易蒸发,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因此,生长在干旱地区的野草根系为了获取足够的水分,会向土壤深处生长,表现出根的向水生长特性。相反,潮湿土壤中,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高,野草根系在土壤浅层生长也能获取足够的水分,因此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浅。这种生长现象主要是受根的向水生长的特性影响,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植物的根系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水分、养分、重力以及光照等。其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是植物根系生长的重要特性。向水性是指根系倾向于向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向肥性是指根系倾向于向养分较多的地方生长;向地性则是指根系倾向于向地心方向生长。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这些特性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模式。
16.(2025·罗江模拟)如图是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中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草体内最多
C.图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草→兔→鹰→微生物
D.图中的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环境,A说法错误。
B.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所以,该生态系统中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鹰体内最多,B说法错误。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上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说法错误。
D.图中的①代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代表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等基础内容,需要熟记基础知识。
(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17.(2024·绵竹模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D.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 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但并未包含生态系统的全部组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主要来源;消费者则通过摄食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来获取能量和物质。然而,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为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A选项错误。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虽然涵盖了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生物部分,但同样缺少了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为生物提供能量、物质和生存空间。因此,仅有这三者也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B选项错误。
C. 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虽然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主要来源以及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缺少了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通过摄食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分解者则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环境,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以C选项错误。
D.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非生物部分则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这两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所以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共同组成的。这两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18.(2025·吉林模拟)如图为某湿地生态公园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B.流经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水生植物
C.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轮虫→水蚤→鲶鱼;水生植物→轮虫→水蚤→划蝽→青蛙;水生植物→水蚤→鲶鱼;水生植物→水蚤→划蝽→青蛙;水生植物→蚊子幼虫→划蝽→青蛙,一共5条食物链,A说法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或光能),B说法错误。
C.题干中,在该食物网中,水蚤以轮虫为食是捕食关系,水蚤和轮虫又都以水生植物为食,二者还存在竞争关系。所以,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说法正确。
D.生态系统中,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在食物链“水生植物→轮虫→水蚤→划蝽→青蛙”中青蛙是第五营养级,而在食物链“水生植物→轮虫→水蚤→鲶鱼”鲶鱼最高是第四营养级。所以,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青蛙,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中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等基础内容,此题考查点较多,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
(4)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
19.(2024八上·湛江期末)1981年5月,我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随即拉开世界朱鹮保护大幕.经过35年的艰辛保护,目前全球朱鹮数量已达2200余只.图是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朱鹮位于五条食物链的最顶端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强
C.人过度捕食鱼类,对该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D.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朱鹮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水草→鱼类→朱鹮;②水草→贝类→鱼类→朱鹮;③藻类→鱼类→朱鹮;④水草→贝类→朱鹮;⑤藻类→贝类→朱鹮,⑥藻类→贝类→鱼类→朱鹮,不符合题意;
B、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少,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B不符合题意;
C、人过度捕食鱼类,朱鹮会因为没有食物而减少,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无法排出,因此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朱鹮的营养级最高,有毒物质含量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二、综合应用题
20.(2025八上·济南期末)常规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是常见的三种农业模式。如图表示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表表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取样深度(厘米) 农业模式 生物种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如图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缺少的成分是 其中有 条食物链,捕食性线虫属于第 营养级。
(2)图中线虫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依据是 ,自我调节能力大。
(4)镉是一种重金属,会污染土壤,进而对生物造成危害。若长期施加含有镉的化肥,则图中 体内的镉含量最高。
(5)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腐生细菌数量增加。依据如图分析,若长期施用有机肥,植食性线虫数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三
(2)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食物网更复杂
(4)捕食性线虫
(5)减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有植物(生产者)和动物(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植食性线虫→捕食性线虫,腐生细菌→食细菌线虫→捕食性线虫,共2条。营养级是指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根据上述食物链可以看出,捕食性线虫属于第三营养级。
(2)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可以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图中线虫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虫等动物通过摄取植物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的方向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都会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等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是很低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机农业模式下,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最高,这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最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强。所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有机农业。
(4)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镉是一种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在生物体内积累,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在图中的食物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相对其他生物营养级较高,所以若长期施加含有镉的化肥,则图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最高。
(5)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腐生细菌数量增加,腐生细菌数量增加会使植物残体的分解加快,为食细菌线虫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食细菌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以植食性线虫为食,导致植食性线虫减少,所以若长期施用有机肥,植食性线虫数量会减少。
故答案为:(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三;(2)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食物网更复杂;(4) 捕食性线虫;(5)减少。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可以被植物体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食物网,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绿色植物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流动的,是不循环,而物质可以反复循环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已有部分生物类群,植物属于生产者,如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线虫等属于消费者,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植食性线虫→捕食性线虫,腐生细菌→食细菌线虫→捕食性线虫,共2条。
根据上述食物链可知,捕食性线虫属于第三营养级。
(2)图中线虫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虫等动物通过摄取植物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的方向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都会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等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是很低的。
(3)由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模式下生物种类最多,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最高。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高。所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有机农业。
(4)镉是一种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在生物体内积累,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在图中的食物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相对其他生物营养级较高,所以若长期施加含有镉的化肥,则图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最高。
(5)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腐生细菌数量增加,腐生细菌数量增加会使植物残体的分解加快,为食细菌线虫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食细菌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以植食性线虫为食,导致植食性线虫减少,所以若长期施用有机肥,植食性线虫数量会减少。
21.(2024八上·期末)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通过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主动调适,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稻作文化。“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是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的一种农业生态模式。而今人们又因地制宜,建立“稻蟹共生”、“稻鸭共作”等新型种养模式,稻田养殖处处彰显了生态智慧。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贮存能量的 物。鸭、青蛙、昆虫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 者。
(2)请写出该稻田生态系统有鸭的一条食物链 。
(3)引鸭入田,鸭的排泄物可被土壤中的 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水稻的根收利用,减少肥料使用,同时可利用鸭与昆虫以及鸭与杂草的 关系来控制昆虫和杂草的数量,这叫“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 。
(4)如果大量捕捉稻田中的野生青蛙,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请简要分析原因: 。
【答案】(1)水稻、杂草;有机;消费
(2)水稻→昆虫→鸭
(3)微生物;捕食;环保、节约成本等
(4)如果青蛙减少,昆虫数量增加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即该生态系统中的水稻、杂草是植物,都属于生产者,植物体内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鸭、青蛙、昆虫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该稻田生态系统有鸭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鸭或杂草→鸭。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鸭的排泄物中富含有机物,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其中水、无机盐能被水稻的根吸收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肥料使用。鸭以昆虫、杂草为食,故利用鸭与昆虫以及鸭与杂草的捕食关系来控制昆虫和杂草的数量,这叫“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环保)、节约成本等。
(4)据图可知,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又以昆虫为食,即它们组成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稻田中的野生青蛙,昆虫会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进而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故答案为:(1)水稻、杂草、有机、消费;(2)水稻→昆虫→鸭;(3)微生物、捕食、环保、节约成本等;(4)如果青蛙减少,昆虫数量增加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相关知识,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上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即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对其他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水稻、杂草是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产者。鸭、青蛙、昆虫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无,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该稻田生态系统有鸭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鸭或杂草→鸭。
(3)鸭的排泄物中富含有机物,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其中水、无机盐能被水稻的根吸收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肥料使用。鸭以昆虫、杂草为食,故利用鸭与昆虫以及鸭与杂草的捕食关系来控制昆虫和杂草的数量,这叫“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环保)、节约成本等。
(4)据图可知,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又以昆虫为食,即它们组成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稻田中的野生青蛙,昆虫会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进而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22.(2024八上·遵义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某荒漠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所示为图一虚线中个生物的成分。
(1)图二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中的 (填字母)。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体的途径是图一中的 (填代号)过程。
(2)图二中荒漠雕鸮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如果大量捕杀沙云雀和蜥蜴,长时间内蝗虫的数量会 。
(3)碳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 (答一条)。
【答案】(1)5;C;①
(2)捕食和竞争;增加
(3)低碳生活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题干中有植物和动物,还缺少了分解者,所以,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种的C。
食物链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状结构,食物链上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图二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2)由图二可以看出,荒漠雕鸮以蛇为食,同时荒漠雕鸮和蛇以沙云雀为食物,即两者之间还存在共同的食物,两者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图二中荒漠雕鸮与蛇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如果大量捕杀沙云雀和蜥蜴,那么它们对蝗虫的捕食压力就会减小,长时间内婢虫的数量就会增加。
(3) 碳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为了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还可以积极宣传碳中和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等,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是非常有益的。
故答案为:(1)5、C、①;(2)捕食和竞争、增加;(3)低碳生活。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碳循环等基础知识,此题考察点较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基本知识。
(1)图中的①光合作用、②捕食、③呼吸作用、④分解作用、⑤燃烧;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及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金额呈有机物,贮存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可以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3)食物链反映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一直到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如果,人类的干扰超过了这种能力,生态平衡就会受到破坏。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图二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中的C分解者。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2)图二中荒漠雕鸮以蛇为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荒漠雕鸮和蛇都捕食沙云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因此图二中荒漠雕鸮与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如果大量捕杀沙云雀和蜥蜴,那么它们对蝗虫的捕食压力就会减小,长时间内婢虫的数量就会增加。
(3)为了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实际行动。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还可以积极宣传碳中和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等,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是非常有益的。
23.(2024·绵竹模拟)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平谷区,总面积 40 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 75%,有植物 800 余种, 动物 300 余种,是国家 2A 级旅游景区。请联系所学完成下列问 题:
(1)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以油松和栎类为优势树种。散生乔木树种有刺槐、山杨、桑树、 山楂等。主要草本植物有黄米草、白米草、羊胡草等。这些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 ,其生存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园内林间有金钱豹出现,金钱豹是猫科、豹属的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各种蹄类动物, 也捕食兔、鼠类、鸟类和鱼类。食物多样提高了金钱豹 的机会。
(3)森林中长出的蘑菇能够将地下腐殖质中的有机物分解为 回到环境中,促进该生态系统的 循环。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形成的 更复杂,生态系统的 能力更强。
【答案】(1)生产者;太阳能/光能
(2)生存和繁衍
(3)无机物;物质
(4)食物网;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包括以油松和栎类为优势树种,以及散生的乔木树种如刺槐、山杨、桑树、山楂等,还有主要的草本植物如黄米草、白米草、羊胡草等。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2)金钱豹是园内林间的一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属于猫科、豹属。它的食物来源多样,包括各种蹄类动物,也捕食兔、鼠类、鸟类和鱼类。这种食物多样性提高了金钱豹生存和繁衍的机会,因为它能够在不同食物资源之间灵活选择,从而增加了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食物短缺的能力。
(3)森林中长出的蘑菇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将地下腐殖质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等,并释放回环境中。这一过程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不断循环利用。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丰富的生物种类和更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食物网上,即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复杂网络。由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食物关系的复杂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能够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来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
【分析】
能量流动的载体主要是有机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随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被其他生物所利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有机物起着传递和储存能量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大),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为复杂的营养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1 / 1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5.1 生态系统 章末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中江月考)当你在河边散步时,偶尔会看到某种鸟类在水中觅食,有时还会潜入水底。推测其足部形态特征可能是( )
A. B.
C. D.
(2025·广东)“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杨梅为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果实含有非常丰富的花青素和钾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消食消暑、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成熟的杨梅肉柱裸露,附着大量酵母菌。果蝇取食酵母菌,并将卵产在杨梅肉柱间。用盐水浸泡杨梅可去除果蝇幼虫。杨梅成熟采收前,采取单株整树挂罗帐、粘虫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和及时清理落果等措施可降低杨梅的虫果率。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杨梅的营养价值高,但部分人不适合食用。下列人群中不宜吃杨梅的是( )
A.高血钾患者 B.疲惫乏力者
C.高血压患者 D.免疫力低下者
3.对比杨梅和果蝇的结构层次,前者没有(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果蝇取食酵母菌时,两者形成( )
A.竞争关系 B.寄生关系 C.捕食关系 D.共生关系
5.清洗杨梅时会“掉色”,色素主要来自果肉细胞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核
6.下列关于杨梅种植和管理的做法,科学的是( )
A.全部种植雄株 B.全部种植雌株
C.成熟期喷施高残留农药 D.及时采收成熟杨梅
7.(2025·广东)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8.(2022八上·成都期中)某同学用概念图的方式对相关概念及事实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归纳总结。图中①~③可以依次填入( )
A.①香菇;②作为生产者;③作为消费者
B.①乳酸菌;②作为生产者;③作为消费者
C.①蓝细菌;②作为消费者;③作为生产者
D.①枯草杆菌;②作为消费者;③作为生产者
9.(2024八上·信宜期末)麻雀食性较杂,繁殖期间吃大量危害植物的昆虫,特别是雏鸟,几乎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麻雀如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麻雀与昆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麻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人类不能随意捕杀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麻雀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D.麻雀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它们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2024八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带有鞭毛的细菌。它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害因素。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可广泛传播,我国人群中Hp感染率高达40%-60%,并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其原因是Hp虽然主要分布在胃内,但从部分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也可检出。
10.幽门螺杆菌和人的关系是( )
A.寄生 B.共生 C.竞争 D.捕食
11.幽门螺杆菌个体微小,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快速繁殖。它的生殖方式主要是( )
A.出芽生殖 B.自我复制 C.分裂生殖 D.孢子生殖
12.在关于胃病的科普宣传活动中,小禧同学用纸箱、塑料袋、短麻绳等制作了一个幽门螺杆菌模型,还缺少一个材料来制作该模型的核心部分——遗传控制中心,现找到以下材料,比较符合要求的是( )
幽门螺杆菌示意图
A.乒乓球 B.小圆镜 C.扑克牌盒 D.长纤维绳
13.(2024八上·遵义期末)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不同的食物链。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草→鹿→野兔→细菌 B.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C.草→昆虫→食虫鸟→蛇 D.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14.(2024八上·淄博期末)素有“鸟界伪装大师”之称的林鸱(chi)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利于躲避天敌。下列关于林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是一种拟态
B.为了躲避天敌林鸱产生了与树干相似的形态
C.林鸱的伪装不能使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林鸱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15.(2024八上·柳州期末)小明是个细心的孩子,他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生长在干旱地区的野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生长在潮湿土壤中的野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浅,这种生长现象主要是( )
A.受根的向肥生长的特性影响 B.受根的向地生长的特性影响
C.受根的向水生长的特性影响 D.以上三种都不是
16.(2025·罗江模拟)如图是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中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草体内最多
C.图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草→兔→鹰→微生物
D.图中的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17.(2024·绵竹模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D.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8.(2025·吉林模拟)如图为某湿地生态公园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B.流经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水生植物
C.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
19.(2024八上·湛江期末)1981年5月,我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随即拉开世界朱鹮保护大幕.经过35年的艰辛保护,目前全球朱鹮数量已达2200余只.图是野生朱鹮自然保护区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朱鹮位于五条食物链的最顶端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强
C.人过度捕食鱼类,对该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D.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朱鹮
二、综合应用题
20.(2025八上·济南期末)常规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是常见的三种农业模式。如图表示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表表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取样深度(厘米) 农业模式 生物种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如图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缺少的成分是 其中有 条食物链,捕食性线虫属于第 营养级。
(2)图中线虫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依据是 ,自我调节能力大。
(4)镉是一种重金属,会污染土壤,进而对生物造成危害。若长期施加含有镉的化肥,则图中 体内的镉含量最高。
(5)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腐生细菌数量增加。依据如图分析,若长期施用有机肥,植食性线虫数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1.(2024八上·期末)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通过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主动调适,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稻作文化。“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是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的一种农业生态模式。而今人们又因地制宜,建立“稻蟹共生”、“稻鸭共作”等新型种养模式,稻田养殖处处彰显了生态智慧。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贮存能量的 物。鸭、青蛙、昆虫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 者。
(2)请写出该稻田生态系统有鸭的一条食物链 。
(3)引鸭入田,鸭的排泄物可被土壤中的 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水稻的根收利用,减少肥料使用,同时可利用鸭与昆虫以及鸭与杂草的 关系来控制昆虫和杂草的数量,这叫“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 。
(4)如果大量捕捉稻田中的野生青蛙,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请简要分析原因: 。
22.(2024八上·遵义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某荒漠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所示为图一虚线中个生物的成分。
(1)图二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中的 (填字母)。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体的途径是图一中的 (填代号)过程。
(2)图二中荒漠雕鸮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如果大量捕杀沙云雀和蜥蜴,长时间内蝗虫的数量会 。
(3)碳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 (答一条)。
23.(2024·绵竹模拟)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平谷区,总面积 40 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 75%,有植物 800 余种, 动物 300 余种,是国家 2A 级旅游景区。请联系所学完成下列问 题:
(1)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以油松和栎类为优势树种。散生乔木树种有刺槐、山杨、桑树、 山楂等。主要草本植物有黄米草、白米草、羊胡草等。这些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 ,其生存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园内林间有金钱豹出现,金钱豹是猫科、豹属的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各种蹄类动物, 也捕食兔、鼠类、鸟类和鱼类。食物多样提高了金钱豹 的机会。
(3)森林中长出的蘑菇能够将地下腐殖质中的有机物分解为 回到环境中,促进该生态系统的 循环。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形成的 更复杂,生态系统的 能力更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足细长,趾间没有蹼,这种足型适合在湿地、浅滩等地方行走,便于在柔软的地面上支撑身体并保持平衡,不适合在水中游泳和水底觅食, A不符合题意。
B. 该足趾间有蹼,这种结构在划水时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推力,有助于鸟类在水中游泳、潜水和觅食,符合在水中觅食甚至潜入水底的鸟类的足部特征, B符合题意。
C.脚趾两前两后的对趾特别适合抓握树枝,因此适合在树叶浓密的地方活动,譬如鹦鹉和杜鹃,C不符合题意。
D.锐利、具有钩爪,适于捕捉小动物,老鹰有这样的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答案】2.A
3.D
4.C
5.C
6.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
【解析】(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植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绿色部分)、液泡和线粒体。
(3)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如竞争,捕食,寄生等。
2.A、杨梅含钾量较高,高血钾患者本身血钾代谢异常,食用后会进一步升高血钾浓度,加重心脏、神经等系统的负担,甚至引发心律失常等危险,因此高血钾患者不宜吃,A正确。
B、疲惫乏力人群通常可通过补充杨梅中的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物质恢复体力,适量食用有益,B错误。
C、杨梅钠含量低、富含钾等矿物质,有助于辅助调节血压,高血压患者可适量食用(需结合自身情况,若合并其他疾病遵医嘱),C错误。
D、杨梅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能帮助增强免疫力,免疫力低下者可适量食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3.杨梅是植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果蝇是动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所以杨梅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竞争关系是两种生物争夺资源等;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等;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共生关系是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果蝇取食酵母菌,是果蝇以酵母菌为食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特点, C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C。
5.A、细胞壁主要起保护、支持作用,成分是纤维素等,不含色素,A错误,
B、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主要由蛋白质、脂质构成,无色素储存功能,B错误。
C、植物细胞的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着糖类、无机盐、色素等物质,杨梅“掉色”的色素就来自液泡, 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代谢、遗传,不含色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6.A、杨梅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只开花不结果,全部种雄株无法收获果实,A错误。
B、雌株需雄株传粉才能受精结果,全部种雌株也无法正常结果,B错误。
C、高残留农药会残留在果实中,危害人体健康,且违反农产品安全规定,C错误。
D、成熟杨梅若不及时采收,会掉落、腐烂,还会消耗树体营养,及时采收可保证品质、减少损失,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非生物部分。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 。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①分解者是能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微生物,枯草杆菌、香菇、乳酸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②炭疽杆菌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上,从活的生物体获取营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③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能够制造有机物为自身提供物质和能量。
故选D。
【分析】图中:①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如枯草杆菌,②消费者,③生产者。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9.【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题目描述,麻雀吃昆虫,所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
B.根据题目描述,麻雀吃昆虫,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人类不能随意捕杀,故B正确。
C.在自然系统中,麻雀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维持了生态平衡,故C正确。
D.麻雀是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10.A
11.C
12.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细菌的生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
【解析】【分析】(1)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集中区域,遗传物质外无核膜包被,属于原核细胞。
(2)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3)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来源,这种生活方式为异养,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
10.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部的细菌,它依赖人体提供的营养和环境来生存,并对人体造成损害,如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因此,幽门螺杆菌和人的关系是寄生关系,A正确。
BCD、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都为对方提供某种利益,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空间等。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狮子捕食斑马,BCD错误。
故选A。
11.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它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能够迅速地进行分裂繁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菌。出芽生殖是酵母菌等真菌的一种生殖方式。自我复制通常用于描述DNA或病毒的复制过程。孢子生殖是某些植物和真菌的一种生殖方式,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幽门螺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对于细菌来说是拟核,但这里可以类比为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它应该是一个细长且能够模拟遗传物质结构的材料。在给出的选项中,乒乓球形状过于圆润,无法模拟遗传物质的结构;小圆镜虽然可以反射光线,但与遗传物质的结构无关;扑克牌盒形状过于扁平,也不适合模拟遗传物质的结构。而长纤维绳可以模拟细菌内部的遗传物质,如DNA链状结构,因此比较符合要求,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起点是草(生产者),但是食物链上不能出现细菌,不构成食物链,A说法错误。
B.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所以,“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不能构成食物链,B说法错误。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草”开始,以最高营养级“蛇”结束,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该链状结构能表示一条食物链,C说法正确。
D.食物链上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而选项中,起点是阳光,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写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链条状结构。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这符合拟态的特点,所以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是一种拟态, A正确。
B.林鸱与树干相似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那些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的林鸱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是为了躲避天敌林鸱主动产生了与树干相似的形态。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先有各种变异,然后环境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B错误。
CD.林鸱的伪装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正确。
故选B。
【分析】(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5.【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干旱地区的土壤表层水分含量较低,而深层土壤由于水分不易蒸发,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因此,生长在干旱地区的野草根系为了获取足够的水分,会向土壤深处生长,表现出根的向水生长特性。相反,潮湿土壤中,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高,野草根系在土壤浅层生长也能获取足够的水分,因此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浅。这种生长现象主要是受根的向水生长的特性影响,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植物的根系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水分、养分、重力以及光照等。其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是植物根系生长的重要特性。向水性是指根系倾向于向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向肥性是指根系倾向于向养分较多的地方生长;向地性则是指根系倾向于向地心方向生长。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这些特性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模式。
1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环境,A说法错误。
B.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所以,该生态系统中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鹰体内最多,B说法错误。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上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说法错误。
D.图中的①代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代表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等基础内容,需要熟记基础知识。
(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1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 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但并未包含生态系统的全部组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主要来源;消费者则通过摄食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来获取能量和物质。然而,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为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A选项错误。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虽然涵盖了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生物部分,但同样缺少了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为生物提供能量、物质和生存空间。因此,仅有这三者也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B选项错误。
C. 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虽然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主要来源以及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缺少了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通过摄食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分解者则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环境,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以C选项错误。
D.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非生物部分则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这两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所以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共同组成的。这两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轮虫→水蚤→鲶鱼;水生植物→轮虫→水蚤→划蝽→青蛙;水生植物→水蚤→鲶鱼;水生植物→水蚤→划蝽→青蛙;水生植物→蚊子幼虫→划蝽→青蛙,一共5条食物链,A说法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或光能),B说法错误。
C.题干中,在该食物网中,水蚤以轮虫为食是捕食关系,水蚤和轮虫又都以水生植物为食,二者还存在竞争关系。所以,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说法正确。
D.生态系统中,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在食物链“水生植物→轮虫→水蚤→划蝽→青蛙”中青蛙是第五营养级,而在食物链“水生植物→轮虫→水蚤→鲶鱼”鲶鱼最高是第四营养级。所以,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青蛙,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中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等基础内容,此题考查点较多,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
(4)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
1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水草→鱼类→朱鹮;②水草→贝类→鱼类→朱鹮;③藻类→鱼类→朱鹮;④水草→贝类→朱鹮;⑤藻类→贝类→朱鹮,⑥藻类→贝类→鱼类→朱鹮,不符合题意;
B、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少,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B不符合题意;
C、人过度捕食鱼类,朱鹮会因为没有食物而减少,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无法排出,因此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朱鹮的营养级最高,有毒物质含量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0.【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三
(2)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食物网更复杂
(4)捕食性线虫
(5)减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有植物(生产者)和动物(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植食性线虫→捕食性线虫,腐生细菌→食细菌线虫→捕食性线虫,共2条。营养级是指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根据上述食物链可以看出,捕食性线虫属于第三营养级。
(2)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可以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图中线虫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虫等动物通过摄取植物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的方向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都会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等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是很低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机农业模式下,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最高,这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最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强。所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有机农业。
(4)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镉是一种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在生物体内积累,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在图中的食物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相对其他生物营养级较高,所以若长期施加含有镉的化肥,则图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最高。
(5)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腐生细菌数量增加,腐生细菌数量增加会使植物残体的分解加快,为食细菌线虫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食细菌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以植食性线虫为食,导致植食性线虫减少,所以若长期施用有机肥,植食性线虫数量会减少。
故答案为:(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三;(2)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食物网更复杂;(4) 捕食性线虫;(5)减少。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可以被植物体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食物网,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绿色植物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流动的,是不循环,而物质可以反复循环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已有部分生物类群,植物属于生产者,如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线虫等属于消费者,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植食性线虫→捕食性线虫,腐生细菌→食细菌线虫→捕食性线虫,共2条。
根据上述食物链可知,捕食性线虫属于第三营养级。
(2)图中线虫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虫等动物通过摄取植物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的方向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都会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等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是很低的。
(3)由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模式下生物种类最多,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最高。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高。所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有机农业。
(4)镉是一种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在生物体内积累,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在图中的食物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相对其他生物营养级较高,所以若长期施加含有镉的化肥,则图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最高。
(5)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腐生细菌数量增加,腐生细菌数量增加会使植物残体的分解加快,为食细菌线虫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食细菌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以植食性线虫为食,导致植食性线虫减少,所以若长期施用有机肥,植食性线虫数量会减少。
21.【答案】(1)水稻、杂草;有机;消费
(2)水稻→昆虫→鸭
(3)微生物;捕食;环保、节约成本等
(4)如果青蛙减少,昆虫数量增加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即该生态系统中的水稻、杂草是植物,都属于生产者,植物体内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鸭、青蛙、昆虫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该稻田生态系统有鸭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鸭或杂草→鸭。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鸭的排泄物中富含有机物,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其中水、无机盐能被水稻的根吸收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肥料使用。鸭以昆虫、杂草为食,故利用鸭与昆虫以及鸭与杂草的捕食关系来控制昆虫和杂草的数量,这叫“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环保)、节约成本等。
(4)据图可知,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又以昆虫为食,即它们组成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稻田中的野生青蛙,昆虫会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进而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故答案为:(1)水稻、杂草、有机、消费;(2)水稻→昆虫→鸭;(3)微生物、捕食、环保、节约成本等;(4)如果青蛙减少,昆虫数量增加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相关知识,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上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即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对其他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水稻、杂草是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产者。鸭、青蛙、昆虫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无,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该稻田生态系统有鸭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鸭或杂草→鸭。
(3)鸭的排泄物中富含有机物,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其中水、无机盐能被水稻的根吸收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肥料使用。鸭以昆虫、杂草为食,故利用鸭与昆虫以及鸭与杂草的捕食关系来控制昆虫和杂草的数量,这叫“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环保)、节约成本等。
(4)据图可知,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又以昆虫为食,即它们组成一条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稻田中的野生青蛙,昆虫会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进而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22.【答案】(1)5;C;①
(2)捕食和竞争;增加
(3)低碳生活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题干中有植物和动物,还缺少了分解者,所以,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种的C。
食物链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状结构,食物链上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图二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2)由图二可以看出,荒漠雕鸮以蛇为食,同时荒漠雕鸮和蛇以沙云雀为食物,即两者之间还存在共同的食物,两者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图二中荒漠雕鸮与蛇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如果大量捕杀沙云雀和蜥蜴,那么它们对蝗虫的捕食压力就会减小,长时间内婢虫的数量就会增加。
(3) 碳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为了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还可以积极宣传碳中和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等,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是非常有益的。
故答案为:(1)5、C、①;(2)捕食和竞争、增加;(3)低碳生活。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碳循环等基础知识,此题考察点较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基本知识。
(1)图中的①光合作用、②捕食、③呼吸作用、④分解作用、⑤燃烧;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及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金额呈有机物,贮存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可以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3)食物链反映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一直到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如果,人类的干扰超过了这种能力,生态平衡就会受到破坏。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图二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中的C分解者。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2)图二中荒漠雕鸮以蛇为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荒漠雕鸮和蛇都捕食沙云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因此图二中荒漠雕鸮与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如果大量捕杀沙云雀和蜥蜴,那么它们对蝗虫的捕食压力就会减小,长时间内婢虫的数量就会增加。
(3)为了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实际行动。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还可以积极宣传碳中和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等,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是非常有益的。
23.【答案】(1)生产者;太阳能/光能
(2)生存和繁衍
(3)无机物;物质
(4)食物网;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包括以油松和栎类为优势树种,以及散生的乔木树种如刺槐、山杨、桑树、山楂等,还有主要的草本植物如黄米草、白米草、羊胡草等。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2)金钱豹是园内林间的一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属于猫科、豹属。它的食物来源多样,包括各种蹄类动物,也捕食兔、鼠类、鸟类和鱼类。这种食物多样性提高了金钱豹生存和繁衍的机会,因为它能够在不同食物资源之间灵活选择,从而增加了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食物短缺的能力。
(3)森林中长出的蘑菇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将地下腐殖质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等,并释放回环境中。这一过程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不断循环利用。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丰富的生物种类和更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食物网上,即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复杂网络。由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食物关系的复杂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能够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来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
【分析】
能量流动的载体主要是有机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随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被其他生物所利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有机物起着传递和储存能量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大),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为复杂的营养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