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2:25:14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诵技巧,准确、生动地朗诵诗歌,传达诗歌情感。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
3.从意象、语言、节奏、结构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诗歌,体悟诗歌意境美、情感美、形式美。
4.撰写诗歌鉴赏札记,在交流分享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升判性思维和审美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
1.体会炼字的精妙之处,把握诗歌的核心意象,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
2.从语言、节奏、结构等角度鉴赏诗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
【学习难点】
撰写诗歌鉴赏札记。
【自主学习】
【作家作品】
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921年,郭沫若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他的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2、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红烛》
1、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练,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3、“三美”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三、《峨日朵雪峰之侧》
1、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曾赴朝鲜抗美援朝,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的诗》等。
2、写作背景:《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1962年,中国诗坛渐趋冷寂和沉闷。曾写下过长诗《凶年逸稿》(在饥馑的年代)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适应了冷寂和沉闷的氛围,所以此时拥有了一定的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四、《致云雀》
1、雪莱(1792—1822),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西风颂》《云》以及《致云雀》,它们堪称抒情诗歌中的极品。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主要以严肃为主,常常流露出诗人伤感的愁绪,但是他有的作品也具有诙谐、讽刺的特点。
2、写作背景:据雪莱夫人回忆,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写出《致云雀》。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3、文体知识:《致云雀》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被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往往不断地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诗歌
任务一:请查阅相关资料,填写下列表格,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四首诗创作于何时 诗人有着怎样的青春模样?时代对诗人创作有何影响?
作品 诗人 创作时代 诗人的青春模样、时代的影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1919年9、10月间 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跨越太平洋,直接震动了留学于日本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诗兴如火山喷发,写下了诸多新诗。五四运动后,诗人置身于日本横滨海岸面对汹涌的大海和时代的浪潮,内心受到强烈冲击,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
《红烛》 闻一多 1923年 诗人留学美国,创作《红烛》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这位觉醒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决心将自己奉献给国家与人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58年昌耀因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后流放至青海祁连山牧场劳改,多次投递申诉材料却石沉大海。1962年7月劳改期满本应被赦免,但青海省文联却不知何故对此事毫不知情,昌耀依然带着“劳教分子”身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1983年7月27日删定 1979年昌耀平反后重返文坛,进入了一个创造力勃发、思想和艺术都臻于成熟的时期。他以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光对以前的诗歌进行大规模“重写”。
《致云雀》 雪莱 1820年夏 欧洲正经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神圣同盟的反动复辟。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贵族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却相当强大;早期的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诞生。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侨居意大利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听到云雀鸣叫,心有触动而作此诗。
任务二:大声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这四首诗歌的感情,记录并分享诵读感受。
示例: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宏伟、强力、壮丽、炽热,从内到外蓬勃而出的力量,青春就是一往无前的激昂。
(2)《红烛》热烈、真挚、深沉。红烛有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3)《峨日朵雪峰之侧》博大、苍凉、浑厚、孤独。向上是攀登者的生命姿态,面对苦难,永不言弃。
(4)《致云雀》清丽明快、雄浑磅礴。有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二、再读诗歌
任务一:
1.这四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概括意象的特点并分析其意蕴。请梳理诗中主要意象,填写以下表格。
作品 重要意象 意象特点 情感意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地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对“力”的歌颂,表达了一种积极创造的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
《红烛》 红烛、泪、残风 赤诚、火红色 “红”是赤城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无私奉献精神。残风,喻当时社会的阴暗势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 攀登者、小蜘蛛、落日、山海 勇敢、渺小顽强、壮丽 对生命的奋斗昂扬精神的歌颂
《致云雀》 云雀 美丽、欢快、光明 对光明的向往,对人类理想世界 的追求。
2.意象比较: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承载情感与思想的重要符号,其创造与运用并非仅由作者个人意志决定,更深深植根于特定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传承脉络及文学创作惯例。结合下面的材料,深入探究 “云雀” 意象的文化内涵差异与诗歌情感表达。
材料一:(1)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3)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 《野田黄雀行》)
材料二:雪莱《致云雀》(略)
明确: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雀”:大多指代目光短浅、狂妄自大、渺小卑微的人;中国古典诗文中的“雀”大多是负面形象,
雪莱《致云雀》中“云雀”:自由飞翔,尽情高歌的“欢乐精灵”;追求理想,崇尚自由的“诗人化身”,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云雀”象征着欢乐、光明、自由、理想,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任务二:这四首诗歌既是对青春的吟唱,也是一首“自我之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探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作品 抒情主人公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自信、进取、敢去打破旧世界的知识青年形象
《红烛》 拥有赤子之心、为追求理想甘愿奉献的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勇于攀登与征服困难的攀登者形象
《致云雀》 向往光明和崇高、追求理想的形象
三、三读诗歌
任务一:再读诗歌,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欣赏诗歌,小组讨论典型语句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交流后完善表格。
作品 语言特点 手法及效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句式自由,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并伴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 象征、排比: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叠词、反复: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想象: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红烛》 形式美和节奏感。诗句形式长短错落,整体匀称,行节之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 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设问:自问自答,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反复: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所见所思所感:拟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自由体诗,段和行字数都不固定,注重内在的节奏。 视听结合: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对比:小小的蜘蛛,不起眼的细小的意象比司空见惯的“雄鹰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致云雀》 长短句编排,每一小节为五句,四短一长,错落有致,节奏舒缓匀称;巧妙运用单双音节的词汇,使得诗朗读有跳跃的感觉。 象征: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比喻: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对比: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设问、反问:第13-17节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
任务二:
札记是阅读时的要点摘记与心得,诗歌鉴赏札记需基于诗歌阅读,从小处切入、紧扣文本(可感性、可理性、可二者结合)。请任选一个维度(除意象外),鉴赏本课诗歌,拟写小标题,撰写一则一二百字的鉴赏札记。
鉴赏角度提示:
(1)语言的锤炼
(2)结构
(3)节奏、押韵
四、四读诗歌
任务一:
通过诵读、鉴赏,同学们已经对四首诗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它们都创作于诗人的青年时期,都是诗人对青春的吟唱。你从四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青年形象?收获了怎样的青春价值?请填写下表,品味诗歌中蕴含的青春情怀。
作品 青年形象 青春价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力图毁坏旧世界、改造新生活的巨人、狂人 创造的青春:热爱祖国,勇于进取。
《红烛》 立志牺牲自己、奉献国家与人民的仁人志士 奉献的青春:牺牲自我,甘于奉献。
《峨日朵雪峰之侧》 普通而又坚毅的凡人 拼搏的青春:直面挫折,谦卑坚毅。
《致云雀》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高尚雅人 活力的青春:勇于追求自由和理想,造福人类。
任务二:
结合四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作为当代青年,请联系时代与自身,思考“青春为何”“青春何为”,谈谈如何实现青春价值。
五、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 “青春即诗”,青春的激情与想象,恰如诗歌的双翼。课前大家已阅读郭沫若、闻一多、昌耀及雪莱的其他诗作,感受其不同艺术风格,并摘抄了喜爱的诗或诗节。请拿出笔记本,朗读摘抄内容,分享你的阅读感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诵技巧,准确、生动地朗诵诗歌,传达诗歌情感。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
3.从意象、语言、节奏、结构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诗歌,体悟诗歌意境美、情感美、形式美。
4.撰写诗歌鉴赏札记,在交流分享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升判性思维和审美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
1.体会炼字的精妙之处,把握诗歌的核心意象,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
2.从语言、节奏、结构等角度鉴赏诗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
【学习难点】
撰写诗歌鉴赏札记。
【自主学习】
【作家作品】
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921年,郭沫若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他的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2、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红烛》
1、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练,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3、“三美”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三、《峨日朵雪峰之侧》
1、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曾赴朝鲜抗美援朝,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的诗》等。
2、写作背景:《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1962年,中国诗坛渐趋冷寂和沉闷。曾写下过长诗《凶年逸稿》(在饥馑的年代)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适应了冷寂和沉闷的氛围,所以此时拥有了一定的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四、《致云雀》
1、雪莱(1792—1822),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西风颂》《云》以及《致云雀》,它们堪称抒情诗歌中的极品。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主要以严肃为主,常常流露出诗人伤感的愁绪,但是他有的作品也具有诙谐、讽刺的特点。
2、写作背景:据雪莱夫人回忆,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写出《致云雀》。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3、文体知识:《致云雀》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被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往往不断地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诗歌
任务一:请查阅相关资料,填写下列表格,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四首诗创作于何时 诗人有着怎样的青春模样?时代对诗人创作有何影响?
作品 诗人 创作时代 诗人的青春模样、时代的影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红烛》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致云雀》 雪莱
任务二:大声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这四首诗歌的感情,记录并分享诵读感受。
二、再读诗歌
任务一:
1.这四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概括意象的特点并分析其意蕴。请梳理诗中主要意象,填写以下表格。
作品 重要意象 意象特点 情感意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2.意象比较: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承载情感与思想的重要符号,其创造与运用并非仅由作者个人意志决定,更深深植根于特定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传承脉络及文学创作惯例。结合下面的材料,深入探究 “云雀” 意象的文化内涵差异与诗歌情感表达。
材料一:(1)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3)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 《野田黄雀行》)
材料二:雪莱《致云雀》(略)
任务二:这四首诗歌既是对青春的吟唱,也是一首“自我之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探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作品 抒情主人公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三、三读诗歌
任务一:再读诗歌,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欣赏诗歌,小组讨论典型语句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交流后完善表格。
作品 语言特点 手法及效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任务二:
札记是阅读时的要点摘记与心得,诗歌鉴赏札记需基于诗歌阅读,从小处切入、紧扣文本(可感性、可理性、可二者结合)。请任选一个维度(除意象外),鉴赏本课诗歌,拟写小标题,撰写一则一二百字的鉴赏札记。
四、四读诗歌
任务一:
通过诵读、鉴赏,同学们已经对四首诗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它们都创作于诗人的青年时期,都是诗人对青春的吟唱。你从四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青年形象?收获了怎样的青春价值?请填写下表,品味诗歌中蕴含的青春情怀。
作品 青年形象 青春价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任务二:
结合四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作为当代青年,请联系时代与自身,思考“青春为何”“青春何为”,谈谈如何实现青春价值。
五、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 “青春即诗”,青春的激情与想象,恰如诗歌的双翼。课前大家已阅读郭沫若、闻一多、昌耀及雪莱的其他诗作,感受其不同艺术风格,并摘抄了喜爱的诗或诗节。请拿出笔记本,朗读摘抄内容,分享你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