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壮阔秋景,咏青春担当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绘壮阔秋景,分析词中的意象及炼字手法,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咏青春担当,分析形象,感受伟人情怀,激发对青春的思考。
文化传承与发展:深入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绘壮阔秋景,分析词中的意象及炼字手法,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咏青春担当,分析形象,感受伟人情怀,激发对青春的思考。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秋风掠过湘江,一位青年独立橘子洲头,以笔墨为刀戟,劈开了古典诗词“自古文人多悲秋”的窠臼。看那“万山红遍”的炽烈,“鹰击长空”的锋芒,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激越?因为这不仅是自然的画卷,更是青春的宣言!
播放视频,时长2分12秒,感受伟人的青春宣言。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1976.9)字润之,湖南省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造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作品:《七律·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念奴娇·昆仑》。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往昔的战斗岁月,思考着国共合作后领导权的斗争问题,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文学常识——古典诗词
1.词,也称“长短句”“诗余”。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 “沁园春”。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长沙》,“长沙” 即为词题,它点明了这首词的内容所涉及的地点。
2.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3.词以两片居多,称“上片”“下片”,也称“上阕“下阕”。“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结构最为常见,这种结构符合人们“触景生情”的思维规律。
五、听诵读,齐诵全词,读准字音及节奏
诵读视频时长1分50秒
六、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浏览全词,请概括词的上片、下片大致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片: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
下片: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
2.从内容上看,本词符合“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的一般结构,你认为本词哪几句是景与情的分界线?
明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绘壮阔秋景
1.词人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秋景下进行的“谁主沉浮”的发问?他是在哪里看到的?
明确:
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壮阔秋景
橘子洲头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语序倒装,成分省略了,请调整好正常语序翻译。
明确: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词人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找出词中意象并思考写景顺序和视角转换有什么特色?
明确: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山上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之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之景: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之景:鱼翔浅底 (俯察)
写景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描写。
4.在上片的写景中,你最欣赏哪一句/哪几句?请从炼字和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
炼字题答题技巧:
①释字义:解释单字的含义
②描景象:看翻译含有这个字的诗句;
③点作用:分析这个字的“妙处”;有时候这个"字”带有某种修辞效果,这时候需要指出修辞手法并分析。
④析情感:体会传达出什么情感。
(二)咏青春担当
1.面对壮阔的湘江秋景,词人发出惊鸿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沉浮”有何深层含义?
明确:
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何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何壮志豪情。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①词人从上阙的旧地重游,自然想到过去的同学,从而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②与上文的“独”照应,说明这次一人重游故地与之前众人游玩的不同。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资料补充:
1911~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3.词人回忆中的“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内涵与作用?
明确:
内涵:字面意思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中流击水”化用典故:祖逖率部北伐渡江,船至中流,这位东晋名将击楫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其意即若不能收复中原便如江水东逝永不西归,以长江为证彰显破釜沉舟之志。词人以此来写昔日与战友湘江冬泳之事并表达革新中国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
作用:结构方面:收束全词(以景结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内容情感方面:这一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些革命青年是文韬武略的“学士”;是奋发有为,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是激流勇进,以天下为己任的“勇士”。这一问句形象地表达了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
5.本词情景交融,壮阔秋景中隐藏着青春担当,请分析词作是如何达成情景交融的境界的?
明确:
6.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同学少年”的精神?
明确:
①立大志: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②敢担当:在时代中勇于探索
③勤实践:用行动诠释青春力量
7.听歌曲,再次感受词作的魅力
播放歌曲视频,时长2分12秒。
七、课堂总结
绘壮阔秋景,咏青春担当。我们以《沁园春·长沙》为舟,溯游于“万山红遍”的壮阔与“百舸争流”的激昂中,触摸毛泽东笔下秋景与壮志交融的脉搏。看层林尽染,是革命者热血铸就的底色;听鹰击长空,是青年人破浪前行的誓言。愿诸君如秋日硕果,沉淀知识的金黄;似霜天层林,挺拔担当的脊梁。青春当与家国同频,用诗心绘天地,以行动写未来!
八、课后作业
仿写:以《沁园春·青春》为题,按词牌格律填写一阕新词。
上阕:描绘自然或校园秋景;下阕:抒发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