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2: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岳》到《登高》,少年一眼成衰翁
——杜甫《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在此诗中和少年时不同的心境
2.学会从“小人物”与“大环境”着手,解读诗歌;鉴赏词句的表达效果
3.设身处地,体会诗人情感,与诗人时空对话
教学过程:
一、望泰山之美,看夔州之悲
导入语:
漫游途中,少年裙裾飞扬,在泰山之巅临风而立,意气风发;重阳佳节,老者衣衫褴褛,独登高台,在疾风凛冽下满心悲戚。
听到这里,同学们脑海中是否已经浮现出他们的样子?现在请大家齐读课件上的两首诗,感受一下诗中的少年和老者分别是怎样的心境。
课件出示《望岳》和《登高》两首诗,学生齐读
提问:
这两首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结合创作背景):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24岁的杜甫,北游齐鲁,在漫游途中写下此诗。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在这种形势下,诗 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小结:
两首诗都是登临高处的所见所感,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大为不同。这是诗人的心境所致,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同学们带着不同的情感再读《望岳》和《登高》。
衔接语:
时过境迁,翩翩少年终成老翁,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倾听他的心声。(默读《登高》,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同桌交流,限时5分钟。稍后我请同学起来回答,开始)
二、览悲秋之景,品潦倒之情
(一)一读,明诗意
1.个人默读,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同桌交流。
(用时5分钟)
明确: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班内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小结:
同学们都理解的非常到位,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理解诗意的时候要注意“回”是“回旋”“飞舞盘旋”的意思,刚才我听到部分同学理解有误,请改正。
衔接语:
诗 登上高处,写下了其所见所感。在小说阅读中,我们都知道环境和人物塑造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诗歌学习中我们也可以从环境入手,理解人物的情感。请同学们齐读诗歌,之后思考:“小人物”杜甫此刻置身于何种“大环境”下,从诗中找出。
(二)二读,悟诗情
1.“小人物”杜甫此刻置身于何种“大环境”下,从诗中找出:
明确:
天、风、沙、渚、猿啸、鸟飞、悲秋、繁霜鬓、独登台、艰难苦恨、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衔接语:
大家找的都十分准确,全都罗列在一起显得杂乱了些,请将你们找出的这些环境分一下类。
2.将找出的“大环境”分类
明确(板书):
(意象)自然环境:“风急”“落木”——悲秋(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社会环境:“艰难”——国家动荡
自身处境:“常作客”“繁霜鬓”——久客他乡,年老多病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
小结:
眼中所见之景即是心中所感之情,诗中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悲秋之景,景中自有情;后两联感慨身世飘零、国难家愁,进一步抒情。
衔接语: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漫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很快又被秋风卷走。我们仿佛看到漂泊西南的老人面对着凄凉肃杀的景象泪眼婆娑……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老人此刻的孤独、悲怆。
(读完)现在进入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解诗境。请思考诗人为什么一起笔就写到“风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再读,解诗境
1.诗人为什么一起笔就写到“风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用时7分钟)
班内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
“风急”——“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二字既状夔州这一特定环境的特有景色(夔州濒江临峡,素以猿多、风大著名),又照应“登高”,因人在高处,就越会感到风急、风猛。也正因人在高处,加之风急,听到远处传来的猿啸也就更“哀转久绝”,在急风的作用下鸟儿迎风飞翔,却又不住回旋。同样,如若“风不急”,如何吹得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衔接语:
齐读前两联,想象你就是诗人,此刻正登高而望,身旁急风呼呼,猿声哀鸣。读出内心的沉郁。(朗读指导:整体感情基调读出来了,但没有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再读一遍,注意“木”和“江”适当拖长,“萧萧下”“滚滚来”读出悲壮)这一遍就很好了,同学们能将这首诗读的如此有感情,想必诗中一定有诗句打动了你,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诗中最打动你的词句是什么?请找出并说明理由(从诗句赏析的角度入手,用时3分钟)
(班内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预设1:
确实,飘零的落叶好似漂泊在外的诗人,这一意象给全诗更添悲凉之情。除此之外,“落木萧萧”,江水却永不停息,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哲理?你再来补充。一点就通,是的,叶落而枯、生命易逝,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杜甫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渺 与脆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
(请另一名学生回答)
预设2:
你的思考真是独特又有深度。同学们,正如这位同学所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纷纷飘落的叶子让树木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秋季同样是杜甫人生的秋季。(板书:季节之秋,人生之秋)
衔接语:
再请同学来分享一下打动你的诗句,好,坐在这组最后一排的女生你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预设3:
你说的特别准确,其他同学也请注意这里的“作客”是指客居他乡,居无定所。要和去他人家里“做客”区分开来。那么常作客,这个“常字”又如何理解?对,说明客居他乡时间之久。
请坐,就他找的后两联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谁来补充 你来,这位同学说的特别全面,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遍,之前你没想到的点在书上做好补充:
小结:
之前我们说到“悲秋”既是季节之秋,又是诗人个人之秋,看到这里,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 个怎样的“秋”呢?(国家之秋——板书)同学们谈的很有道理,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诗圣”杜甫悲的是秋,更是整个国家民生。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衔接语:
24岁,裘马轻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5岁,李林甫妒才,困居长安近十年
47岁,山河破碎,英气内敛,“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56岁,老发斑白,颠簸寥落,“潦倒新停浊酒杯”
59岁,斯人独憔悴,客死于孤舟之上
我自飘零久,虽千万人我亦独往。这——是杜甫的一生,从此,缥缈世间,望岳的少年不再。
请同学们满怀对诗圣的崇敬,目杜甫之所及,感杜甫之所叹,从少年到衰翁,与他在历史的时空相逢。
三、目杜甫之所及,感杜甫之所叹
观看视频《天地之中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