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教学实录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五石之瓠》教学实录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2:4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庄子和其作品,以及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独特思维方式。
3.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教学过程
师:一心追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自在的庄子,却在《五石之瓠》中三次提到铜臭味的“金”,我们就从“金”字切入,领会庄子逍遥之大境界。PPT展示: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师:这段话如何理解呢?
生:客听说宋人有不龟手之药,想用百金买药方。宋人聚合家人在一起商议,比较两种方式带给他们的不同收益:留在自己手中代代漂洗丝絮,收入数金;卖给客,马上得到百金。相比之下,追求最大价值---卖给客。
师:“百金”是不龟手之药的最大价值吗?
生:不是,客凭借药方在吴王那里裂地而封才是最大价值。
师:请把“裂地而封”具体地表达出来。
生:吴王给客分封土地、加封爵位,客从此既有财富也有地位,富且贵,名利双收。
师:庄子这样一个顺应天地、物我两忘、追求自由的人为何要讲“不龟手之药”的功利故事?
生:因为惠子说自己有五石之瓠,装水进去无法自举,剖开之后瓠落无所容,实在不会用就击破了它,庄子就用这个故事讥笑惠子,并指出他拙于用大。PPT展示: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师:“拙于用大”的“大”如何理解呢?
生:结合惠子说的“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我认为拙于用大是庄子批评惠子不擅长用大的事物,不会用大葫芦。
生:结合庄子说的不龟手之药有不同用途、体现不同价值来分析,我认为拙于用大是庄子嘲讽惠子没能发掘出事物的大用途和大价值,没让葫芦发挥大作用。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都有道理,他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句解读,学习特别需要这样一种整体意识和全域观念。可是同学们思考过没有,惠子所讲的五石之瓠合乎情理吗?
生:这是则寓言故事,文章通过它讲述一个道理或阐述一种思想。
师:哦,请你说说看。
生:庄子在《逍遥游》中极写鲲、鹏之大,冥灵、大椿寿之长,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表现天地辽阔时间恒久,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根据惠子和庄子的关系,夸张到不合情理的“五石之瓠”是惠子对庄子思想的影射。
师:好,“影射”一词很值得玩味,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吗?
生:世上哪有“五石之瓠”,惠子就是借它来批判庄子“逍遥游”思想的虚无荒诞。
师:这位同学说庄子的思想“虚无荒诞”,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中他认为数金不及百金受益大,百金不及裂地封侯受益大,这是一种功用主义的思想,非常真实。
生:同意。庄子在谈到五石之瓠的用途时说“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是教惠子把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以实现身心的悠游自在,这是一种不切生活实际的空想或幻想,是虚无荒诞的。
师:两位同学意见相对,却都从文章中找到了依据,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庄子的思想呢?
生:这两种看法都对,是庄子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文章最后一句“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蓬”就是蓬草,意思是惠子的心如同蓬草堵塞不通,这是庄子批判惠子内心不通达,被外物羁绊,被世俗牵连;“犹”是犹且,表示情况尚未变化,相当于还、仍,整句话的意思是“你还是不通达呀”!言外之意庄子曾经有着与惠子相同的认识,现在已经超功利,超道德,不拘泥世俗,境界开阔了。
师:这位同学抓住“蓬”和“犹”,把前面两位同学的不同意见统一了起来,语言逻辑严密,非常精彩。哪位同学还有自己的见解?
生:结合刚才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庄子否定惠子“拙于用大”和“犹有蓬之心”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蓬之心”,所以不会用大葫芦,也发现不了葫芦的大用途。相比之下,庄子自己不再拘囿于眼前之物,而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比如惠子认为无用的大葫芦可以做腰舟浮乎江湖;不龟手之药除了用于洴澼絖赚数金,也可以卖药方赚百金,还可以用于军队作战获取裂地封侯。
师:经过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我们发现:庄子用“金”衡量不龟手之药的价值,是站在生活的角度看葫芦的实用价值,是一种外用;“浮乎江湖”是站在超出现实的角度看葫芦的自身价值,是一种内用。庄子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现实的羁绊,在极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追求极端自由,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正如刘熙载评价庄子:“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