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0: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学案
重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理念论与理想国
难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体;如何看待唯物与唯心的哲学思想
预习导读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时代特征:
①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②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__________年—__________年),__________失败
2、生平:
(1)出身名门__________年,出身于________的一个_____家庭。青年时代关注________。
(2)追随名师:20岁______________。(主张: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美德即知识”;③认识你自己;④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⑤主张_________的神灵观)。柏拉图崇拜苏格拉底,认为他是那个时代_________、_________、最优秀的人。柏拉图的著述以________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_____________为主要对话者。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长期厌恶_____________,他因此离开雅典,在随后10到12年之间一直四处漫游。
(3)游历四方:苏格拉底死后,周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知名哲学家。
(4)创办学校:40岁创立______________学园(柏拉图学园),培养哲学家
(5)80岁无疾而终。
二、理念论和理想国:
(一)柏拉图思想形成背景
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2、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日益不满失望。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
★请列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历程:①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初)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公元前6世纪末)③伯里克利时代达到顶峰前443---前429年)
3、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理念论(唯心主义)
(1)主要内容:
①世界由两部分构成:_________世界和__________世界

理性世界(理
念):_______、_______而_______

感觉世界(具体事物):_______、_______而_______
②:二者的关系:把理性世界和理性世界_______________了
③_________先于_________存在,_________是人先天固有的,人们的学习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
2、政治思想:理想国
(1)代

作:《___________》,曾译为《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负责治理国家,要有______________
①三个阶级构成
_________对外_______、对内_______,要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从事生产,要有____________
②国家和谐状态:三个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必然处于_______
③国家统治者:国家统治者应该由________——所谓的“________”来担任,因为“________”最富有________,最具________和________
(3)评价: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__________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理想国终成__________。
(4)、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5)、实践:三次游历__________,结识__________,从他身上,柏拉图找到了“_________”的雏形。
三、柏拉图学园:
1、建立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朋友的婚礼上安然辞世,但学园却在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经营下,一直存续到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处于宗教目的下令关闭为止,前后长达900多年。)
2、教育目标:全面发展,培养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3、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
4、学园状况:
(1)教育宗旨:知识传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学生来源:具有_____________知识;上层社会;________平等
(3)开设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方法:_______形式,自由讨论。柏拉图学院成为当时求学青年向往的地方。
5、学园地位与作用
①欧洲第一所_________学校;
②欧洲的教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
③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如_____________
四、评价柏拉图
影响西方文化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尊敬,
2、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柏拉图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3、柏拉图的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理想国存在局限;但其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4、他的理想国是最早乌托邦思想的体现,不少观点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
5、他的不少著作成为学术经典。
总之,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阿卡德米学园的创立,受到人们尊敬。
分析比较
在中西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的文化巨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相同之处:
1)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从各自角度提出“仁学”和“理念论”
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3)都是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他们的思想主张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学校,培养大批人才,他们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5)两者都较重视统治者作用,且都倾向人治
6)二人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之处:
1)孔子的仁最根本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克己复礼,是要维护旧的秩序、制度;柏拉图则是要建立理想国以改革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3)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4)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哲学观点——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趣味阅读:
1、苏格拉底的甩手运动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2、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

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

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大最好的树,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

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故事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
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