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肥沃的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肥沃的土壤》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三课。教材围绕 “土壤肥沃程度影响植物生长”展开,先通过青菜长势差异的观察,引出腐殖质概念,说明其与土壤肥沃的关系;再介绍土壤小动物作为“功臣”对腐殖质形成和土壤肥力的作用;接着阐述土壤肥沃程度的差异(如山地土壤贫瘠)、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机肥、化肥)及化肥的副作用,最后安排“做一袋有机肥”的实践活动。内容紧扣土壤肥力核心,衔接前两课对土壤类型的认知,又为后续深入理解土壤与生态的关系奠基,兼具科学知识传授与实践探究指导价值。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植物生长、土壤奥秘有探索欲,在《不同的土壤》学习中,已了解土壤类型及特性,具备初步观察、对比能力。但对“腐殖质”等抽象概念理解较难,对土壤小动物作用、人类改良土壤的利弊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动手实践积极,但实验观察的细致度、数据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升,需借助直观现象、趣味活动引导,搭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桥梁。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理解腐殖质形成及作用,知晓土壤小动物价值与人类改良土壤方式及影响,构建土壤可持续利用认知。 科学思维:借对比推理提升观察归纳力,辩证看待化肥,从利弊分析人地关系,培养批判思维。 探究实践:规范完成有机肥制作,观察记录变化,用知识分析改良土壤,提升应用创新力。 态度责任:激发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土壤保护利用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腐殖质、土壤小动物作用,熟悉有机肥制作与人类改良土壤举措及化肥弊端。 教学难点: 理解腐殖质与肥力关联,辩证分析化肥并科学设计土壤改良方案。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腐殖质能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动植物残体腐烂)及对土壤肥沃的作用(提供肥料、加深颜色 )。能基本能不能土壤里的 “功臣”能阐述土壤小动物(如蚯蚓等)助力土壤肥力的至少一种方式(打洞通气、增肥等)。能基本能不能土壤的改良与保护能举例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机肥、化肥 ),并说明化肥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土壤板结)。能基本能不能做一袋有机肥能按步骤完成堆肥操作(装材料、洒水密封等 ),且能初步观察记录初始状态(如材料、颜色)。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 —— 青菜长势的秘密教师活动1 呈现教材中两块菜地青菜长势对比图,提问:“这两块地里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青菜长得却不一样,猜猜啥原因?” 引导学生聚焦“土壤差异”,顺势追问:“土壤怎样才算肥沃,能让植物长得好?”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积极猜测,围绕 “土壤肥沃程度不同”交流想法,提出对 “肥沃土壤”特征的初步猜想。活动意图说明:以生活中植物生长差异为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紧扣教材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埋下线索。环节二:新知探究 1—— 认识腐殖质教师活动2 1.讲解:“动植物残体在土壤里腐烂,会变成一种特殊物质——腐殖质,它像植物的‘肥料’。”结合教材插图,说明腐殖质使土壤颜色变深、肥力提升的原理。 2.组织“土壤颜色辨肥力”小游戏:提供不同肥力土壤样本(含腐殖质多、少的),让学生观察颜色、触摸感受,判断肥沃程度。学生活动2 倾听讲解,观察插图理解腐殖质形成;参与游戏,通过看颜色、摸质地,区分土壤肥沃差异,归纳“腐殖质多→土壤颜色深→肥沃”的关系。活动意图说明:聆听讲解,观察插图理解腐殖质形成;参与游戏,通过看颜色、摸质地,区分土壤肥沃差异,归纳 “腐殖质多→土壤颜色深→肥沃” 的关系。环节三:新知探究2—— 土壤里的 “功臣”教师活动3 1.展示教材中土壤小动物插图,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土壤里忙啥?对土壤有好处吗?”结合“土壤的‘功臣’”阅读资料,讲解小动物打洞通气、吞食排泄增肥力、促进养分混合的作用。 2.开展 “功臣大猜想” 讨论:给出土壤小动物活动场景(如蚯蚓钻土、蜗牛爬行),让学生推理对土壤的影响。 3.播放视频,了解腐殖质的形成。学生活动3 观察插图,阅读资料了解小动物作用;参与讨论,结合场景推理,如 “蚯蚓钻土让土壤透气,就像给土壤‘呼吸’”,理解小动物是土壤肥力的 “助力者”。 观看视频,了解腐殖质的形成及作用。活动意图说明:借助插图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小动物的生态价值;通过推理讨论,深化对 “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 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环节四:新知探究 3—— 土壤的改良与保护教师活动4 1.呈现教材中山地土壤贫瘠、农民改良土壤及化肥发明的内容,学生阅读资料,提问:“土壤肥力不够咋办?有机肥和化肥咋帮土壤‘变肥’?”对比讲解有机肥(堆肥)和化肥的作用,分析化肥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的弊端。 2.组织 “改良土壤大讨论”:给出贫瘠土壤情境(如山地、板结农田 ),让学生设计改良方案。学生活动4 阅读教材,理解土壤改良方法;参与讨论,提出“用堆肥增加腐殖质”“轮换施肥减少板结” 等方案,辩证看待化肥利弊,树立土壤保护意识。活动意图说明: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良土壤的智慧与局限;通过方案设计,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环节五:实践拓展 —— 做一袋有机肥教师活动5 1.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堆肥,堆肥的好处,以及堆肥的方法。 小结:堆肥是一种将有机废弃物经堆积、发酵腐熟而成的有机肥。堆肥不仅含有氧、磷、钾等元素,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可以使土壤 疏松、透气。 制作方法:首先,将粪便、秸秆、果皮、菜叶等收集起来,充分混合堆积。然后,微生物会分解这些有机物。经过反复搅拌和暴晒,就形成了堆肥。 2.分步讲解“做一袋有机肥”的操作:按教材步骤,说明装土、放果皮菜叶、洒水密封、阴凉处存放及观察记录的要点,强调安全(如避免异味影响、规范操作)。 3.发放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碎果皮等 ),指导学生分组实践,提醒定时观察、记录变化(填写教材记录表)。学生活动5 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堆肥、堆肥的方法,堆肥的好处。 倾听讲解,明确操作步骤;分组实践,合作完成有机肥制作,初步观察记录初始状态(如 “装入土壤、菜叶,颜色为土黄+绿色”),期待后续变化。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历堆肥过程,巩固土壤肥力知识,提升探究实践能力;长期观察记录,培养耐心与科学实证精神。环节六:课堂总结与作业教师活动6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认识了土壤里的啥秘密?腐殖质咋来的?小动物、人类咋帮土壤变肥沃?” 总结土壤肥力相关知识,布置作业:持续观察有机肥变化,完成教材记录表;下周带有机肥添加到班级绿植盆,观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活动6 回顾梳理知识,明确腐殖质形成、土壤 “功臣” 作用及改良方法;领取作业任务,期待后续实践观察。设计意图说明:总结梳理知识,强化科学观念;延续实践观察,深化对土壤肥力的理解,实现知识与实践的闭环。
7.板书设计 肥沃的土壤 一、肥力 密码腐殖质 形成动植物残体→腐烂 作用肥土、色深(植物 “肥料”) 功臣小动物(蚯蚓 / 蜗牛等) 作用通气、增肥、混养分→助肥力
改良与实践 贫瘠土改良:堆肥、合理施肥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腐殖质是由什么变成的?( ) A. 塑料垃圾 B. 石头风化 C. 动植物遗体 2.被誉为 “土壤天然的犁” 和 “改良土壤的能手” 的是哪种小动物?( ) A. 蚂蚁 B. 蚯蚓 C. 蜗牛 3.以下哪种处理落叶的方式最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 ) A. 直接焚烧 B. 当垃圾扔掉 C. 做成堆肥 4.哪种土壤能为植物生长提供的养分通常最丰富?( ) A. 下层土 B. 表层土 C. 深层岩石风化土 5.长期单一使用化肥,对土壤会产生什么影响?( ) A. 让土壤更肥沃 B. 使土壤板结 C. 增加土壤透气性 二、判断题 1.所有地方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 2.土壤颜色越深,说明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 3.土壤里的小动物对土壤肥力没有帮助。( ) 4.只要不断往土壤里加化肥,就能持续提高土壤肥力。( ) 5.做有机肥时,把材料密封后放在太阳下暴晒效果更好。(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CBCBB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观察塑料袋中的变化(如体积、颜色、温度、气味等),做好记录。几周后,将做好的有机肥添加到绿植花盆里。 时间塑料袋中的变化时间塑料袋中的变化第一周第三周第二周第四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聚焦“研究土壤”,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成分、类型、肥力及与植被的关系,认识土壤重要性与保护意义。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三、学业要求: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土壤里面有什么观察、实验探究土壤成分,记录并分析2不同的土壤对比三类土壤特性,明确差异与适宜植物3肥沃的土壤了解肥力来源(腐殖质)、土壤改良4植被与土壤探究土壤形成、威胁(流失、沙化)及保护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研究土壤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土壤切入,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起点(对自然事物好奇、易观察),以“研究土壤”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落实课标中对土壤组成、类型、保护等探究与认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树立生态保护观念。 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与其他单元:是“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知识衔接,为后续“水”“空气”等物质探究、地球资源认知打基础;也关联“植物”单元,深化植物与环境(土壤)关系理解。 次级主题逻辑:从“是什么(成分)”→“有哪些类型”→“肥力怎样(肥沃)”→“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保护与威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完整土壤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土壤有生活经验(如玩土、见土壤种植物),但对土壤成分、类型等科学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以实验、观察驱动探究;但科学思维(如归纳、推理)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探究、深度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形成“土壤是复杂混合物,含多种成分”“土壤类型多样,特性不同”“土壤肥力影响植物,植被保护土壤”等观念。 2.认识土壤对生态、人类的重要性,树立土壤保护的生态观。 科学思维: 1.借助土壤实验观察、对比(如三类土壤渗水),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土壤特性与成分、类型关系。 2.从土壤沙化现象推理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提升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 1.能规范开展土壤观察、实验(如搓纸巾、土壤分层实验),正确记录、分析数据。 2.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过程,提升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对土壤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土壤保护意识,主动关注土壤问题,在生活中践行保护行动(如参与堆肥、宣传环保)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观察土壤 到田野等地挖土壤,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记录土壤里的各种东西,把其中不属于土壤的东西拣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直观接触土壤样本,激发探究兴趣。挑出杂物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初步建立“土壤是复杂混合物” 概念。
任务2 名称:实验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1.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观察纸巾上的印迹。 2.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4.停止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5.闻一闻土壤被加热后的气味。 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用感官和实验手段探究。系列实验由浅入深,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土壤成分(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规范实验操作,基于现象推理成分,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激发探究热情,落实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目标。
第2课时 任务3 名称: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 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说一说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工具细致观察,发现土壤颗粒大小差异,为区分土壤类型打基础,培养细致观察习惯与用工具辅助探究的意识。
任务4 名称:探究不同土壤特性 1.“手捻体验”:“用手捻一捻三种土壤,感受手感差异,小组说说像什么感觉,记录下来。” 2.“加水塑形”:“加少量水,分别搓一搓、握一握,看看哪种能搓成条、握成团,思考为啥不同。” 3.“渗水实验”:“取同样多的三种土壤,放入底部铺滤纸的透明杯,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想想土壤特性和渗水的联系。” “捻、搓、握、渗水” 对比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多感官、多方法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砂质土(颗粒粗、捻着糙,渗水快)、黏质土(颗粒细、黏手,渗水慢 )、壤质土(特性居中 )的不同。通过对比,清晰认知土壤类型差异,理解“结构决定特性”,也为后续认识土壤与植物关系做铺垫。
任务5 名称:土壤与植物生长 展示课本中不同土壤适宜植物表格及水稻、草莓、仙人球生长习性卡片,提问:“结合之前探究的土壤特性,想想这些植物适合哪种土壤,小组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结合土壤特性和植物习性讨论,分析“水稻喜水,黏质土保水性好,能存住水,适合水稻”“仙人球耐旱,砂质土渗水快,不会积水,适合它”“草莓需要肥沃、渗水透气好的,壤质土合适”。倾听教师追问和总结,深化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关系,完善科学观念 。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观察青菜长势差异,探究肥力原因 呈现教材中两块菜地青菜长势对比图,提问:“这两块地里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青菜长得却不一样,猜猜啥原因?” 介绍腐殖质。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见植物生长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同播种同照料,长势不同),自然引出土壤肥力探究。了解腐殖质作用,明白土壤肥力关键,建立“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联系,贴近生活,提升探究关联性 。
任务7 名称:土壤里的 “功臣” 展示教材中土壤小动物插图,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土壤里忙啥?对土壤有好处吗?”结合“土壤的‘功臣’”阅读资料,讲解小动物打洞通气、吞食排泄增肥力、促进养分混合的作用。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小动物的生态价值;通过推理讨论,深化对 “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 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
任务8 名称:土壤的改良与保护 呈现教材中山地土壤贫瘠、农民改良土壤及化肥发明的内容,学生阅读资料,提问:“土壤肥力不够咋办?有机肥和化肥咋帮土壤‘变肥’?”对比讲解有机肥(堆肥)和化肥的作用,分析化肥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的弊端。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良土壤的智慧与局限;通过方案设计,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任务9 名称:制作有机肥 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堆肥,堆肥的好处,以及制作堆肥的方法。 发放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碎果皮等 ),指导学生分组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土壤改良方法,理解 “变废为宝” 的资源循环理念。动手制作有机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对改善土壤、助力植物生长的价值 。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按步骤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组讨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控制变量(有无植被覆盖),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有植被土壤冲刷少、积水少 )。理解土壤形成缓慢与水土流失危害,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建立“植被-土壤”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
任务11 名称:分析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 阅读教材,了解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完成思维导图。 阅读《荒漠变绿洲》,了解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归纳沙化自然(气候干旱 )与人为(滥伐、过度放牧 )原因,探讨治理办法(修梯田、植树等 )。让学生认识土壤面临的威胁,树立保护意识,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应用能力 。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知、实验探究能力及观察记录的规范性。 第2课时:学生对土壤类型的区分能力、实验对比分析能力。 第3课时:学生对土壤肥力的理解、土壤改良方法的认知及实践意识。 第4课时: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认知、土壤保护意识及问题分析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 1.能说出土壤中至少3种成分(如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描述其特征; 2.能规范操作“纸巾包土”“土壤入水” 等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冒气泡、分层); 3.能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土壤成分(如气泡→含空气,湿痕→含水)。 第2课时: 1.能通过放大镜观察、手感触摸,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颗粒差异; 2.能完成渗水实验,准确记录三类土壤的渗水速度差异; 3.能结合特性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如砂质土适合花生,黏质土适合水稻)。 第3课时: 1.能解释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2.能说出至少1种土壤改良方法(如堆肥、施加有机肥); 3.能参与简易堆肥制作(如收集果皮、菜叶),体现实践兴趣。 第4课时: 1.能通过模拟实验(有/无植被土壤浇水)说出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能列举土壤面临的威胁(如水土流失、沙化)及至少 1 种治理措施(如植树、修梯田); 3.能表达保护土壤的意愿(如宣传、参与护绿行动)。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 绘制“土壤成分结构图”,标注各成分名称及作用; 填写“土壤类型对比表”(颗粒大小、渗水速度、适宜植物)。 提升层(实践应用):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土壤,判断其类型,推测适宜种植的植物,并说明理由; 制作“土壤保护宣传卡”,列举3条保护土壤的生活建议(如不乱扔垃圾、参与植树)。 拓展层(探究延伸): 设计“家庭堆肥小实验”:用塑料瓶收集果皮、菜叶、土壤,观察2周内的变化,记录发现; 调查家乡是否存在土壤问题(如水土流失),尝试提出1条简易改善方案。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