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1《土壤里面有什么》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1.1《土壤里面有什么》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1:15: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聚焦“研究土壤”,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成分、类型、肥力及与植被的关系,认识土壤重要性与保护意义。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三、学业要求: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土壤里面有什么观察、实验探究土壤成分,记录并分析2不同的土壤对比三类土壤特性,明确差异与适宜植物3肥沃的土壤了解肥力来源(腐殖质)、土壤改良4植被与土壤探究土壤形成、威胁(流失、沙化)及保护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研究土壤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土壤切入,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起点(对自然事物好奇、易观察),以“研究土壤”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落实课标中对土壤组成、类型、保护等探究与认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树立生态保护观念。 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与其他单元:是“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知识衔接,为后续“水”“空气”等物质探究、地球资源认知打基础;也关联“植物”单元,深化植物与环境(土壤)关系理解。 次级主题逻辑:从“是什么(成分)”→“有哪些类型”→“肥力怎样(肥沃)”→“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保护与威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完整土壤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土壤有生活经验(如玩土、见土壤种植物),但对土壤成分、类型等科学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以实验、观察驱动探究;但科学思维(如归纳、推理)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探究、深度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形成“土壤是复杂混合物,含多种成分”“土壤类型多样,特性不同”“土壤肥力影响植物,植被保护土壤”等观念。 2.认识土壤对生态、人类的重要性,树立土壤保护的生态观。 科学思维: 1.借助土壤实验观察、对比(如三类土壤渗水),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土壤特性与成分、类型关系。 2.从土壤沙化现象推理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提升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 1.能规范开展土壤观察、实验(如搓纸巾、土壤分层实验),正确记录、分析数据。 2.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过程,提升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对土壤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土壤保护意识,主动关注土壤问题,在生活中践行保护行动(如参与堆肥、宣传环保)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观察土壤 到田野等地挖土壤,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记录土壤里的各种东西,把其中不属于土壤的东西拣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直观接触土壤样本,激发探究兴趣。挑出杂物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初步建立“土壤是复杂混合物” 概念。
任务2 名称:实验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1.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观察纸巾上的印迹。 2.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4.停止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5.闻一闻土壤被加热后的气味。 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用感官和实验手段探究。系列实验由浅入深,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土壤成分(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规范实验操作,基于现象推理成分,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激发探究热情,落实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目标。
第2课时 任务3 名称: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 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说一说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工具细致观察,发现土壤颗粒大小差异,为区分土壤类型打基础,培养细致观察习惯与用工具辅助探究的意识。
任务4 名称:探究不同土壤特性 1.“手捻体验”:“用手捻一捻三种土壤,感受手感差异,小组说说像什么感觉,记录下来。” 2.“加水塑形”:“加少量水,分别搓一搓、握一握,看看哪种能搓成条、握成团,思考为啥不同。” 3.“渗水实验”:“取同样多的三种土壤,放入底部铺滤纸的透明杯,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想想土壤特性和渗水的联系。” “捻、搓、握、渗水” 对比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多感官、多方法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砂质土(颗粒粗、捻着糙,渗水快)、黏质土(颗粒细、黏手,渗水慢 )、壤质土(特性居中 )的不同。通过对比,清晰认知土壤类型差异,理解“结构决定特性”,也为后续认识土壤与植物关系做铺垫。
任务5 名称:土壤与植物生长 展示课本中不同土壤适宜植物表格及水稻、草莓、仙人球生长习性卡片,提问:“结合之前探究的土壤特性,想想这些植物适合哪种土壤,小组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结合土壤特性和植物习性讨论,分析“水稻喜水,黏质土保水性好,能存住水,适合水稻”“仙人球耐旱,砂质土渗水快,不会积水,适合它”“草莓需要肥沃、渗水透气好的,壤质土合适”。倾听教师追问和总结,深化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关系,完善科学观念 。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观察青菜长势差异,探究肥力原因 呈现教材中两块菜地青菜长势对比图,提问:“这两块地里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青菜长得却不一样,猜猜啥原因?” 介绍腐殖质。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见植物生长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同播种同照料,长势不同),自然引出土壤肥力探究。了解腐殖质作用,明白土壤肥力关键,建立“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联系,贴近生活,提升探究关联性 。
任务7 名称:土壤里的 “功臣” 展示教材中土壤小动物插图,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土壤里忙啥?对土壤有好处吗?”结合“土壤的‘功臣’”阅读资料,讲解小动物打洞通气、吞食排泄增肥力、促进养分混合的作用。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小动物的生态价值;通过推理讨论,深化对 “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 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
任务8 名称:土壤的改良与保护 呈现教材中山地土壤贫瘠、农民改良土壤及化肥发明的内容,学生阅读资料,提问:“土壤肥力不够咋办?有机肥和化肥咋帮土壤‘变肥’?”对比讲解有机肥(堆肥)和化肥的作用,分析化肥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的弊端。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良土壤的智慧与局限;通过方案设计,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任务9 名称:制作有机肥 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堆肥,堆肥的好处,以及制作堆肥的方法。 发放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碎果皮等 ),指导学生分组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土壤改良方法,理解 “变废为宝” 的资源循环理念。动手制作有机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对改善土壤、助力植物生长的价值 。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按步骤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组讨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控制变量(有无植被覆盖),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有植被土壤冲刷少、积水少 )。理解土壤形成缓慢与水土流失危害,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建立“植被-土壤”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
任务11 名称:分析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 阅读教材,了解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完成思维导图。 阅读《荒漠变绿洲》,了解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归纳沙化自然(气候干旱 )与人为(滥伐、过度放牧 )原因,探讨治理办法(修梯田、植树等 )。让学生认识土壤面临的威胁,树立保护意识,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应用能力 。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知、实验探究能力及观察记录的规范性。 第2课时:学生对土壤类型的区分能力、实验对比分析能力。 第3课时:学生对土壤肥力的理解、土壤改良方法的认知及实践意识。 第4课时: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认知、土壤保护意识及问题分析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 1.能说出土壤中至少3种成分(如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描述其特征; 2.能规范操作“纸巾包土”“土壤入水” 等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冒气泡、分层); 3.能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土壤成分(如气泡→含空气,湿痕→含水)。 第2课时: 1.能通过放大镜观察、手感触摸,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颗粒差异; 2.能完成渗水实验,准确记录三类土壤的渗水速度差异; 3.能结合特性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如砂质土适合花生,黏质土适合水稻)。 第3课时: 1.能解释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2.能说出至少1种土壤改良方法(如堆肥、施加有机肥); 3.能参与简易堆肥制作(如收集果皮、菜叶),体现实践兴趣。 第4课时: 1.能通过模拟实验(有/无植被土壤浇水)说出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能列举土壤面临的威胁(如水土流失、沙化)及至少 1 种治理措施(如植树、修梯田); 3.能表达保护土壤的意愿(如宣传、参与护绿行动)。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 绘制“土壤成分结构图”,标注各成分名称及作用; 填写“土壤类型对比表”(颗粒大小、渗水速度、适宜植物)。 提升层(实践应用):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土壤,判断其类型,推测适宜种植的植物,并说明理由; 制作“土壤保护宣传卡”,列举3条保护土壤的生活建议(如不乱扔垃圾、参与植树)。 拓展层(探究延伸): 设计“家庭堆肥小实验”:用塑料瓶收集果皮、菜叶、土壤,观察2周内的变化,记录发现; 调查家乡是否存在土壤问题(如水土流失),尝试提出1条简易改善方案。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土壤里面有什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土壤里面有什么》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的起始课。教材先介绍土壤定义与作用,通过讨论其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引导学生感知土壤重要性;再安排探究活动,让学生实地采集、观察土壤,结合实验推测成分,为后续深入研究土壤性质、类别奠基,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事物有探索欲,有土壤相关生活经验,但对土壤内部成分和复杂作用认知浅显。观察与动手能力待发展,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需引导。教学需结合直观现象、简单实验,激发探究热情,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理解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岩石碎屑、腐烂动植物残体等组成。 2.明确土壤对植物生长、动物生存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土壤是重要自然资源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结论。 探究实践: 1.能在成人陪同下户外采集土壤,规范开展观察、实验(纸巾包土壤、土壤入水等操作 。 2.学会记录现象,基于现象分析、交流,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方法。 态度责任: 1.激发对土壤及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养成主动观察、乐于探索习惯。 2.认识土壤重要性,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珍惜自然资源意识 。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土壤成分,理解土壤组成;全面认识土壤对人类、动植物的贡献,构建土壤重要性观念。 难点:准确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土壤成分。深入、全面阐述土壤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多元价值。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讨论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发言,能倾听他人观点并给予回应,不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所列举的土壤贡献符合客观事实,能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能基本能不能探究土壤的成分能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规范操作,如正确使用放大镜、烧杯、玻璃棒等工具,在户外采集土壤时遵守安全规范。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 —— 走进土壤的“生命摇篮”教师活动1 1.播放配有轻柔音乐的单元开篇诗朗诵音频,同步展示单元首页“研究土壤”的图片,营造诗意氛围。 2.朗诵诗句后,提问:“同学们,从这首诗里,你们感受到土壤像什么?它孕育了哪些生命呀?”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引出本节课主题 “土壤里面有什么”。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诗朗诵,欣赏图片,沉浸在土壤孕育生命的情境中。 积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如“土壤像妈妈,孕育了小草、小树,还有青蛙、蚯蚓”等,表达对土壤初步的感性认识。活动意图说明:以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对土壤的好奇与探究欲,自然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情感层面初步感知土壤的重要性。环节二: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教师活动2 1.展示课本中“孕育树木”“生产粮食和蔬菜”“滋养牧场”“给动物提供住所”的四组图片,依次讲解:“土壤就像默默奉献的功臣,看这片森林,树木在土壤怀抱里成长;农田里,土壤孕育粮食蔬菜,养活我们;辽阔牧场,土壤滋养青草,哺育牛羊;还有这些小动物,土壤给它们安了家。” 2.组织讨论:“除了这些,大家想想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还有哪些贡献?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巡视倾听,适时引导拓展,如“土壤能制作陶土工艺品”“是很多微生物的家园”等。学生活动2 观察图片,聆听教师讲解,直观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动物栖息、人类食物生产的作用。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发言,如 “土壤里的蚯蚓能松土,帮助植物生长”“我们用的陶盆是土壤做的” 等,在交流中丰富对土壤贡献的认知 。活动意图说明:借助课本图片直观呈现,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壤基础作用;通过讨论拓展,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从多维度认识土壤价值,为后续深入探究土壤成分做铺垫,同时强化对土壤重要性的理性认知。环节三:新知探究 2—— 探究土壤的成分教师活动3 1.户外实践回顾与过渡: 提问:“同学们之前跟着家长去户外挖土壤,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东西?挖土壤时要注意什么呀?”引导学生回顾采集土壤的经历,强调安全(有成人陪同、不破坏环境)。 过渡:“现在咱们把采集的土壤带到课堂,仔细研究研究,看看里面藏着啥‘宝贝’!” 2.观察土壤,挑出非土壤物: 布置任务:“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把里面不属于土壤的东西挑出来,像小石子、枯树叶这些,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发现的‘异物’,填到课本的观察记录里。” 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轻拿轻放土壤,细致观察,鼓励分享独特发现,如“我看到了小蚂蚁,可它很快爬走啦”。 3.实验探究土壤成分: 实验1:纸巾包土握一握: 示范操作:取少量土壤包在纸巾里,使劲握一握,展开纸巾展示湿痕,讲解:“这湿痕可能说明土壤里有啥?对,是水!大家也来试试,感受下。”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轻握避免土壤散落,观察纸巾变化并记录。 实验 2:土壤放入水中看气泡 规范演示:将土壤慢慢放入盛水烧杯,引导学生观察气泡,提问:“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什么呀?空气会占据空间,所以有气泡就是有空气!”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教师巡视纠正操作(如土壤投放速度、观察角度)。 实验 3:搅拌静置看分层: 分步指导:“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土壤和水的混合物,别把玻璃棒弄坏啦!搅拌后静置一会儿,看看会发生啥。” 待分层明显,讲解:“下沉的粗颗粒是沙子,上面细腻的是黏土,中间可能还有其他物质。” 学生操作、观察,记录分层现象,教师引导思考 “为啥会分层”,理解颗粒大小差异导致 。 实验 4:加热土壤闻气味(教师操作): 强调安全:“这个实验老师来做,因为要用到酒精灯,大家仔细看、认真闻。” 规范操作加热土壤,引导学生闻气味(待老师允许后 ),提问:“闻到啥味道?这是腐殖质被加热散发的,说明土壤里有腐殖质,它是动植物残体腐烂形成的。”学生活动3 户外回顾:踊跃分享采集土壤的趣事,如“我在花圃挖土壤,看到好多小蚯蚓”“我知道不能踩花草,小心挖土壤”,强化实践记忆与安全意识 。 观察挑拣: 用放大镜专注观察土壤,小心挑出小石子、枯树叶等,兴奋地和小组同学交流:“我挑出了一片小树叶,还有亮晶晶的小石子!” 认真填写课本观察记录,锻炼细致观察与记录能力 。 实验探究: 实验 1: 分组包土握纸巾,惊喜发现纸巾变湿,兴奋喊:“老师,我的纸巾湿了,土壤里有水!” 及时记录现象,感受实验乐趣 。 实验2:小心放土壤到水中,眼睛紧盯气泡,大声说:“有气泡!土壤里有空气!”专注观察,记录气泡产生情况,初步理解空气存在 。 实验 3: 轻轻搅拌混合物,耐心等待分层,看到沙子、黏土分层后,好奇讨论:“原来土壤里有不同颗粒!” 认真记录分层现象,思考颗粒差异 。 实验 4: 专注看教师操作,待允许后小心闻气味,疑惑又好奇:“有股怪怪的味道,是腐殖质呀!” 记住土壤含腐殖质这一成分,丰富认知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户外采集,衔接课堂与生活,强化实践关联;观察挑拣环节,培养细致观察与分类能力;系列实验由浅入深,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土壤成分(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规范实验操作,基于现象推理成分,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激发探究热情,落实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目标。环节四:总结拓展 —— 梳理收获,延伸探究教师活动4 1.组织小组交流:“经过今天的观察和实验,大家说说土壤里有哪些成分呀?咱们一起总结总结!”引导小组汇总成果,推选代表发言 。 2.全班总结:结合学生发言,梳理土壤成分(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板书呈现,强调“土壤是混合物,这些成分让土壤能孕育生命”。 3.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任务:“课后观察营养土和自己挖的土壤,比一比有啥相同和不同,把发现记录下来;还可以去花园、农田,看看不同地方土壤里的‘秘密’,下节课分享!”学生活动4 小组交流热烈,汇总实验发现,积极推选代表,如“我们组发现土壤里有水、空气、沙子、黏土,还有腐殖质,因为加热有味道”。 认真聆听全班总结,对照板书梳理知识,点头理解“土壤是混合物,成分多样” 。 明确课后任务,满怀期待:“我要看看营养土和我的土壤有啥不一样,再去小区花园挖挖土壤研究!” 激发课后持续探究的兴趣 。活动意图说明:小组交流与全班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 “土壤成分”的完整认知;拓展任务延续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对比,深化对土壤的认识,实现课堂知识向生活实践的延伸,培养持续探究的科学态度。
7.板书设计 土壤里面有什么 一、土壤的贡献:孕育植物、生产粮食、滋养牧场、动物家园…… 二、土壤的成分: 水(纸巾湿痕)、空气(水中气泡)、沙(下层粗颗粒)、黏土(上层细颗粒)、 腐殖质(加热气味)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土壤中常见的生物不包括( )。 A. 蚯蚓 B. 猫 C. 蚂蚁 2.下面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土壤不具有肥力 B. 田野中没有土壤 C.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3.下面物体不会出现在土壤中的是( )。 A. 书本 B. 落叶 C. 蜗牛壳 4.能够改良土壤,并在制造腐殖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 蚯蚓 B. 青蛙 C. 兔子 5.把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出现分层,沉积物上层较小的颗粒是( )。 A. 黏土 B. 沙子 C. 小石块 二、判断题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 2.地球表面的土壤是一样的。( ) 3.土壤里可能有蚂蚁、蚯蚓等生物。( ) 4.土壤不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5.砍伐森林之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增加。(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CAAA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观察营养土,和你挖来的土壤比一比,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