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0:4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学术成就
难点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庸之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古希腊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北方小驹,博学家,教师生涯。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形成及主要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和认识东方文化、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了思考。内容涉及到古希腊文化中哲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范围非常广。课本中的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学生都已经接触到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只是有个别的问题,如:中庸之道、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等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与内容有关的绘画、图片、文字材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古代雅典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东方文化的认识,为学生树立“继承与发展”的观点,同时避免当今的一些思想,如“对东方文化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影响。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组成,主要引用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罗素等几位伟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方法为古希腊文化的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他的理论和著作在后来的欧洲文化中具有“法典”的权威,并一直有深刻的影响。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建议教师采用学案教学法,让学生课前查阅这方面的有关资料,课上展示插图“柏拉图的头像”、相关的地图和文字材料,然后提出问题。问题:古希腊大体在现在的哪个位置?请说出几个古希腊文化的成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出课题:“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北方小驹”
教材以斯塔吉拉少年为切入点,介绍了亚里士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的少年生活及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柏拉图学园的学习和柏拉图对他的评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等问题,由此形成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学思想。
(1)斯塔吉拉少年
亚里士多德并不是雅典当地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他出生于希腊色雷斯的小城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敬重的御医(也算是一位科学家),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出入于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这时的希腊哲学、文艺以及一般文化都已发展到可以做总结的时代,这种背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建议教师:多媒体展示几位伟人对亚里士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的评价及亚里士多德的头像插图。学生阅读和欣赏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哪里?他与柏拉图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二: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去阿卡德米学园?这个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在总结中不必做出完整的答案,但一定要提出核心思想──“寻求智慧”。
(2)柏拉图学园的头脑
柏拉图61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学园。在柏拉图学园进修的二十年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和超凡的才华,他的许多观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有教养、有阅历的人的流行见解。他并不盲从,正如柏拉图所说:“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头脑”。他不赞成柏拉图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和关于财产与家庭的非正统的伦理学说,他认为家庭与社区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要求一切都要有科学的解释,放弃了柏拉图所主张的灵感说(这是当时大多数希腊人所深信的命运观);他认为感官未曾经历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认为不先存在于理性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建议教师: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柏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与亚里士多德绘画、“资料回放”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概述亚里士多德对待知识、研究问题和做人的态度。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总结时要站在这三个角度并相应地补充材料举例说明,“求知的欲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由学生阅读“资料回放”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从反的方面进一步探讨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评价

列宁说: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性的批判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一般唯心主义本身的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在自然哲学里往往等于唯物主义”;②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不但有些唯物主义因素,而且有些自发的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肯定了文艺的客观性,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③
他认为人类活动不外三种形式:认识或观照,实践行动,创造。他把“认识或观照”看成是最高的,认为只有此种活动,人才能面对最高真理,才能享受到最高的幸福;④
他认为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柏拉图则认为男女之间是平等的,在这方面他就不如他的老师那样崇高;⑤
他在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终究是不彻底的,充满矛盾的,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⑥
在某些问题上,他的思想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暴露出他的贵族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建议教师:首先介绍一些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个问题。在研讨中要处理好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问题,至于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评价,只需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可以了。
第二目“博学家”
教材简单介绍了亚里士多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阿塔尔尼亚的美好生活,提出了科学研究也需要物质条件,概述了他在哲学、生物、物理、逻辑、伦理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文中插图“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兴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范围非常广泛,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如哲学、逻辑、历史、政治、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都做过精深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进行实地研究的结果,文章朴实精确,一如百科全书,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写了170本书,大部分都是一些演讲的笔记,其中只有47本书保存到今天,这些作品也是不完整的。其中主要的著作有:《诗学》(是第一篇美学论文,主张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美学);《修词学》(与《诗学》有部分相同的内容,是一部有科学体系的美学方面的思想专著);《形而上学》(主要阐述了艺术与科学、形式与材料、美学的客观基础等问题);《物理学》(主要阐述了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形式等主要内容);《伦理学》(主要阐述了艺术的创造性、艺术与认识、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中关于伦理学的论文有三篇,《尼各马科伦理学》是其中的第三篇。
建议教师:多媒体展示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学思之窗”的内容和插图“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教师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学生回答后教师需要说明:历史是以史实为依据的,由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讨论内容中两个三段论正确与否。教师在总结时强调,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师生共同观赏插图“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教师留下课后思考问题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习?
第三目“教师生涯”
教材主要从学园的建立,对学园的介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的来源,教学方法,亚里士多德的评价等几个问题,一方面展现了吕克昂学园的繁盛,另一方面也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职业教师生涯。
(1)宫廷教师
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请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士多德作为他13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亚里士多德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山大16岁,在那一年腓力二世宣布亚历山大成年,并在其缺位时摄政。从公元前334至324年这十年之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巴比伦、波斯、萨马尔干、大夏和旁遮普,也改变了希腊的世界。亚历山大是一个热情冲动而又野心勃勃充满征服欲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却是一个稳重、平和、严谨而又善于思考的人,究竟老师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两个伟大人物的接触似乎是毫无结果的,两个人仿佛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城邦时代,一个是帝国时代。但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是一直存在的。
建议教师:简介亚历山大及其建立的地跨
( http: / / www.21cnjy.com )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后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指出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的师生关系即可,重点放在现在的师生关系上,不必得出结论,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
(2)吕克昂学园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了吕克昂学园(Lyceum“光明之神”)。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及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这里有当时最好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亚里士多德现存的全部著作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每天上午给高级班学生讲授科学技术,下午对一般听众发表常识性的讲演。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称亚里士多德为“散步的哲学家”;而以他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建立吕克昂学园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总计约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还命令部下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送到吕克昂学园。
建议教师:多媒体播放自制的吕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昂学园资料片及绘画“鼓励争论”。教师提出问题一:柏拉图建立的学园叫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二:对比柏拉图学园与吕克昂学园。教师不必提出对比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在总结的时候需要强调,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形成的逍遥学派及其学术成就,几乎全部是在吕克昂学园完成的。
(3)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的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误会,中间往往能够得到成功并受人赞赏。在他的许多著作里,如《诗学》中也反映了这种思想,下面是他对美德和情感的论述: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须求适度。中国的中庸之道以孔子为最先代表。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要保持事物的质和常态不变,侧重于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观察和实践,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在于谈论天命和心情,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及在“周礼”规范之内的社会制度。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几千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实质在于对矛盾论的认同感,即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就是用矛盾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建议教师: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提出问题一:中国也有人提出“中庸之道”,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谁?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二: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对比一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第四个问题:试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根据学生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做概括总结,留下课后思考问题二:阐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同一性。
(4)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早期欧洲文艺领域里所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学派”、“心理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作为其学派产生的祖先。因为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思想界产生了长久的深刻影响;②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系统的,他的讨论也是分门别类的,因此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
他的作品是批判的和发展的,正像他所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这种精神,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④
他是一个职业教师,如果说柏拉图创造并奠定了西欧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那么亚里士多德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基础,从而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⑤
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其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⑥
他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时时体现出这一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建议教师: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涉及到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点问题,为了避免引起学生思想混乱,教师最好先阐述正确的观点,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教师在总结中,引领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最好采用学案教学法:让学生课前广泛的搜集和整理有关本课的资料,形成学案。教师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关于“北方小驹”一目的教学。
(1)教师首先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等几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伟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和插图“亚里士多德的头像”,增强学生对亚里士多德历史地位的认识。在学生阅读和欣赏后教师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哪里?他与柏拉图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去阿卡德米学园?让学生了解斯塔吉拉少年的求学之路。
(2)教师展示一组图片:绘画“柏拉图与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士多德”、“资料回放”的文字材料,提出问题:概述亚里士多德对待知识、研究问题和做人的态度。教师在总结时要站在这三个角度,并补充我国古代与此相近的历史资料(从熟悉的知识到学习新知识),说明求知的欲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学生阅读“资料回放”的内容后,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3)教师介绍一些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与学生共同研讨。在研讨中解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问题。
(4)由一位学生讲解: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探索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博学家一目的教学。
(1)教师展示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学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窗”的内容和插图“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内容中两个三段论。师生共同观赏插图“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教师留下课后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习?
(2)由一位学生讲解:什么是逻辑学?三段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生涯一目的教学。
(1)教师介绍亚历山大及其建立的帝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讨论重点放在现在的师生关系上,不必得出结论,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
(2)教师播放吕克昂学园资料片及绘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鼓励争论”,提出问题一:柏拉图建立的学园叫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二:对比柏拉图学园与吕克昂学园。教师在总结的时候需要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及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形成的“逍遥学派”。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提出问题一:中国也有人提出“中庸之道”,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谁?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提出问题二: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提出问题三:对比一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提出问题四:试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根据学生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做概括总结,留下课后思考问题二:阐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同一性。
(4)教师阐述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教师在总结中,引领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
(5)由一名学生阅读:就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写成的一篇小短文。
最后展示:学生的个性教案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学习北方小驹一目时,展示一组文字材料和图片。
文字资料一:几位伟人的评价
图片一:“亚里士多德的头像”
图片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文字资料二:“资料回放”
通过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直观的认识,并正确看待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案例二 学习博学家一目时,展示一组文字资料和图片
文字资料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
文字资料二:“学思之窗”的内容
图片:“沉思中的亚里士多德”
通过展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代雅典文化的认识,形成对东西方文化同一性的认同感。
案例三 学习教师生涯一目时,展示资料片、图片和文字资料。
资料片:“吕克昂学园”
图片:“鼓励争论”
文字资料:“学思之窗”
通过资料片的播放和展示的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学会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种类举例:
例一:任何人都是一种二足动物。(大前提)
柏拉图是人(小前提)
所以,柏拉图是一种二足动物。(结论)
例二:
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大前提)
希腊人是人。(小前提)
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结论)
上述逻辑判断,你认为正确与否?
例一题解:
解题关键: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思路引领:逻辑学“四概念”
答案提示:这个三段论犯了“四概念”错误。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即大前提和小前提间没有中间项。
例二题解:
解题关键: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思路引领:逻辑学的原则
答案提示:因为:大前提是否定的,小前提是肯定的,结论必是否定的。
2.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文雅是滑稽和呆板的中庸。
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
娇柔是坚韧和病态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
请参考本书孔子一课中有关“中庸”的论述,试着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解题关键:哲学思考相对与“度”
思路引领:亚里士多德有哲学思考,孔子没有;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相对的,孔子认为要有度
答案提示: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两极。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应该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而孔子更多是从圣人的角度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列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解题关键:研究领域,讲学著书,中庸之道
思路引领:从各个角度提炼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答案提示:在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研究遍及哲学、生物、物理、逻辑、伦理学等领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作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老师。兴建讲习所──“吕克昂”学园。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2.以史实说明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解题关键: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与突破,哲学、生物、物理、逻辑、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的贡献。
思路引领:接近唯物主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逻辑学三段论,“吕克昂”学园,中庸之道。
答案提示:
(1)亚里士多德继承又突破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柏拉图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
(2)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13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3)生物学领域,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4)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5)在逻辑学上,他的成就至今仍被学术界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权威。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自始至终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6)兴建起自己的讲习所,被称为“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在此讲学著书。
(7)提出了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略
2.阅读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你对以上三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解题关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论断,首先要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把握几个关键词“求知”、“理性”和“天生的政治”,这是他关于人的本质论断的精髓所在;其次,要看到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思想的超越和历史局限性。
思路引领:三个论断侧重点各有不同、代表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略有差异,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概括,达到了古希腊人学思想发展的顶峰。但由于忽视劳动实践,理性和社会性还缺乏必要的统一,人的本质还没有真正地揭示。
答案提示: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题可以归结为两点:理性认知和社会性。前两个命题着眼于人的理性认知层面,第一个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侧重于人的感性,而“人是理性的动物”则倾向于人的理性,二者以此相互区别;它们又相互关联:认知包括理性,比理性更宽泛,理性是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二者构成认识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第三个命题“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依存性。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认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维辨析和社会政治观的论断,可以说达到了古希腊“人学”思想发展的顶峰。如果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辟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自我认识的道路,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则进一步把人自我认识的层次,由一般的道德哲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到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
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由于亚里士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在理性与劳动的关系上偏重理性,忽视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在他那里,理性和社会性还缺乏必要的统一基础,人的本质还不能得以真正揭示。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使二者在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得以有机统一。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关于三段论
三段论作为一种演绎法,一种证明推理,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亚里士多德所推崇备至,在亚氏看来,三段论是一种近乎万能的推理形式。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可以借助于这一推理形式来探求,只要前提真实并遵循其规则,则结论是必然的。关于三段论的规则,亚氏在《工具论·前分析篇》第一卷中作了较为清晰的表述:
(1)“一个三段论推理的结论是从两个前提得到的,不多于两个前提。因为三个名词构成两个前提。”
(2)“每一个论证都是通过三个名词,并且不多于三个名词来进行的。”
(3)“在所有的三段论中,前提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是肯定的,不然,形成一个三段论就是不可能的,或者它并不论说到所提出来的主词,或者原来的见解被认为是预定的。”
(4)“在每一个三段论中都必须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全称命题,并且只有在所有的前提都是全称的时候,才能证明一个全称的陈述,而一个特称的陈述则从两个全称前提或仅仅一个全称前提就得到证明了,故如果结论是全称的,则两个前提也必然是全称的,但尽管两个前提都是全称的,而结论并不全称也是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前分析篇》
美好的生活和善良的行为即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共有3部伦理学著作,其中《尼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马科伦理学》是最具权威的一部,传说为悼念其早逝的儿子尼各马库斯而题名。全书共分10卷,第1卷论述至善与幸福;第2至5卷讨论伦理德性;第6卷讨论理智德性;以后各卷分别论述了公正的价值问题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想。
“善于至善的意义,几乎多数意见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的。因为无论是有教养的人还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幸福,并且把‘美好生活’和‘善良行为’就当作幸福。但关于幸福是什么,则众说纷纭。普通人的看法和有智慧人们的看法大不一样。普通人认为幸福乃是某种清楚可见的事情,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有些人说某一事情是幸福,另一些人则有另一种说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经常有不同的说法。当其生病的时候,他认为健康是幸福;当他贫困时,他认为财富是幸福。那些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十分敬仰那些有着他们所想不到的意见的人。有些哲学家认为,在这些众多的善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善自身,它是这一切善之为善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从中道角度看“以中产阶级组成的政权最为稳定、优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第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统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共分8卷,第1卷论证了城邦奴隶制的合理性以及重农轻商的思想;第2卷评论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和发生在希腊的各种政体;3、4两卷论述了公民理论及其政体的种类,第5卷分析了政变与革命的原因;第6卷讲述了关于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建立;第7、8卷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及教育思想。下面的引文是以中道的思想论述以中产阶级组成的政权最为稳定、优秀。
“所有的城邦都有三个部分,有一些人极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有,有一些人特别贫困,第三部分则居于两者之间。大家都同意,适度和中道乃是至善。显然,拥有中等财产的乃是一切幸运人中最幸运的。他们是最讲道理的,而过度美丽,过度强壮,门第过高,财产过多的人,以及与此相反,过度贫穷,过度软弱,出身太卑贱的人,则很难听从道理。……城邦应尽可能由平等相同的人组成;他们绝大多数人属于那些中产者。这样的话,由我们所说以自然要素所构成的城邦,必然是一个具有最好政体的城邦。在城邦中,他们是最稳定的公民,因为他们不会像穷人那样贪图邻里的财物,别人也不会垂涎他们的家产,就像穷人贪图富人的财产那样。他们既不会谋算别人,别人也不会谋算他们,他们平安地度过一生。所以福库利德斯(Phokulides)在祈祷时说得好:“那些处于中间的东西是最美好的,但愿中道存在于我们的城邦吧。”
“所以,最好的政治共同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中产人士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在这里,中产者比其他两种人数量要多、力量要大,或者至少比其中任何一种要强,如果这样,中产者的介入就会改变平衡,并防止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占上风。公民们拥有适度而充裕的财产,乃是城邦最大的幸运,因为凡是一些人太富,一些人又一无所有的地方,要么就产生出极端的平民政体,要么就产生出纯粹的寡头政体;僣主政治就是从这两个极端中产生的,或者从平民政体中产生,或者从寡头政体中产生,但不会从中间或类似的政体中产生。当我们以后说到城邦的演变时,再来说明这其中的原因。所以,很显然,中间的就是最好的: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免于派别斗争,在中等阶层人数多的地方,派别斗争和纠纷就可能最少,同样的理由,较大的城邦比较小的城邦更少于派别之争,因为在较大的城邦里,中等的人数量多;相反,在较小的城邦,所有的人很容易被分为两种:几乎差不多都是富人和穷人,中等人没有存在余地。平民政体要比寡头政体稳定更为持久(因为与寡头政体相比较,在平民政体中,中等人士数量更大,更受人尊重),如果没有中等阶级,穷人就会在数量上大大地占据优势,麻烦就会产生,城邦很快就会毁灭。有这样的证据清楚表明,那些最优秀的立法者都是中等公民,梭伦就是一位中等公民(这在他的诗文中说得很清楚),卢库尔格斯(Iukourgos)并非出身于王族,卡隆达斯(Kharondas)以及几乎所有的其他立法者都是中等公民。”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课文注释
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研究涉及当时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思维领域,亚氏在前人(主要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他根据当时科学和日常思维提供的资料创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形式逻辑。在亚氏建立的逻辑体系中,三段论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亚氏逻辑的核心部分。在其逻辑学专著《工具论·前分析篇》中全面讨论了三段论问题,另外,《工具论》中的《后分析篇》、《辩谬篇》、《论辩篇》等也部分地论述了三段论的有关问题。亚氏三段论的创立对传统逻辑学的发展影响巨大,直到今天,逻辑学教科书中有关对三段论的论述都仍然是以亚氏三段论为基础而修正、补充、完善起来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三段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有两个前提、三个词项,他认为如果这“三个词项彼此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即最后的词项包含在中间词项之内就像一个整体一样,或是被排斥其外,就像离开了这个整体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端词就必然凭借一种完整的三段论而发生了关系”。这就是说三段论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而它们又是由三个词项即中项、大项、小项构成的,并通过中项的作用来制约大、小项的关系。
亚氏三段论包括两种:证明的三段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辩证的三段论。前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前提真实,形式正确有效。这种三段论的结论必然是真实的,它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事物的论证上去。后者则是与人辩证、争论时可以运用的一种推理。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以思辨为特征的逻辑思想,亚氏所建立的逻辑学体系是一种典型的以三段论为核心的演绎逻辑体系。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亚氏对逻辑学产生的巨大贡献和亚氏逻辑对后世传统逻辑发展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作为于2000多年前产生的逻辑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如亚氏的逻辑理论明显地表现出“重演绎轻归纳”的思想倾向;把三段论推理看成是一种万能的推理形式,无限夸大,试图以三段论来说明一切;三段论学说本身不完善,有些问题仅仅被提出而没有得到解决,而有些问题根本没能涉及,等等。
亚里士多德生物学的主要成就
亚里士多德生长于医学之家,自然应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生物学颇感兴趣,而且他的著作说明这是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就数学科学而言,他基本熟悉当时的数学知识(尽管他表现出某些严重的误解);但是据我们所知,他没有独特的数学发现。而就生物学而言,无论我们考虑他的观察能力,他对别人观察的事实所作的说明,还是他的理论讨论,他都远远走在他所处时代的前面;他的确是古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受到了达尔文的高度评价。
亚里士多德提到大约500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的动物,这对于当时的认识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但是他的参考资料却具有不等的价值。许多参考资料仅仅是粗略的暗示;许多仅仅是道听途说或民间传说的重复(常常在表达方面有保留)。但是也有许多参考资料表明了个人密切观察所具有的准确性和详细性,他可能从他父亲那里学会了解剖技术,他似乎解剖了大约50种不同的动物。他也许从未解剖一个人体,但可能解剖过人胎。对他不能直接认识的东西,他就尽可能地从牧人,猎手,捕鸟者,药商,特别是从爱琴海的渔夫那里获得他需要的情况。他提到的考察地主要是他自己非常熟悉的两个地方:马其顿和色雷斯,以及特罗德及其邻近岛屿。他很少考察他度过一些时光的其他地区,雅典和哈尔基斯的附近。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察使后来的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者大为敬佩。例如,他认识到鲸类动物的哺乳类特点,这一事实直到16世纪才得到重视。他区别了软骨鱼和硬骨鱼,并且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它们。他细心地描述了小鸡胚体的发展,发觉在鸡蛋生下的第4天,鸡心像蛋白中的一滴血液,跳动着和运动着,宛如充满了生命。他出色地描述了反刍动物胃室的四壁。他察觉到头足纲动物交配的显著特点,而这直到19世纪才被发现。他对鱼蛙和龟的描述极为详细,并且被后人的观察证实。他对蜂的习性(尽管不是对其结构)有绝妙的描述。他对哺乳动物的脉管系统描述得很好,尽管包含一些至今不可思议的特点。
──W.D.罗斯著王路译:《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4—126页。
3.学术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把从事理智活动看作是生活的基本内容,把从事理智活动,进行哲学思辨看作是幸福的完满体现和人生的理想归宿,这是亚里士多德为爱智慧的古希腊人提供的宝贵精神财富。求知、爱智深深地植根于人的本性,内化为人的自觉意志。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学思旨趣,追求知识被看作最高尚的活动,成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理想的人生抉择,知识分子一直很受人尊敬,这应该说与古希腊所确立的学思旨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渊源。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爱因斯坦的“科学就是为科学而存在的”以及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等命题的提出,都可以在此找到渊源。并且也正是这一传统,承载、滋养了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他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对每一事物是本己的东西,自然就是最强大、最使其快乐的东西。对人来说这就是合于理智的生命。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在手与智力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关心的是人的智慧的指导和规约作用。在人的语言与智力的关系上,他则侧重于人的智慧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二者都是人的智慧形成的重要环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总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是这两者决定了“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人是政治动物”这一人们熟知的命题,侧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这里的“政治”主要是指城邦国家和社会共同体。这个命题表明,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之中,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家庭、城邦和国家之中。从时序上看,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进而由家庭结合成村社,最后,再由不同的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实质上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组合,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发展他的能力,实现自己。这就好比人的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的身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起到它的作用,作出诸如抓、提、拉、推、拽等动作。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城邦是根本,是整体,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利是最优越的权利。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国家、城邦,就不成其为人,他不是一只禽兽,就是一个神灵。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4.插图说明
《雅典学院》
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拉斐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雅典学院》是拉斐尔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大胆想像,将古希腊不同时期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安排在同一座宽阔的大厅中,体现了壁画艺术不同于架上绘画的多维时空性。画面以大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还有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欧几里德等,他们正在热烈辩论和探讨学问。柏拉图被描绘成睿智豁达、博学深邃的老哲学家,画面洋溢着浓厚的学术与辩论气氛,唱出了人类智慧与理想的赞歌。画家塑造了众多大学问家的典型形象,揭示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面貌。画家摒弃了中世纪壁画千人一面、呆板僵化的形象,用个性化形象来取代。壁画规模庞大,丰富和谐,画中两个拱门正适合了大厅的拱形顶,透视学的运用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感。《雅典学院》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了崇高的理想和文艺复兴艺术积极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