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2《不同的土壤》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1.2《不同的土壤》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1:15: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不同的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不同的土壤》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基于学生对土壤初步认知,深入探究土壤因颗粒组成差异形成的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类及其特性。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明晰不同土壤在手感、可塑性、渗水性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其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性,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构建科学观念的重要内容,为后续生态系统等知识学习奠基。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现象充满探索欲,在之前学习中已对土壤有简单感性认识,但对土壤类型及特性的理性认知不足。他们具备初步观察和动手能力,不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中需借助直观实验、趣味活动,引导他们从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考过渡,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说出三类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理解其渗水性等特性不同;明白土壤特性适配植物生长需求,建立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认知。 科学思维:借观察、实验提升观察、分析、归纳及推理能力;用类比、分类梳理土壤特点与植物适配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探究实践:会用多种方法探究土壤特性,规范操作、记录;小组合作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交流分享,提升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土壤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土壤意义,增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壤的责任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三类土壤的颗粒组成与特性及它们和植物生长的适配关系。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土壤特性差异原因并系统梳理相关知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土壤类型及颗粒特点能借放大镜说清三类土壤颗粒粗细差异,并能匹配土壤样本与类型名称。能基本能不能探究不同土壤特性能规范实验并记录现象,且根据现象说清三类土壤特性差异。能基本能不能土壤与植物生长能正确判断常见植物适配的土壤类型,并说明适配原因。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出示生活场景图(菜园种蔬菜、花盆养仙人球、稻田种水稻),提问:“同学们,这些植物长得好好的,但它们脚下的土壤其实不一样!为啥菜园用这种土,稻田用那种土?今天咱们当‘土壤小侦探’,找出其中的秘密。” 2.拿出三个贴有“神秘土1号”“神秘土2号”“神秘土3号”的密封袋,分给各小组,说:“先摸一摸、捏一捏(不打开袋子),猜一猜它们可能有啥不同?把猜想记在小组‘侦探本’上。”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好奇地讨论:“菜园的土看起来松松的,稻田的土好像黏黏的”“仙人球的土会不会不存水呀?” 小组合作触摸密封袋,交流感受:“1号摸起来颗粒感强,2号软软的、有点黏,3号介于中间”,并记录初步猜想。活动意图说明:以直观情境激发兴趣,契合学生好奇心,通过初步感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为后续探究做铺垫,同时培养观察和初步猜想能力。环节二:新知探究——认识土壤类型及颗粒特点教师活动2 1.分发放大镜,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讲解:“像科学家一样,用放大镜仔细看,看看土壤颗粒大小、形状有啥不同,把发现记下来。” 2.巡视指导,适时提问引导,如“你看到砂质土颗粒是不是有大又粗?黏质土颗粒是不是很细小?”,之后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土壤按颗粒(砂粒、粉粒、黏粒)含量分三类:砂质土(砂粒多)、黏质土(黏粒多)、壤质土(三者含量相近)。学生活动2 用放大镜认真观察,小组内交流发现,有的描述 “砂质土颗粒大,能看到明显小颗粒,摸起来粗糙”“黏质土颗粒细,看起来很细腻,摸起来滑滑的”,并尝试记录简单观察结果。 倾听教师讲解,结合观察理解三类土壤因颗粒组成不同命名,初步建立土壤类型与颗粒关系的认知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放大镜观察,让学生亲历科学观察过程,直观认识土壤颗粒差异,教师讲解辅助构建知识,培养观察和科学认知能力,落实科学观念中对土壤类型的基础理解。环节三:新知探究 —— 探究不同土壤特性教师活动3 1.组织 “土壤特性大比拼”活动,将学生分组,提供三类土壤、水、透明杯子、滤纸等实验材料,依次介绍实验任务: 任务一 “手捻体验”:“用手捻一捻三种土壤,感受手感差异,小组说说像什么感觉,记录下来。” 任务二 “加水塑形”:“加少量水,分别搓一搓、握一握,看看哪种能搓成条、握成团,思考为啥不同。” 任务三 “渗水实验”:“取同样多的三种土壤,放入底部铺滤纸的透明杯,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想想土壤特性和渗水的联系。” 2.巡视各小组,指导规范操作,如提醒 “土壤装杯要均匀”“倒水要一样多,做好标记”,及时解答疑问,鼓励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学生活动3 小组分工,积极开展实验: 手捻时,仔细感受,交流 “砂质土粗糙,像沙子;黏质土细腻,有点黏手;壤质土介于两者之间” ,并记录手感特点。 加水塑形时,尝试搓条、握团,发现 “黏质土加水能搓长条、握成团,砂质土很难成型,壤质土能简单握成团但不如黏质土紧实”,讨论原因是颗粒粗细和黏性不同。 渗水实验中,观察并记录 “砂质土渗水快,渗水量多;黏质土渗水慢,渗水量少;壤质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适中” ,思考得出 “砂质土颗粒粗,空隙大,渗水快;黏质土颗粒细,空隙小,渗水慢”。 小组内汇总实验现象,梳理不同土壤在手感、可塑性、渗水性的特性差异 。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系列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深入了解土壤特性,培养科学思维(分析、推理)和探究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记录、合作),同时借助实验现象分析,强化对土壤特性的科学观念构建。环节四:新知探究——土壤与植物生长教师活动4 1.展示课本中不同土壤适宜植物表格及水稻、草莓、仙人球生长习性卡片,提问:“结合之前探究的土壤特性,想想这些植物适合哪种土壤,小组讨论讨论。” 2.引导小组分享,追问“水稻喜水,为啥适合黏质土?”“仙人球耐旱,砂质土咋满足需求?”,结合土壤保水性、渗水性等特性,总结不同土壤因特性适配不同植物生长需求(如砂质土渗水性好、保水性差,适合耐旱、怕涝植物;黏质土保水性好,适合喜湿植物;壤质土特性均衡,适合多种植物)。学生活动4 小组结合土壤特性和植物习性讨论,分析 “水稻喜水,黏质土保水性好,能存住水,适合水稻”“仙人球耐旱,砂质土渗水快,不会积水,适合它”“草莓需要肥沃、渗水透气好的,壤质土合适”。 倾听教师追问和总结,深化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关系,完善科学观念 。活动意图说明:小组结合土壤特性和植物习性讨论,分析“水稻喜水,黏质土保水性好,能存住水,适合水稻”“仙人球耐旱,砂质土渗水快,不会积水,适合它”“草莓需要肥沃、渗水透气好的,壤质土合适”。倾听教师追问和总结,深化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关系,完善科学观念 。环节五:课堂总结与拓展教师活动5 1.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探究了不同土壤,谁来说说三类土壤特点,以及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梳理知识,强调土壤多样性及对生态的重要性。 2.布置拓展作业:“课后查资料,找找更多不同土壤适合的植物,下节课分享;还可以在家尝试用不同土壤种小植物,观察生长情况,做个小种植员!”学生活动5 积极回顾分享,巩固 “砂质土渗水性好、保水性差,适合芝麻等;黏质土保水性好,适合榕树等;壤质土特性均衡,适合蚕豆等”等知识。 倾听拓展任务,激发课后探究兴趣,期待尝试种植和资料收集 。活动意图说明:总结梳理知识,强化科学观念和思维;拓展作业延伸学习,培养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增强态度责任(对土壤持续探究、合理利用的意识 )。
7.板书设计 不同的土壤 土壤类型颗粒特点关键特性(手感 / 可塑性 / 渗水性)适配植物(及原因)砂质土粗(砂粒多)手感糙、可塑性差、渗水性快仙人球(耐旱,适配渗水快、保水差)黏质土细(黏粒多)手感黏、可塑性好、渗水性慢水稻(喜湿,适配保水好、渗水慢)壤质土适中(三者均有)手感中、可塑性中、渗水性中草莓 / 蚕豆(适配特性均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土壤中,颗粒最细小的是( ) A. 砂质土 B. 黏质土 C. 壤质土 2.小明做土壤渗水实验,相同时间内,哪种土壤渗出的水量最多?( ) A. 砂质土 B. 黏质土 C. 壤质土 3.种植耐旱的仙人球,最适宜的土壤是( ) A. 砂质土 B. 黏质土 C. 壤质土 4.用手捻土壤,感觉细腻、有点黏手的是( ) A. 砂质土 B. 黏质土 C. 壤质土 5.三种土壤中,保水性最好的是( ) A. 砂质土 B. 黏质土 C. 壤质土 二、判断题 1.砂质土适合种植水稻,因为它保水性好。( ) 2.壤质土的颗粒大小适中,透气性和渗水性都较好。( ) 3.土壤的颗粒越大,渗水能力越弱。( ) 4.所有植物都适合在同一种土壤中生长。( ) 5.黏质土加水后很难搓成条、握成团。(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AABB 判断题 ×√××× 作业布置:查资料,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的植物的名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聚焦“研究土壤”,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成分、类型、肥力及与植被的关系,认识土壤重要性与保护意义。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三、学业要求: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土壤里面有什么观察、实验探究土壤成分,记录并分析2不同的土壤对比三类土壤特性,明确差异与适宜植物3肥沃的土壤了解肥力来源(腐殖质)、土壤改良4植被与土壤探究土壤形成、威胁(流失、沙化)及保护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研究土壤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土壤切入,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起点(对自然事物好奇、易观察),以“研究土壤”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落实课标中对土壤组成、类型、保护等探究与认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树立生态保护观念。 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与其他单元:是“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知识衔接,为后续“水”“空气”等物质探究、地球资源认知打基础;也关联“植物”单元,深化植物与环境(土壤)关系理解。 次级主题逻辑:从“是什么(成分)”→“有哪些类型”→“肥力怎样(肥沃)”→“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保护与威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完整土壤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土壤有生活经验(如玩土、见土壤种植物),但对土壤成分、类型等科学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以实验、观察驱动探究;但科学思维(如归纳、推理)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探究、深度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形成“土壤是复杂混合物,含多种成分”“土壤类型多样,特性不同”“土壤肥力影响植物,植被保护土壤”等观念。 2.认识土壤对生态、人类的重要性,树立土壤保护的生态观。 科学思维: 1.借助土壤实验观察、对比(如三类土壤渗水),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土壤特性与成分、类型关系。 2.从土壤沙化现象推理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提升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 1.能规范开展土壤观察、实验(如搓纸巾、土壤分层实验),正确记录、分析数据。 2.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过程,提升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对土壤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土壤保护意识,主动关注土壤问题,在生活中践行保护行动(如参与堆肥、宣传环保)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观察土壤 到田野等地挖土壤,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记录土壤里的各种东西,把其中不属于土壤的东西拣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直观接触土壤样本,激发探究兴趣。挑出杂物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初步建立“土壤是复杂混合物” 概念。
任务2 名称:实验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1.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观察纸巾上的印迹。 2.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4.停止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5.闻一闻土壤被加热后的气味。 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用感官和实验手段探究。系列实验由浅入深,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土壤成分(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规范实验操作,基于现象推理成分,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激发探究热情,落实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目标。
第2课时 任务3 名称: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 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说一说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工具细致观察,发现土壤颗粒大小差异,为区分土壤类型打基础,培养细致观察习惯与用工具辅助探究的意识。
任务4 名称:探究不同土壤特性 1.“手捻体验”:“用手捻一捻三种土壤,感受手感差异,小组说说像什么感觉,记录下来。” 2.“加水塑形”:“加少量水,分别搓一搓、握一握,看看哪种能搓成条、握成团,思考为啥不同。” 3.“渗水实验”:“取同样多的三种土壤,放入底部铺滤纸的透明杯,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想想土壤特性和渗水的联系。” “捻、搓、握、渗水” 对比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多感官、多方法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砂质土(颗粒粗、捻着糙,渗水快)、黏质土(颗粒细、黏手,渗水慢 )、壤质土(特性居中 )的不同。通过对比,清晰认知土壤类型差异,理解“结构决定特性”,也为后续认识土壤与植物关系做铺垫。
任务5 名称:土壤与植物生长 展示课本中不同土壤适宜植物表格及水稻、草莓、仙人球生长习性卡片,提问:“结合之前探究的土壤特性,想想这些植物适合哪种土壤,小组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结合土壤特性和植物习性讨论,分析“水稻喜水,黏质土保水性好,能存住水,适合水稻”“仙人球耐旱,砂质土渗水快,不会积水,适合它”“草莓需要肥沃、渗水透气好的,壤质土合适”。倾听教师追问和总结,深化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关系,完善科学观念 。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观察青菜长势差异,探究肥力原因 呈现教材中两块菜地青菜长势对比图,提问:“这两块地里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青菜长得却不一样,猜猜啥原因?” 介绍腐殖质。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见植物生长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同播种同照料,长势不同),自然引出土壤肥力探究。了解腐殖质作用,明白土壤肥力关键,建立“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联系,贴近生活,提升探究关联性 。
任务7 名称:土壤里的 “功臣” 展示教材中土壤小动物插图,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土壤里忙啥?对土壤有好处吗?”结合“土壤的‘功臣’”阅读资料,讲解小动物打洞通气、吞食排泄增肥力、促进养分混合的作用。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小动物的生态价值;通过推理讨论,深化对 “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 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
任务8 名称:土壤的改良与保护 呈现教材中山地土壤贫瘠、农民改良土壤及化肥发明的内容,学生阅读资料,提问:“土壤肥力不够咋办?有机肥和化肥咋帮土壤‘变肥’?”对比讲解有机肥(堆肥)和化肥的作用,分析化肥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的弊端。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良土壤的智慧与局限;通过方案设计,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任务9 名称:制作有机肥 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堆肥,堆肥的好处,以及制作堆肥的方法。 发放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碎果皮等 ),指导学生分组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土壤改良方法,理解 “变废为宝” 的资源循环理念。动手制作有机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对改善土壤、助力植物生长的价值 。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按步骤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组讨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控制变量(有无植被覆盖),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有植被土壤冲刷少、积水少 )。理解土壤形成缓慢与水土流失危害,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建立“植被-土壤”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
任务11 名称:分析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 阅读教材,了解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完成思维导图。 阅读《荒漠变绿洲》,了解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归纳沙化自然(气候干旱 )与人为(滥伐、过度放牧 )原因,探讨治理办法(修梯田、植树等 )。让学生认识土壤面临的威胁,树立保护意识,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应用能力 。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知、实验探究能力及观察记录的规范性。 第2课时:学生对土壤类型的区分能力、实验对比分析能力。 第3课时:学生对土壤肥力的理解、土壤改良方法的认知及实践意识。 第4课时: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认知、土壤保护意识及问题分析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 1.能说出土壤中至少3种成分(如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描述其特征; 2.能规范操作“纸巾包土”“土壤入水” 等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冒气泡、分层); 3.能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土壤成分(如气泡→含空气,湿痕→含水)。 第2课时: 1.能通过放大镜观察、手感触摸,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颗粒差异; 2.能完成渗水实验,准确记录三类土壤的渗水速度差异; 3.能结合特性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如砂质土适合花生,黏质土适合水稻)。 第3课时: 1.能解释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2.能说出至少1种土壤改良方法(如堆肥、施加有机肥); 3.能参与简易堆肥制作(如收集果皮、菜叶),体现实践兴趣。 第4课时: 1.能通过模拟实验(有/无植被土壤浇水)说出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能列举土壤面临的威胁(如水土流失、沙化)及至少 1 种治理措施(如植树、修梯田); 3.能表达保护土壤的意愿(如宣传、参与护绿行动)。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 绘制“土壤成分结构图”,标注各成分名称及作用; 填写“土壤类型对比表”(颗粒大小、渗水速度、适宜植物)。 提升层(实践应用):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土壤,判断其类型,推测适宜种植的植物,并说明理由; 制作“土壤保护宣传卡”,列举3条保护土壤的生活建议(如不乱扔垃圾、参与植树)。 拓展层(探究延伸): 设计“家庭堆肥小实验”:用塑料瓶收集果皮、菜叶、土壤,观察2周内的变化,记录发现; 调查家乡是否存在土壤问题(如水土流失),尝试提出1条简易改善方案。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