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0:5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
2、少年时代,15岁立志以传承
为己任。
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乐。后来孔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他以“每事问”“好古敏求”的精神,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3、30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创办,收徒讲学。
三十岁时,孔子把后人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4.50多岁时,先后任鲁国的和司寇。
五十多岁时,他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宰,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因治鲁颇有政绩,他官至司寇。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结束了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5、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离别父母之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思考: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
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6、68岁时,他无奈地回到鲁国。从此,孔子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
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
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④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
( http: / / www.21cnjy.com )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
①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④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⑤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这两极都是孔子不希望出现的。他希望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3)中庸思想:
①目的: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②含义: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③做法:“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孔子认为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④评价:“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向被贵族垄断。孔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学生冉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冉雍却很有德行,孔子认为神明也不能剥夺他的受教育的机会。而对自己儿子孔鲤,他也是一视同仁。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1)“成人”:他主要教授《诗》《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乐》,进而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以“忠”和“信”对待普通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君臣关系上,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提倡愚忠。
(2)“君子”: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所以孔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政治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维护一统,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所有君主,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加封孔子各种谥号,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2)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3)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2、对世界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人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全面评价孔子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为了匡正社会秩序,孔子创立了以仁、礼、中庸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
3.孔子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同。孔子主张培养德行完美,具有治国本领的仁人君子。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他还注重言传身教。
4.孔子整理和编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同最宝贵的遗产。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5.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干多年。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学思之窗
1.孔子时代的儒与商周时期的儒在含义上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孔子对君子的人格有哪些规范?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答案提示: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包括: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治国的本领。孔子的价值追求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
本课测评
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答案提示: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他学过礼、从过政、整理过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2.总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提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恢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乐制度”,恢复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要恢复这种社会,就应该把他人当“人”看,即实行“仁政”,爱护他人。而且礼与仁是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不论贵贱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是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举一些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或思想是受孔子影响的?
答案提示:政治方面,我国现阶段提出“以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不少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可以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学习知识,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思与学相结合等教育思想。
2.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鬼化”。你认为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
答案提示:在封建社会,由于孔子的“仁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和“礼治”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妄图恢复封建帝制,因而遭到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总理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总理。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中国人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教育的思想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对中国文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