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左图为韩国的孔子学院学生身着古装
利用笔记本电脑在参加考试。2004年
11月,首尔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它是世界上首家挂牌的孔子学院。此
外,到目前为止,韩国外国语大学、
仁川大学、又石大学、大真大学、顺天乡大学、江原大学、启明大学、大佛大学、忠北大学、东亚大学、又松大学、东西大学、忠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十四所大学里都已经成立了孔子学院。
请思考:
1.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2.孔子学院在韩国广泛成立的原因何在?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1)少时以传承_________为己任。
(2)三十岁时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六经融会贯通,创办_____。
2.涉足政坛:在鲁国任中都宰,后官至_____。力图加强君
权,恢复_________。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宣传主张,未被采纳。
4.整理典籍:删修_________,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礼乐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私学司寇礼治社会《春秋》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_______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
与旧的矛盾。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_____,承担传承_____和改善_________
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
①恢复_____的权威,以“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主张“_________”,达到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
序。封建制周礼人际关系周礼克己复礼文化(2)“仁”的思想:
①___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_________的最高准则。
②仁就是爱人,包含一切美德。
③体现在政治上即反对_____,主张德政。
④将礼和仁结合起来。
(3)中庸思想:反对“_________”,主张恰到好处、“_____
_____”。仁人际关系苛政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知识点拨】
1.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上: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分封宗法制度日趋崩溃。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2)经济上:战乱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铁器、牛耕使用,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3)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重新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4)教育上:“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平民子弟无法享受教育。三、古代大教育家
1.开创私学:
(1)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_____垄断。
(2)概况:孔子开创_____,主张有教无类,对学生_________。
2.教学目标:
(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
“___”“___”。
(2)“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统一,既能独善其身,还
要_________。私学一视同仁忠信兼济天下贵族3.教学方法:
(1)_________: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
的教学方法。
(2)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_________。
4.整编典籍:
(1)孔子整编“_____”。
(2)孔子弟子们把其思想整理成《_____》,成为儒家学派的经
典。因材施教君子之道六经论语【知识点拨】
2.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1)孔子最早提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2)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3)“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4)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实施教育。【特别提醒】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这就决定了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力图恢复周初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但是,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孔子的这种主张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也无法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1.探究分析:
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提示:(1)从政:担任司寇;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 ,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2.阅读孔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
材料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分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其中“仁”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评价孔子的“仁”?如何实现孔子的“仁”?提示:(1)核心:“仁”。
(2)含义:“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
(3)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一定进步性;但仁爱有等级,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减低的。
(4)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忠恕”即推己及人。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思考:孔子的“礼”指什么? “礼”与“仁”的关系如何?孔子主张“礼”和“仁”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礼与仁的关系,除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外,还应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提示:(1)“礼”指周礼。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2)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出身,他希望通过礼、仁恢复奴隶社会的旧秩序,挽救其统治危机。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古代政治:其思想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2)古代文化:“五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_____
_____。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核心内容(3)古代教育:
①孔子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
千多年。
②改变了以往______________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
件。
③私学也保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贵族垄断文化2.对世界:
(1)亚洲:_____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
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_____以后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汉朝明清【知识点拨】
礼、仁、中庸三者的关系。
仁、礼、中庸是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三者都是伦理道德、政治理想和方法技巧的综合,但又各有侧重:
(1)“仁”侧重于伦理道德范畴,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个人内在的“仁”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就体现为“礼”;(2)“礼”侧重于政治范畴,强调社会各等级各有不同于其他等级的行为规范,将“礼”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和情感就表现为“仁”;
(3)“中庸”则侧重于哲学范畴,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修养和方法技巧,强调既坚持原则又适当变通,以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特别提醒】
封建社会中,孔子是统治者尊崇的圣人。近代以来,孔子形象不断变化:从圣人转变成康有为眼中的改革家再变成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千古罪人”。从根本上讲,这种变化都是当时人出于自身政治立场的需要而对孔子的特殊解读,都违背了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认识的基本原理,是不客观的。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相关知识:
“中国传统,秦汉以下没有像样的贵族,但孔家却像贵族,而且是永不衰落的贵族。他们家,历朝历代,都受到礼遇,不但一般人比不了,连皇帝也没这个福气。”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探究分析:
(1)孔子受到历朝历代礼遇的原因何在?
提示:孔子开创的儒学有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2)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提示:①对中国:a.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b.古代文化: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c.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对世界:a.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深远影响。b.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探讨孔子及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
提示:①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等重要思想。
②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③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④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⑤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