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1:50:03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 )21教育网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3.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石申”。石申的科学成就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
B.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
C.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
D.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 天
4.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做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21cnjy.com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5.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 ,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早传播到西方的发明成就是( )2-1-c-n-j-y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6.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 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7.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8.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A.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B.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C.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D.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9.《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10.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其在治愈疟疾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源自东晋葛洪的中医治疗学专著《肘后备急方》,与此书性质相同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皇帝内经》
D.《本草纲目》
11.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12.通过对一定时期历史文献中“纸”一字的检索,在秦汉47篇文献中有“纸”一字出现的寥寥无几;魏晋66篇文献中“纸”字出现105次,南北朝有213篇文献中出现“纸”字的次数达496次。这一研究【版权所有:21教育】
A.反映出纸使用的推广程度
B.反映出纸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C.促进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
D.有利于魏晋书法艺术的发展
13.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2·1·c·n·j·y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火药的发明
C.纸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
14.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取得成功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21*cnjy*com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15. 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这一说法
A.肯定了蔡伦是中国造纸术唯一发明者
B.可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
C.旨在说明蔡伦在古代造纸术改进中的作用
D.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
16.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17.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18.据载:唐代“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这一材料说明( )  21*cnjy*com
A.唐代的历法已相当科学完备 B.唐代雕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
C.唐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D.唐代民间印刷技术高于官方
19.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20.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其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材料解析题
21.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珍,字东壁,蕲州人,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材料二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三 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21·世纪*教育网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 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四大发明”著称,请问四大发明分别是?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www.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来源:21cnj*y.co*m】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出处:21教育名师】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www-2-1-cnjy-com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4.材料
徐光启(1562~1633) 明代科学家、政治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改庶吉士,迁赞善。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西方数学、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有用之实学”,译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诸书。四十一年,力主以西洋历法修正旧历,遭守旧势力反对,托疾离朝,自购田地,屯垦天津。四十七年,为抗击清兵侵扰,累疏自请练兵,遂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练兵通州。天启年间,遭阉党排陷,告病闲住,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农政全书》的编写。……光启博学强识,治学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几十年精力,潜心探究农业科学,总结中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科学巨著——《农政全书》。……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多收于《徐光启集》之中。
——据古诗文网《徐光启》
(1)根据材料,指出徐光启从事科技研究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专注于科技研究的原因。
25.材料 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邦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奎国各地设立了2 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扣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21·cn·jy·com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解决农业生产”这一要求,其中①④是关于医学的,②③是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的著作,正确的是B项,CDA项排除。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中“不存真”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经验工艺”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不断外传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有大量的......反科学的成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科技缺乏理性精神的特点,故本题应选C项。
3.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石申”。石申的科学成就是( )
A.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
B.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
C.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
D.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 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石申的科学成就,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课本所学,石申的成就是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正确的选项是A项;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就有日食月食的记录,排除B项;C项是张衡的科学成就;D项是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4.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做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2·1·c·n·j·y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四大发明西传后,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准备了条件,火药为新兴资产阶级打败封建势力准备了条件,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故第①项的表述错误,②③两项的表述正确;智者运动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早于造纸术西传的时间“公元8世纪”,故排除第④项。本题应选D项。
5.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 ,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早传播到西方的发明成就是( )www-2-1-cnjy-com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中最早传播到西方的发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公元8世纪传至中东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至欧洲,时间最早,故C项正确。指南针在12世纪中国用于航海后,继直传入欧洲,导致世界市场的出现,故A项排除。火药约产生于公元9世纪末期,公元10世纪先传入蒙古、阿拉伯,13世纪传入欧洲,故B项排除。活字印刷术自公元13-14世纪传至欧洲,故D项排除。
6.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 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C。
7.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到朝鲜的产物,可见其所表达的是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21cnjy.com
8.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A.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B.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C.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D.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积极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却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社会环境不同,因此B的表述符合题意。A项偏离材料主题;D说的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和材料问题无关;C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B。21教育网
9.《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发展差异,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天工开物》这一书籍在中外遭受不同差异的根源是社会环境的不同,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其排斥,而受欢迎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是根源,排除。21·世纪*教育网
10.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其在治愈疟疾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源自东晋葛洪的中医治疗学专著《肘后备急方》,与此书性质相同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皇帝内经》
D.《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及材料关键词“中医治疗”可知,A正确,因为它被称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之作,故本题选A。B属于农学著作,C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D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11.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选A。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和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都说明这些技术并没有被严格保密B错。C、D表述错误。
12.通过对一定时期历史文献中“纸”一字的检索,在秦汉47篇文献中有“纸”一字出现的寥寥无几;魏晋66篇文献中“纸”字出现105次,南北朝有213篇文献中出现“纸”字的次数达496次。这一研究
A.反映出纸使用的推广程度
B.反映出纸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C.促进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
D.有利于魏晋书法艺术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在秦汉47篇文献中有“纸”一字出现的寥寥无几;魏晋66篇文献中“纸”字出现105次,南北朝有213篇文献中出现“纸”字的次数达496次。这反映了纸使用的推广程度逐渐扩大,故A项正确。纸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在南北朝,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故C项排除。魏晋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纸使用的推广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排除。
13.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火药的发明
C.纸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这反映了道教有实践探索的特点,火药的发明即于此有关,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属于毕昇,故A项排除。纸的发明与道教无关,故C项排除。指南针的发明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排除。
14.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取得成功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可知《农政全书》渗透近代科学思想,A正确。历代农学材料中没体现,B不选;C项与“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不符;D项说法错误,没有突破传统科技。21*cnjy*com
15. 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这一说法
A.肯定了蔡伦是中国造纸术唯一发明者
B.可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
C.旨在说明蔡伦在古代造纸术改进中的作用
D.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蔡伦是对造纸术进行改进,不是发明者;B项是二手史料,不可以作为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的材料;由“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可以看出C项正确;D项错误,历史论文是经过作者加工过或融入自己的意愿在里的,不可以作为于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
16.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与材料中的“唐”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但不能说明“进入黄金时代”,故B项错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注意是“现存”,故C项错误。敦煌莫高窟是唐朝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的“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因此D项正确。www.21-cn-jy.com
17.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文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排除。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排除B项;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8.据载:唐代“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这一材料说明( )
A.唐代的历法已相当科学完备 B.唐代雕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
C.唐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D.唐代民间印刷技术高于官方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重点是印刷术的发展,不是强调历法的发展完备,故A项错误;
材料中“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中央和地方印刷技术的比较,故D项错误。  21*cnjy*com
19.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
20.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
A.其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主要阐释了《本草纲目》“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但并不能说明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阐述了中国的比西方早一个半世纪,并没有涉及到借助西学的内容,故B项排除;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据此分析可知体现了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故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阐释了古代中国科技的先进成就,与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无关,故D项排除。2-1-c-n-j-y
二、材料解析题
21.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珍,字东壁,蕲州人,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材料二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三 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答案】
(1)主要因素:出身医学世家,家学渊源;科举受挫,发奋图强;饱读诗书,兼收并蓄。
(2)创 新: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动植物都有从低至高的发展演化过程(体现了进化论的原理)。
(3)地位:《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李时珍的知识,旨在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可见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有:出身医学世家,家学渊源;科举受挫,发奋图强;饱读诗书,兼收并蓄。
(2)本题考查学生李时珍的知识,旨在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可见李时珍的创新有: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动植物都有从低至高的发展演化过程(体现了进化论的原理)。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李时珍的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地位:《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 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四大发明”著称,请问四大发明分别是?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造纸术。《九章算术》,《本草纲目》。(6分, 每答对一点给1分,后两点可灵活掌握)
(2)①火药传入 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②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③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没能发展起来,科学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交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答对两点既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 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可知代表性的发明四大发明;结合所学,回答其影响即可。【出处:21教育名师】
(2)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容易作答出:火药传入 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萌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答。可以表述为: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没能发展起来,科学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交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论”。新发展:创立了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版权所有:21教育】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4.材料
徐光启(1562~1633) 明代科学家、政治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改庶吉士,迁赞善。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西方数学、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有用之实学”,译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诸书。四十一年,力主以西洋历法修正旧历,遭守旧势力反对,托疾离朝,自购田地,屯垦天津。四十七年,为抗击清兵侵扰,累疏自请练兵,遂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练兵通州。天启年间,遭阉党排陷,告病闲住,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农政全书》的编写。……光启博学强识,治学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几十年精力,潜心探究农业科学,总结中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科学巨著——《农政全书》。……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多收于《徐光启集》之中。
——据古诗文网《徐光启》
(1)根据材料,指出徐光启从事科技研究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专注于科技研究的原因。
【答案】(1)贡献:学习西方实用之学并译著,从而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了西学东渐);撰写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农政全书》,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或对数学、历法和农业发展生产重要影响)。
(2)原因:明朝政治的腐败(或阉党排陷,无心于官场;或守旧势力反对,官场失意);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受西方文化、科技影响较大(或西学东渐的影响);徐光启博学强识,对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或小农经济占主导)。(9分,答对3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中“学习西方数学、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有用之实学’,译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诸书”得出学习西方实用之学并译注,从而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了西学东渐);据材料“他以几十年精力,潜心探究农业科学,总结中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科学巨著—《农政全书》”得出撰写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农政全书》,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或对数学、历法和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据材料“遭守旧势力反对,托疾离朝”得出明朝政治的腐败(或阉党排陷,无心于官场;或守旧势力反对,官场失意),据材料“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西方数学、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有用之实学’”得出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受西方文化、科技影响较大(或西学东渐的影响),据材料“光启博学强识,治学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器制造等许多方面”得出徐光启博学强识,对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徐光启专注于农业科技研究,也与当时政府重视农业有关,明朝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25.材料 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邦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奎国各地设立了2 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扣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答案】(1)成就:领导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订《授时历》;领导修建通惠河等水利工程。(2)意义:继承和发展天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编订精确的历法;有助于后人了解元朝的管辖范围。21·cn·jy·com
【解析】(1)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材料中关键信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告成”“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概括即得。【来源:21cnj*y.co*m】
(2)“四海测验”的意义,材料中“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继承和发展天文学研究成果;从当时看,“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有利于“《授时历》告成”;从长远看,有助于后人了解元朝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