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出处:21教育名师】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19世纪末, 外资银行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 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 为通商惠工之本, 综其枢纽, 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列强加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
3.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5.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6.“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8.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使,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21*cnjy*com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9.清政府在19世纪末的一份电令:“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此电文对应了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是( )21*cnjy*com
A、割占香港岛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割占台湾岛 D、禁止中国反帝斗争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是
①列强的侵略开始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日益觉醒
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11.孙中山说:“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次血战”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12.“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3.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他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4.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传教活动同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民教冲突不断,教案频发,最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造成这一时期“教案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族危机严重激化了民教冲突
C.太平天国运动宣扬拜上帝教
D.中国民众固有的仇洋排外心理
15.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巳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16.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7.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忻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战争开始后,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清政府的策略( )【版权所有:21教育】
A.延缓了日军的军事进攻
B.使清军在战场上更加被动
C.有利于中国抗击日本的进攻
D.主和是正确的外交策略
18.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分析,认为日本海口众多,出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天时也。而中国自仿行西方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
A. 国人对国情分析的透彻 B. 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
C. 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D.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19.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20.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同答问题: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分别是在什么战争的背景下签订的?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以上三幅图体现了近代中国什么历史主题?
22.“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21·cn·jy·com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三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和日本均主要通过海上路线入侵中国……www.21-cn-jy.com
(1)材料一中的“强敌”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2·1·c·n·j·y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www-2-1-cnjy-com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2-1-c-n-j-y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来源:21cnj*y.co*m】
——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评反动电影<清宫秘史>》21cnjy.com
材料二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21教育网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结合知识可知,“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最初觉醒”,故B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晚于鸦片战争,故C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在1900年,晚于鸦片战争,故D项排除。
2.19世纪末, 外资银行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 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 为通商惠工之本, 综其枢纽, 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列强加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人聚举国之财, 为通商惠工之本, 综其枢纽, 皆在银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强加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指1901年《辛丑条约》,与1896年不符合,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列强侵略的后果,不是实质,故B项排除。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也在1901年《辛丑条约》后,故D项排除。
3.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认为中国在战争中失败是因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表明该战争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国人没有民族意识,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5.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护照是要求清政府给以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的外国人特殊关照,这一现象更加便利了列强势力的深入,所以正确的是C项,材料没有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
6.“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不下数十万人”可知此应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山东、直隶等地区为中心的义和团运动。故“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21cnjy.com
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出现在甲午战争后的反割台斗争中,“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出现在义和团运动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出现在北伐战争中,“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出现在抗日战争中,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8.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使,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歼其公使,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的历史意义,故B项错误。义和团盲目排外,有局限性,故C项错误。义和团主要在反帝,不是反封建,故D项错误。www-2-1-cnjy-com
9.清政府在19世纪末的一份电令:“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此电文对应了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是( )
A、割占香港岛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割占台湾岛 D、禁止中国反帝斗争
【答案】C
【解析】A、割占香港岛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出自1858年《天津条约》,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中“19世纪末”不符;D、禁止中国反帝斗争出自1901年《辛丑条约》,这是在20世纪初,与题干中“19世纪末”不符;从题干“19世纪末”“饬令陆续内渡”可知是对应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故选C。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是
①列强的侵略开始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日益觉醒
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由沿海深入内地,故①错误;甲午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日益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日益高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故②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③正确;《马关条约》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瓜分中国、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故④正确。因此选C。
11.孙中山说:“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次血战”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排除;B项发生于20世纪初,但不符合题干材料“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揭示的是中外民族矛盾,排除B;D项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不符合题干“20世纪初”时间段,排除;C项发生于1900年,属于中外民族矛盾范畴,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12.“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不符合题意,故B、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故D项正确。
13.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他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出自1858年的《天津条约》;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出自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出自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出自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所以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B项。
14.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传教活动同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民教冲突不断,教案频发,最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造成这一时期“教案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族危机严重激化了民教冲突
C.太平天国运动宣扬拜上帝教
D.中国民众固有的仇洋排外心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激化了民教冲突,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是民教冲突的原因;D项不是民教冲突发生的原因。
15.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巳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并最终控制了清政府,这说明清政府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不是政治侵略,是以华治华;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的标志是《马关条约》。
16.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B、C、D三项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B、C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严格限制本国公民投资设厂,所以,D项是一条“超国民待遇”。【出处:21教育名师】
17.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忻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战争开始后,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清政府的策略( )
A.延缓了日军的军事进攻
B.使清军在战场上更加被动
C.有利于中国抗击日本的进攻
D.主和是正确的外交策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统治阶层做法立场不定,形势对清政府不利,致使战场上被动,因此B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当时战争已经开始,还一味主和,实际上是卖国投降。本题答案为B。
18.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分析,认为日本海口众多,出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天时也。而中国自仿行西方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
A. 国人对国情分析的透彻 B. 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
C. 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D.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所讲的是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对日本、中国情况的分析,这表明中国并没有认清当时的情况,也就是盲目自信。
19.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显示的是有些日本人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的认识,其中的文明之战、解放之战和救亡之战的解释全部是站在日本的立场之上,把日本说成进步、正义和团结的一方,中国则是其反面,这就掩盖了战争的本质是侵略的事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0.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识记,从材料中“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00年前后,再加上列强的“集体亮相”可知这一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所以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符合题意,A 项是鸦片战争后;C项是B项的从属项;D项是甲午战争后。www.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同答问题: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分别是在什么战争的背景下签订的?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以上三幅图体现了近代中国什么历史主题?
【答案】
(1)第一次鸦片战争(或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屈辱的近代中国或落后就挨打的中国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南京条约》是在中英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
(2)《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马关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三幅图反映的都是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表明近代中国不断遭到列强侵略的史实。
22.“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21·世纪*教育网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三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和日本均主要通过海上路线入侵中国……21·cn·jy·com
(1)材料一中的“强敌”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2-1-c-n-j-y
【答案】
(1)强敌是指英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主张:海防重点应该在京畿地区;应该建立铁甲舰的近代海军,完善海防体系;舰只向外国购买;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海军人才。
(2)西方帝国主义海军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海权丧失。(言之有理,答出四点即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失败原因:军费不足;政府内讧(或:政府不团结)
探索: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舰,主张建设一支新式海军;②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三支(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解析】(1)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当时的环境可以很容易知道李鸿章说的强敌是指的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从材料“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体现出海防重点应该在京畿地区;“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体现出应该建立铁甲舰的近代海军,完善海防体系;“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体现出舰只向外国购买;“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体现出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海军人才。21*cnjy*com
(2)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原因”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海权丧失。客观原因是西方帝国主义海军实力强大。
(3)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平时请款辗驳诘”、“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军费不足;政府内讧。根据所学知识,近代前期加强海防的措施可以从林则徐筹办海防和洋务派筹建海防等努力进行分析。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国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2分)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6分)21教育网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
(2)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直接方面从材料“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进行分析;间接方面从材料“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进行回答。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材料二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材料三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版权所有:21教育】
(1)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
【答案】
(1)材料一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材料二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材料一从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事实;材料二着眼于近现代史观,与世界和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2)理解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爱国之举;但是义和团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必须大力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才有可能实现民族振兴。 2·1·c·n·j·y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中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足以证明材料一对义和团的评价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特别是是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而材料二中的“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足以证明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是负面的,是消极极的,特别是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
(2)材料三中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足以证明陈旭麓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义和团运动。一方面要看到义和团运动是因为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之举。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义和团毕竟是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21*cnjy*com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
【答案】(1)出发点:李鸿章,通过有体面的议和,实现中日和平。伊藤博文,通过谈判获得侵略特权与财富。(8分)【来源:21cnj*y.co*m】
(2)变化:材料一主要基于两国未来关系,材料二以私人感情为主。态度:李鸿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祈求。伊藤博文目标明确,咄咄逼人。
(3)判断:没有取得和平。原因:日本发动中日战争是其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类利益团体都希望通过战争得到暴利;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任意2点给4分)
【解析】(1)该问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李鸿章参与“马关和谈”,出发点是“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而伊藤博文认为:“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希望通过谈判获得侵略特权与财富。
(2)第一小问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主要基于两国未来关系;材料二中李鸿章苦苦哀求,祈求伊藤博文放宽条约中的某些条款。伊藤博文指出:“两件(割地和赔款)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对李鸿章的请求断然拒绝。
(3)《马关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为中日两国带来和平局面,原因可以联系材料三“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