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45年8月28日,《大公报》报道:“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能仪仗队,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报道中的“喜讯”很有可能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B、毛泽东抵达重庆参加谈判
C、国共两党达成了和平协议
D、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2.毛泽东说:“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这段话的背景是
A.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B.1937年,共产党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
D.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
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据1948年3月的统计,我南线三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敌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而大别山地区敌人兵力最多时(1947年12月)为33个旅。这说明( )
A.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大别山根据地有效地牵制国民党军队
C.刘邓大军是参加淮海战役的主力军
D.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形势已经成熟
5.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6.1948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说: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北线重点在北宁路”,“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这表明( )
A.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B.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条件成熟
C.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决战起点应在中原
D.人民解放军绝对人数已超过国民党军
7.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徐州会战
8.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9.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髙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21教育网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和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性质和指导思想
10.1948年底,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尽可能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官、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 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21*cnjy*com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1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3.《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这种教育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
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
B.走群众路线
D.服务抗日战争
14.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时间
1921.7
1927.4
1927.8
1934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15.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③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④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① ② ③ ④ B.② ③ ④ ①
C.③ 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②
16.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 )www.21-cn-jy.com
A.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 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D.攻占南京全国解放
17.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纵国共双方存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此事应发生在2·1·c·n·j·y
A.1924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
18. 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
C.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19.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其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国家民主化。这就将巩固国内和平,使我们党及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和解放区走上合法化。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材料中所指的“决议”出自21·世纪*教育网
A.《双十协定》 B.《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C.《国内和平协定》 D.《共同纲领》
20.“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www-2-1-cnjy-com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21.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21cnjy.com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出处:21教育名师】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代替赫尔利到达中国,开始了他举世瞩目的、以调处国共争端为内容的使华生涯。马歇尔调处以1946年3月11日回国述职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调停处的第一阶段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有成效的。马歇尔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促蒋停战。首先,马歇尔针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在各种场合向国民党集团申明美国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立场。其次,为了迫使国民党蒋介石作出让步,以实现停战和达成协议,马歇尔还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施加压力。
第二,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帮助完成四大协定的签署。四大协定即: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协定;1月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2月25日的整军方案;3月27日的东北停战协议。为促使达成这些协议,马歇尔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作了三千英里的飞行,跑遍了整个华北,直到内蒙边境。不可否认,这些协议能够签署,马歇尔也有一份功劳。
1946年3月11日,马歇尔回国述职,4日18日返华,随后开始了他调处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方面,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冷战”加剧,中国在美苏争端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中国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行了以援蒋内战为主、促蒋停战为辅的双重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对国共和谈毫无诚意,且一意孤行,决心坚持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当天下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违背政协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国共谈判最后破裂。马歇尔于10月下旬宣布退出调停处。此后一段时间内,马歇尔频繁与第三方面人士接触,企图寻求第三方面出面调停。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第三方面不可能携起手来结成一个巩固的、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大组织,更无法组织起来采取联合行动,从而使马歇尔最后一线希望也终成泡影。1947年1月18日马歇尔结束了一年零十八天的调处,黯然回国。
———引自《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在华第一阶段的调停能够取得一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分析,马歇尔来华实施第二阶段的调处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2分)
(4)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百日调处”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
(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2分)
23.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回顾1919年到1949年的那段非凡、充满巨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2-1-c-n-j-y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何地的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如何?(2分)【版权所有:21教育】
(2)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两度联手,请分别概括指出他们合作战斗取得的主要成就。(2分)21·cn·jy·com
(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别是什么?(2分)
(4)1947年,哪一支部队的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次战役最先打响?(2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1949年,哪一次会议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的问题?请你拟订一个探究的题目研究上述问题。(2分)
24.“一路风雨一路歌”,28年风雨历程,28年岁月沧桑,从1921到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出,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来源:21cnj*y.co*m】
材料三 右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21*cnjy*com
材料四 “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藉。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旧历翻开到4月23日。”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6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4分)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分)
25.材料 现在开幕的一党“国大”,不但使中共及第三方面最近在商谈中的协议成为不可能,并且最后破坏了政协以来的一切决议、停战协定与整军方案,隔断了政协以来和平商谈的道路……这一党“国大”还要通过一个所谓宪法,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照这样做下去,中国人民一定要陷入苦痛的深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
——1946年11月16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
(1)材料中的“一党国大”是指哪一会议?国民党召开这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6分)
(2)材料中的“所谓宪法”是指哪一文件?它规定的政体及其恶劣影响分别是什么?
(6分)
(3)试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共对“一党国大”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6分)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45年8月28日,《大公报》报道:“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能仪仗队,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报道中的“喜讯”很有可能是( )
A、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B、毛泽东抵达重庆参加谈判
C、国共两党达成了和平协议
D、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答案】B
【解析】学生对近代民主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日本投降为8.15日。C错误,它属于《双十协定》的内容,时间不对。D更与民主自由关系不大。根据重庆谈判的时间与材料的时间信息吻合,且符合国人对民族自由的向往, 因此B与题意相符。综上,本题选B。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毛泽东说:“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这段话的背景是
A.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B.1937年,共产党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
D.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做好内战的准备,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揭露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陪同下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了著名的重庆谈判。在中共做出重大让步,如让出南方8个解放区等的情况下,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题干材料正是这一历史史实的反应。故应选C。
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这两个梦想实现”,ABC时期,并没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取得了胜利,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故选D。21教育网
4.据1948年3月的统计,我南线三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敌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而大别山地区敌人兵力最多时(1947年12月)为33个旅。这说明( )
A.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大别山根据地有效地牵制国民党军队
C.刘邓大军是参加淮海战役的主力军
D.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B
【解析】A项发生在1947年6月,与题意不相符合。B项与题中材料内涵相符合。C项不正确,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D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故选B。
5.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这份报刊认为国共两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受土地制度的影响,“农民给自己种地”是指共产党实行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给地主种地”是指国民党实行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强调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A、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版权所有:21教育】
6.1948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说: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北线重点在北宁路”,“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这表明( )
A.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B.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条件成熟
C.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决战起点应在中原
D.人民解放军绝对人数已超过国民党军
【答案】B
【解析】从时间信息和“中心在中原”、“北线重点在北宁路”、“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等条件分析解放战争进入决战的条件成熟,B项正确;反攻阶段是在1949年初,A项排除;题干认为“中心在中原”,C项“起点应在中原”表述错误;D项“已超过”表述与史实不符。
7.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徐州会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淮海战役之后,长江以北基本解放,南京、上海及武汉即将解放,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主要在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渡江战役已经解放了南京,故B项错误。徐州会战属于抗日战争,故D项排除。21cnjy.com
8.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不难看出,解放军下一步的重大行动和战略意图是挺进大别山,实施战略反攻,故正确答案为A。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属于淮海战役,故B项排除。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也是指淮海战役,参战部队是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C项排除。D项是渡江战役,参战部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故D项排除。www.21-cn-jy.com
9.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髙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2-1-c-n-j-y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和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性质和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以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所以选A。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B,C错误。三者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项错误。
10.1948年底,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尽可能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官、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 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题目中给出的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解放军一起合力进行的战役,当时据守北平的是国民党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共的工作下,傅作义起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此题选B。A项与故官、颐和园等无关;C项与题干中的地点不符;D项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地点均不符。
11.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1947年的最后一天”,“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等信息可知,内战中国民党的失败是其“忧患最深”,A、B两项出现于1946年;C项出现于1948年,均排除;D项出现于1947年。故选B项。
1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反映了从中共建立到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时代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和救国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项,A B两项概括不够准确,中共一大召开时还未涉及国共关系,同样图片反映的是中共革命探索的发展进程并未涉及旧民主主义革命,D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于国民革命时期也无法包含中共一大的内容。故选C项。21·世纪*教育网
13.《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这种教育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
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
B.走群众路线
D.服务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可知,教育具有政治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群众,主要讲教育要为战争服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向苏联学习,故C项错误;“解放区”的出现应是在抗日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14.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时间
1921.7
1927.4
1927.8
1934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答案】B
【解析】该题的时间信息比较重要,需要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由表格信息可知,1921.7—1927.4上升,这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1927.8—1934年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故B项正确; 1927.4—1927.8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故C项错误; 1934—1937年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败,故D项错误。
15.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③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④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① ② ③ ④ B.② ③ ④ ①
C.③ 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写于1930年,②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③“内惩国贼,外争国权”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战争时期,据此分析可知时间的先后顺序是③ ① ② ④,故选C。 21*cnjy*com
16.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 )
A.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 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D.攻占南京全国解放
【答案】A
【解析】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的胜利,攻占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BCD与题意无关。因此选择A。
17.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纵国共双方存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此事应发生在
A.1924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国共双方存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国家面临专制与民主、内战与和平的抉择,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8. 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
C.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说明共产党与民盟之间达成了合作的关系,这是共产党奉行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策,故D项错;共产党始终努力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故B项错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故C项错误;www-2-1-cnjy-com
19.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其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国家民主化。这就将巩固国内和平,使我们党及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和解放区走上合法化。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材料中所指的“决议”出自
A.《双十协定》 B.《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C.《国内和平协定》 D.《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国家民主化…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结合所学,出自《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故选B。《双十协定》是1945年,《国内和平协定》是1949年,《共同纲领》是1949年。故排除A、C、D。
20.“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三年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应为国共三年内战时期,结合选项内容,共和取代帝制是辛亥革命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BC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2·1·c·n·j·y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答案】(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纳,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1·cn·jy·com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等关键信息,联系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内可以从经济的破坏、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打压、繁重捐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而“外”可以从中国与美国的之间的关系变化分析归纳即可。21*cnjy*com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可从土改等方面分析归纳,军事上可以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所学知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据此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从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解题时需要紧扣所给史料以及上面试题的解答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经验的分析归纳需要首先紧扣“中国共产党”,其次综合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及题干信息,可以归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代替赫尔利到达中国,开始了他举世瞩目的、以调处国共争端为内容的使华生涯。马歇尔调处以1946年3月11日回国述职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调停处的第一阶段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有成效的。马歇尔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促蒋停战。首先,马歇尔针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在各种场合向国民党集团申明美国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立场。其次,为了迫使国民党蒋介石作出让步,以实现停战和达成协议,马歇尔还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施加压力。
第二,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帮助完成四大协定的签署。四大协定即: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协定;1月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2月25日的整军方案;3月27日的东北停战协议。为促使达成这些协议,马歇尔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作了三千英里的飞行,跑遍了整个华北,直到内蒙边境。不可否认,这些协议能够签署,马歇尔也有一份功劳。
1946年3月11日,马歇尔回国述职,4日18日返华,随后开始了他调处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方面,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冷战”加剧,中国在美苏争端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中国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行了以援蒋内战为主、促蒋停战为辅的双重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对国共和谈毫无诚意,且一意孤行,决心坚持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当天下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违背政协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国共谈判最后破裂。马歇尔于10月下旬宣布退出调停处。此后一段时间内,马歇尔频繁与第三方面人士接触,企图寻求第三方面出面调停。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第三方面不可能携起手来结成一个巩固的、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大组织,更无法组织起来采取联合行动,从而使马歇尔最后一线希望也终成泡影。1947年1月18日马歇尔结束了一年零十八天的调处,黯然回国。
———引自《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在华第一阶段的调停能够取得一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分析,马歇尔来华实施第二阶段的调处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2分)
(4)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百日调处”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
(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案】(1)《双十协定》签订后,国民党继续坚持内战政策,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2分)
(2)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施加压力。马歇尔的多方奔走。中共争取和平和民主的努力。(2分)
(3)国际: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2分)
(4)美国援蒋内战的方针;蒋介石集团决心坚持内战的既定方针;蒋介石被局部胜利冲昏头脑;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软弱性(或答:第三势力或中间势力的软弱)。(2分)
(5)美国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扶植是外部原因,蒋介石集团坚持内战方针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内因。(2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第(1)小题是外延式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制造摩擦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第(2)小题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第(3)小题材料中有明确叙述,必须加以精确归纳。第(4)小题,也是内涵式问题,分别分层次地从材料中提炼答案要点,不能够摘抄材料原文。第(5)小题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说明。
23.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回顾1919年到1949年的那段非凡、充满巨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何地的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如何?(2分)
(2)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两度联手,请分别概括指出他们合作战斗取得的主要成就。(2分)【来源:21cnj*y.co*m】
(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别是什么?(2分)
(4)1947年,哪一支部队的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次战役最先打响?(2分)
(5)1949年,哪一次会议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的问题?请你拟订一个探究的题目研究上述问题。(2分)
【答案】(1)上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分)
(2)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抗日战争取得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分)
(3)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
(4)晋冀鲁豫解放军,辽沈战役(2分)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1)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转至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第二次开展全民族抗日战争。
(3)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也是我军建军节的由来;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从1948年秋开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
(5)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4.“一路风雨一路歌”,28年风雨历程,28年岁月沧桑,从1921到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出,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右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材料四 “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藉。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旧历翻开到4月23日。”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6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4分)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分)
【答案】(1)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2分)
(2)不同: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进行改编。(6分)
(3)事件:国共重庆谈判。(2分) 成果: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2分)【出处:21教育名师】
(4)意义: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或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2分)
【解析】(1)主要依据是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2)本问旨在考查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分析归纳能力,材料共有四大内容,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不同点。(3)从时间1945年和照片的信息可以看出是国共重庆谈判的事件;该事件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4)反映事件是攻占总统府,国民党的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
25.材料 现在开幕的一党“国大”,不但使中共及第三方面最近在商谈中的协议成为不可能,并且最后破坏了政协以来的一切决议、停战协定与整军方案,隔断了政协以来和平商谈的道路……这一党“国大”还要通过一个所谓宪法,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照这样做下去,中国人民一定要陷入苦痛的深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
——1946年11月16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
(1)材料中的“一党国大”是指哪一会议?国民党召开这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6分)
(2)材料中的“所谓宪法”是指哪一文件?它规定的政体及其恶劣影响分别是什么?
(6分)
(3)试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共对“一党国大”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6分)
【答案】
(1)会议:国民党在1946年11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主要目的: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并尽快为其反动统治披上“合法”与“民主”的外衣。
(2)文件:《中华民国宪法》。政体:总统独裁制。恶劣影响: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3)态度: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原因:“国民大会”的召开违背了1946年政协决议所规定的前提条件,其代表大多数是十年前选举的,从而使制宪活动缺乏民主基础。
【解析】第(1)问中的“会议”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主要目的”需要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思考;第(2)问中“文件”可依据“把‘独裁’合法化”等信息进行判断,“政体及其恶劣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中的“态度”应结合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依据、程序等方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