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习题课件(4份打包下载) 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习题课件(4份打包下载) 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8:30:21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
A.衣:综合利用煤制成染料 B.食:研究食物腐败、发酵的原理
C.住:研究开发新型环保装修材料 D.行:利用卫星导航确定行车路线
2.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之一。关于铁的下列问题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 B.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如何将钢板轧成汽车外壳 D.铁锈是由什么组成的
D
C
3.科学家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化学家及其成就不对应的是 ( )
A.门捷列夫——创立了分子学说 B.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C.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4.下列发明或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是 ( )
①指南针 ②造纸 ③火药 ④印刷术 ⑤炼铜、炼铁 ⑥烧制陶器
⑦发现元素周期律 ⑧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⑧ D.②③⑤⑥
A
D
5.小吴取了一袋厨房中调味用的食盐进行研究,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
A.食盐主要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主要成分的微观结构
B
6.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 ( )
①组成 ②结构 ③性质 ④变化 ⑤应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
7.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化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粮食产量
B.治理污染需要化学技术
C.化学可以开发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D.化学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A
D
8.化学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下列事实不能体现化学的贡献的是 ( )
A.使用电力牵引高铁,优化能源结构
B.应用采用了石墨烯技术的手机扫码支付
C.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大气污染
D.通过网络购物,享受便利生活
D
9.化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学使人类告别了只依靠天然材料、天然药物、天然肥料的时代
B.化学品在生产制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应抑制化学发展
C.第19届杭州亚运会庆祝活动中的烟花秀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D.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火药都属于化学方面的成就
B
10.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小明和他的同学对收集到的以下几种物品进行探究。
(1)图中物品在制作或形成过程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填序号,下同)。
(2)图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物品是   。
(3)图中可以食用或服用的是   。
(4)从亲身(或家庭)经历举一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如:  。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④⑤
②⑥
适量使用味精可使食品更鲜美(或用合成纤维做衣服,合理即可) (共28张PPT)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时1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生活中充满着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酒精挥发 B.蜡烛熔化 C.葡萄酿酒 D.陶瓷破碎
2.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下列应用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指南针指引航行 B.用粮食酿造食醋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火药开采矿石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
A.发光、发热 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
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D.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C
A
D
4.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不是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
A.“铜块”:我能导电 B.“蜡烛”:我能燃烧
C.“氮气”:我具有稳定性 D.“铁钉”:我容易生锈
5.通过探究“蜡烛的性质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蜡烛的密度比水大 B.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C.熄灭蜡烛后的白烟是二氧化碳气体 D.熄灭蜡烛后的白烟可以燃烧
A
D
6.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0 ℃时水结成冰  ; (2)汽油可以燃烧  ;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  ; (4)酒精易挥发  ;
(5)鸡蛋久置后发臭  ; (6)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
(7)通常条件下,铁的密度是7.86 g/cm3  。
A
D
A
C
B
D
C
7.下列说法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D
8.下列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9.能判断蜡烛在氧气里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
A.放出大量的热 B.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蜡烛变短了 D.有蜡烛熔化变成液态蜡油滴下
A
B
10.下列对变化现象的描述和对变化类型的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 )
A.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
B.将硝酸银溶液滴入碘化钾溶液中,产生黄色沉淀——化学变化
C.将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化学变化
D.将水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口产生白雾——化学变化
D
11.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该项性质表现出来的化学变化的是 ( )
A.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了气体
B.铁的熔点高达1 538 ℃——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
C.酒精易挥发——滴几滴酒精在手心中,感到凉意
D.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时,能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A
12.仔细分析下列描述:①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②酒精能燃烧;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④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⑤钢铁能变成铁锈;⑥煤燃烧,残余一堆灰烬;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⑧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⑨食盐溶解在水中;⑩温度在16.6 ℃以上时,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⑩
②③⑤
④⑦⑨
⑥⑧
13.请用物质的变化或性质,对下列四例进行区分,并尝试归纳出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1)煤油易挥发,属于  。(2)煤油挥发,属于  。
(3)汽油能燃烧,属于   。(4)汽油燃烧,属于   。
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 
14.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寻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下列过程:
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过程中,   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蜡烛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气态石蜡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还要选择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透光性能良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
电灯
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 
气态石蜡燃烧 
一定
设计灯的形状 
课时2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1.下列各项内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D.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的关系中,错误的是 ( )
A.金刚石的硬度大,可制造钻头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制作导线 D.石墨很软,可作干电池的电极
A
D
3.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合成很多我们想要的物质。下列物质的获取是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的是 ( )
A.把蔗糖溶于水得到糖水 B.把水煮沸得到开水
C.用石墨得到金刚石 D.把胡椒捣碎得到胡椒粉
C
4.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金刚石的硬度大——切割玻璃 B.氢气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C.铜丝具有导电性——用作导线 D.伍德合金熔点低——用作保险丝
B
5.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体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6.关于物质和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可能不同
B
D
7.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请将下列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E.用途
(1)随着温度升高,干冰直接汽化成气态的二氧化碳   ;
(2)干冰在-78 ℃以下时是一种白色固体   ;
(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用碳酸来制作饮料   ;
(5)干冰由于在汽化过程中会吸热使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故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
A
C
D
E
E
8.中国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卓越的成就,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魅力。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开发“华为手机”鸿蒙系统
C.研究“神舟十八号”飞船轨道 D.研制“福建舰”合金钢材料
9.先将少量葡萄糖和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最后这两种物质都会变焦,生成黑色的物质碳。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和面粉是同一种物质 B.葡萄糖和面粉中都含有黑色的物质碳
C.葡萄糖和面粉中都含有碳元素 D.以上说法均错误
D
C
10.智能变色镜片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镜片的颜色,这与镜片中的卤化银分解有关。当紫外线或光的强度越强,镜片变色越快且颜色越深。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
A.卤化银分解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进行 B.镜片变色程度与卤化银分解程度有关
C.卤化银分解受紫外线、光的强度影响 D.卤化银分解产物能重新结合为卤化银
11.四大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哲理。下列描述的情节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浒传》中张顺引爆炸药 B.《三国演义》中张飞吼断当阳桥
C.《西游记》中用炼丹炉炼制仙丹 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酿造
A
B
1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两者的性质却有较大差异,如图甲、图乙分别表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关于金刚石和石墨,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 )
A.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 B.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一定不同
C.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D.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B
13.化学与我们亲密相伴。请同学们用化学的视角分析并填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①潺潺的流水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②木炭用于取暖;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化学反应;④钢铁会生锈;⑤煤燃烧;⑥铁矿石炼成铁;⑦酒精(乙醇)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⑧在常温下甲烷是气体;⑨0 ℃时水变成冰
(1)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物质的用途的是   。
①⑧
③④

⑤⑥
②⑦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1 067.9 ℃,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
(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  。
(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   不同,属于物质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沙里淘金”这一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  。
柔软金黄,熔点1 067.9 ℃ 
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 
密度
物理
物理
做首饰 (共17张PPT)
第1章 章节归纳与提升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题关键 判断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属于物理变化。
1.下列是我国古代生产、生活中的技术应用,其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D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
易错点2 不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解题关键 描述“变化”和“性质”的关键词如下:
变化——“变成”“生成”等。
性质——“能”“会”“可以”“易”“具有”等。
3.下列叙述中,前者描述的是化学变化,后者描述的是化学性质的是 ( )
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植物油可以燃烧;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汽油易燃烧
D.食盐在水中溶解;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
4.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横线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
(2)干冰在-78 ℃以下时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  。
(3)浓硫酸具有腐蚀性:   。
(4)切开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切面变色:   。
(5)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   。
(6)带有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燃烧:   。
A
C
D
B
C
D
易错点3 不能正确书写实验仪器的名称
5.请据图判断下列对应仪器名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椎形瓶  (×) 改正:  (2)长径漏斗 (×) 改正::          
(3)封液漏斗 (×) 改正:  (4)胶头滴管 (√) 改正:      
(5)量桶 (×) 改正:  (6)洒精灯 (×) 改正::       
(7)烧杯 (√) 改正:     
锥形瓶   
分液漏斗 
长颈漏斗
量  筒
酒精灯 
易错点4 不能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
6.实验室加热约100 mL液体时,使用的仪器组合正确的是 ( )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
A
1.(2024·江西)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2.(2024·重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海水晒盐 B.红磷燃烧 C.葡萄榨汁 D.玻璃破碎
3.(2024·中考组合)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粮食酿酒 ②石蜡熔化 ③冰雪融化 ④酒精挥发 ⑤汽油挥发 ⑥湿衣晾干 ⑦矿石粉碎 ⑧纸张燃烧 ⑨铁水铸锅 ⑩粉碎废纸 11切割玻璃 12积土成山 13百炼成钢 14木已成舟 15植物的光合作用 16用磁铁吸附掉落的回形针 17把铁丝弯曲成衣架 1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B
①⑧131519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111214161718 
4.(2024·中考)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不易溶于水 B.无色气体 C.能助燃 D.熔点低
5.(2024·湖南)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颜色、状态 B.氧化性、可燃性 C.密度、沸点 D.挥发性、延展性
6.(2024·江苏)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碳酸氢铵用作肥料 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氮气作保护气
C
B
C
7.(2024·广西)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D
8.(2024·山西)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操作中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试剂瓶标签的位置
C.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试管口倾斜的方向
D
9.(2024·滨州)试管是实验中常用仪器,试管口朝向可能因实验的不同而不同。下列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的是 ( )
C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
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药品
10.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王芳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
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其他物质的名称是   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为   变化。
发热

化学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发热
物理
二 (共38张PPT)
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
课时1 常见的化学仪器 化学药品的使用
1.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不正确的是 ( )
2.下列仪器中,都是玻璃仪器的一组是 ( )
A.烧杯、蒸发皿、量筒 B.试管、酒精灯、铁圈
C.水槽、试管夹、漏斗 D.试管、锥形瓶、集气瓶
D
D
3.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
A.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
4.倾倒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
A.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D
D
5.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
D
6.加热下列仪器时都应垫上陶土网的是 ( )
A.试管、坩埚 B.蒸发皿、烧杯
C.烧杯、平底烧瓶 D.烧瓶、坩埚
7.实验室中块状大理石通常盛放在下列图中的哪种瓶中 ( )
C
A
8.下列有关化学仪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托盘天平刻度尺的“0”标线在刻度尺的左端 B.量筒的最下端刻有“0”标线
C.实验室用100 mL烧杯量取90 mL水 D.实验室所用的普通试管上也刻有刻度
9.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操作的是 ( )
A.为了证明一瓶药品是蔗糖还是食盐,可品尝一下其味道
B.实验时,未说明用量,固体药品应取一药匙
C.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底部
D.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原瓶
A
C
10.下列关于仪器用途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 )
A.用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B.烧杯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C.试管用于加热固体或液体 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A
11.从试剂瓶中取用氯化钠(NaCl)固体、硝酸银(AgNO3)溶液,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 )
D
A.甲—①,乙—① B.甲—①,乙—②
C.甲—②,乙—② D.甲—②,乙—①
12.右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仪器。
(1)写出图中8种仪器的名称。
A.   ,B.   ,C.   ,D.  ,
E.   ,F.  ,G.  ,H.  。
(2)以上仪器中,可直接在火焰上受热的是   (填字母,下同)。
(3)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到的是   。
(4)收集气体时用到的是   。
试管
量筒
漏斗
集气瓶 
烧杯
锥形瓶 
酒精灯 
胶头滴管 
A
BH
D
13.指出下列图中的错误操作,并指出这样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1)图甲中实验错误操作:  ,导致的后果:  ;
(2)图乙中实验错误操作:  ,导致的后果:  ;
(3)图丙中实验错误操作:  ,导致的后果:  ;
(4)图丁中实验错误操作:  ,导致的后果:  。
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污染试剂 
俯视读数 
读数偏大 
把块状固体药品竖直丢入试管底部 
砸裂试管底部 
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药品腐蚀标签 
课时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和洗涤玻璃仪器)
1.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
2.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量筒可用作加热的容器 B.燃烧匙可以直接进行加热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液体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A
B
3.在化学实验室必须遵守实验安全规范。下列做法符合实验安全规范的是 ( )
A.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B.将鼻孔凑近集气瓶口闻气体气味
C.实验后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 D.用冷水冲洗刚刚结束加热的试管
4.学习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到实验室亲身体验一下化学实验的魅力。某同学做完“给固体加热”实验后,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
A.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加热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便开始加热 D.实验完毕,让试管冷却至室温后再洗刷
C
C
5.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6.以下是遵义市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加热2 mL水至沸腾”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B
B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 )
A.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 D.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8.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B
B
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A
1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操作与可能造成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
C
12.王星同学在做“探究铜绿的性质”实验,请你帮助完成“铜绿的性质”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铜绿的性质
【实验用品】略
【过程及现象记录】
(1)观察颜色和状态等物理性质:   色粉末状   体;
(2)用  或纸槽分别取少量铜绿于两支试管中;
(3)然后用胶头滴管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到铜绿  ,产生大量   ,并形成   色溶液;
(4)将另一支试管在酒精灯的   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固体粉末逐渐变成   色,且试管壁有   出现。
【实验结论】铜绿具有的化学性质:①能与   反应;②  。
绿

药匙 
逐渐溶解 
气泡



水珠
盐酸
受热会分解 
课时3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及使用
1.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液体,有人说是蒸馏水,有人记得好像不是,大家各抒己见,你认为确认该液体的正确方法应该是 ( )
A.实验 B.讨论 C.上网 D.调查
2.小明在家里装修后的垃圾桶里发现一块透明的材料。他想知道该材料的材质,根据断口比较锋利,他猜测是玻璃。“他猜测是玻璃”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个环节 ( )
A.发现问题 B.查阅资料 C.提出假设 D.设计实验
A
C
3.在“镁的性质”探究活动中,小明发现镁条与醋酸反应结束后,试管底部还剩有少量黑色固体。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镁条成分资料,探究黑色固体成分 D.向老师请教剩有黑色固体的原因
4.下列有关镁条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前,应先用砂纸打磨镁条至表面出现银白色
B.实验时,应使用陶土网
C.实验时,应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黄光,生成绿烟
B
D
5.下列物质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 )
A.MgO B.CaCO3 C.Fe D.NH4HCO3
6.下列化学符号与物质的名称不一致的是 ( )
A.氧气——O2 B.镁——Mg C.氧化镁——MgO D.水——CO2
7.下列物质中,既不含有氧元素,也不含有氢元素的是 ( )
A.水(H2O) B.二氧化碳(CO2) C.金刚石(C) D.氯化铵(NH4Cl)
D
D
C
8.请将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元素符号写在表格中。
物质 组成元素 物质 组成元素
Fe3O4 NH4HCO3  
KMnO4 Cu2(OH)2CO3    
KClO3 Ca(OH)2
Fe、O
N、H、C、O
K、Mn、O
Cu、O、H、C
K、Cl、O
Ca、O、H
9.根据要求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1)蜡烛燃烧: 。(文字表达式)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文字表达式)
(3)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文字表达式)
(4)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符号表达式)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碳酸氢铵
氨气+二氧化碳+水 
Mg+O2
MgO
10.做镁带燃烧实验时,一定不需要的仪器是 ( )
A.酒精灯 B.陶土网 C.试管夹 D.坩埚钳
11.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是为了 ( )
A.得到较多的数据与事实 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准确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 D.得出不同的结论
12.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关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水蒸气
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 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C
B
D
13.表中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
D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炭黑颗粒有关,炭黑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轻轻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14.下面是我们已学习过的物质及其化学符号:①氧气—O2 ②金刚石—C ③氨气—NH3
④氯化氢—HCl ⑤氧化镁—MgO ⑥碳酸氢铵—NH4HCO3。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填序号,下同);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
(2)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   ,同时含有氢、氧元素的物质是   。
①②
③④⑤

①⑤⑥

15.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有什么性质呢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
(1)取一段镁条,用砂纸打磨,观察镁条的外观,并试试是否容易被折断。
结论:镁是一种   色的   ,硬度   。
(2)用打磨好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小灯泡,观察现象。
结论:金属镁   (填“能”或“不能”)导电。
(3)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  ;
结论:镁能与氧气反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4)另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放入食醋中,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镁能与醋酸反应。
拓展应用:镁粉能用于制烟花和照明弹,是利用了镁  的性质。
银白
固体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镁+氧气
氧化镁 
镁条表面有气泡冒出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