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3:16:20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 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2.“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 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3.某同学编织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 )
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
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7.1905 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10.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下列对其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D.总统可以无限期的连任
11.胡适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墩”是指封建正统思想
B.“可以萌发”指民主共和观念的滋长
C.“树断了”是指推翻了封建制度
D.“树墩”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2.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不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15.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16.“辛亥革命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②中 华民国有名无实
③传统观 念的影响 ④小农经济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7.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18.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B.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
A.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 B.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
C.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 D.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材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内涵是什么?
2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23.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触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妁,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宵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一一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一一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结合材料三,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个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演说中说:“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
材料三 美国中国两部宪法内容摘要: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为四年……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1)根据材料一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历史原因,评价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异同之处。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指出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总结过:“故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为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日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所以,在他的设计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罢,会给政治变法带来更多的合理性依据,甚至可以赢得保守知识分子的赞同。
材料二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我设计的这件服装,有人就用我的名字来称呼它,叫‘中山装’。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扣子,这是让人们记住,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我们的‘民族、民权、民生’——就是三民主义。”
材料三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理论宣传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你是否认同材料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 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浙江巡抚要捕杀革命党人,舆论认为无凭无据是对人权的侵略,可见当时国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民权意识,正确的是A项,题干只是涉及一个案例,不能代表舆论界支持革命,排除B项;题干没有表现巡抚徇私枉法,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方国家的态度,排除D项。
2.“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 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要求“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这一限定,根据所学,辛亥革命首先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正确的选项是A项,BCD项不能体现出开创性这一要求,排除。
3.某同学编织了中国 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 )
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史实,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以看出表现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过程,分别是经济、政治、法制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其中AB项事件的时间在维新变法之前,排除;C项是清朝末年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实施的措施,促进了中国的法制近代化进程,D项是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排除。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2·1·c·n·j·y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说11月起义已经结束;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看不出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21*cnjy*com
5.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梁启超说新政治已经建立,君主专制已经废除,改良之后社会比之前要宽松,可见梁启超当时对这种共和政体是肯定的态度,所以正确的是D项,材料没有提到维新变法,排除A项,BC项内容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排除。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
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该约法实施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所以为民主提供了宪法支持,正确的是C项,清帝退位在该约法颁布之前,A项排除;该约法没有达到制约袁世凯独裁的目的,B项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
7.1905 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05年这一限定词语,可知符合题意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正确的是B项,A是是在1894年,C是在1911年,D是在1912年,排除。
8.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期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接受......传统文化观念”、B项中“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不符,故排除;C项应为清末维新变法的主张,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故排除;D项应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符合题意,本题应选D项。【来源:21cnj*y.co*m】
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出现了反帝活动,体现了“对西方统治的 一种回应”,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体现了材料中“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体现了材料所说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听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答案为 D。
10.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下列对其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D.总统可以无限期的连任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法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以A项正确,排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所以B项正确,排除。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因此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总统无限期连任是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的手段之一,不是临时约法的内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11.胡适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墩”是指封建正统思想
B.“可以萌发”指民主共和观念的滋长
C.“树断了”是指推翻了封建制度
D.“树墩”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树干断了”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树墩指封建统治思想基础依然存在,CD错误;“可以萌发”指旧的封建传统思想,B错误。故答案选A。
12.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不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21cnjy.com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的意思是想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以避免刀兵四起、血流成河,如果袁世凯继续专制独裁,就进而推翻其统治。如果袁世凯赞成民主共和,则革命事业就可圆满结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孙中山对袁世凯只是利用,而非完全将希望寄托于袁,故A错误。CD两项材料均未提及。
1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知识。根据所学,近代化(现代化)包括了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故B正确。A中的戊戌政变指的是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无法体现出现代化特征,故A错误。C、D中为中国的反侵略斗争,与革命史观相关。故本题选B。
1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综上可知,D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核心主旨,正确;A项本身错误,此时的中国并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B项本身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孙中山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革命任务上有一致性,即推翻清朝统治,故A项正确。二者革命前途不同,孙中山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排除。二者革命纲领也不同,同盟会三民主义为纲领,故C项排除。二者革命主体不同,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故D项排除。
16.“辛亥革命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21·cn·jy·com
①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②中 华民国有名无实 ③传统观 念的影响 ④小农经济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采取民国纪年方式以适应政权需要,另一方面根据传统的小农经济特点、传统思想保留阴历纪年,故③,④正确 ,应选D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中华民国有名无实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①,②错误,从而排除ABC。故选D。
17.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所以答案选C。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排除 B ;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排除D。故选C。
18.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答案选C。材料没有关于帝国主义的信息,A不选;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D项不选,材料没有提及到袁世凯。
19.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2-1-c-n-j-y
A.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B.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实时不符;C项错误,长辫子不是传统精华;D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20.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www.21-cn-jy.com
A.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 B.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
C.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 D.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答案】C
【解析】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与材料“中国人的智慧”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与材料“和平解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和平解决”指南北议和,体现了双方的妥协、让步,故C项正确;材料中“智慧”是属于中国人的,而非西方列强,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材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解析】(1)据材料一“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据材料二“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出现这种不同至于评价角度和着眼点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内涵,即辛亥革命的根本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2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两点4分必答)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民资的发展。(两点任选一点2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或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历史的与客观的两个角度)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可见,作者是从政治意义的角度来评价辛亥革命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的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第二小问,这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第三小问考查研究历史的方法,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回答时注意把握历史的与客观的研究与分析两个角度。
23.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触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妁,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宵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一一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一一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结合材料三,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21教育网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退位诏书》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及材料一关键信息“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等,本问考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相关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二者的联系:①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②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条件等角度来认识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推动作用。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中“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以及所学辛亥革命知识可以总结如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第一小问“看待”可以有两种选择即“同意”或者“不同意”第二小问“理由”需要结合《清帝逊位诏书》的影响去分析同意即可回答其积极作用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不同意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角度回答。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个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演说中说:“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三 美国中国两部宪法内容摘要: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为四年……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1)根据材料一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历史原因,评价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异同之处。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指出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
【答案】
(1)含义: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2分)
原因: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4分)
(2)原因:欧美国家社会贫富不均,阶级矛盾尖锐;孙中山出生农民家庭,同情农民疾苦;孙中山开始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6分)【出处:21教育名师】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要求;表明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关注。(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课酌情给分)
(3)相同点:①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③实行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6分)
不同点:①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制约。②美国宪法不断修正,延续至今;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存时短暂。③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临时约法是中国和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两点任答一点即可)(4分)21*cnjy*com
(4)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必须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民主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6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课酌情给分,但不能偏离主题)
【解析】(1)材料一中列宁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由此可知,“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第二问分析材料一,孙中山认为中国等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推翻压迫民族的统治,获得民族解放。但是“英俄两国出现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所以特别强调民族主义。www-2-1-cnjy-com
(2)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可以分析出欧美国家社会贫富不均,阶级矛盾尖锐;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孙中山出生农民家庭,和开始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等视角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性质,反映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关注农民土地等方面进行评价。
(3)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宪法确立的背景,规定的国家权力机构和政体三方面比较。不同点从总统的权力,宪法的结果和宪法的性质地位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比较即可。
(4)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主义是前提,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民族的独立;由材二可知必须要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和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民主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总结过:“故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为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日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所以,在他的设计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罢,会给政治变法带来更多的合理性依据,甚至可以赢得保守知识分子的赞同。
材料二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我设计的这件服装,有人就用我的名字来称呼它,叫‘中山装’。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扣子,这是让人们记住,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我们的‘民族、民权、民生’——就是三民主义。”
材料三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理论宣传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你是否认同材料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特点: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扬维新思想;(3分)孙中山则以启蒙思想为武器,系统地阐明了三民主义纲领。(3分)
(2)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理念,但因历次资产阶级运动
脱离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广大农村影响很小。(6分)
不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宣传活动持久、深入,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传播到农村并逐渐深入人心。(6分)
【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的文字信息可直接概括出康有为和孙中山理论主张及其理论宣传的特点,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四想;孙中山则以启蒙思想为武器,系统地阐明了三民主义纲领;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通过不同的政治变革运动实践上述理论,即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最终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实现。
(2)材料三文字说明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并未对广大地区的农民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看出该观点基本正确,因为历次资产阶级行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广大农村影响很小;当然也可持反对意见,只须找出相关史实论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