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3:19:08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D.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期分别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4.(加试)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义明确指出:坚决 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 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
A.“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5.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为中国革命重心转移指明了方向。这一“转移”指
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包围城市转变
C.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6.下列内容是某一时期江西地区流行的标语和歌谣,这说明
A.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
B.革命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C.土地私有制被彻底废除
D.武装斗争任务基本完成
7.下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8.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队某一时期戴过的帽子,它可能见证了( )
A.南昌起义 B.四渡赤水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9.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起义成功”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10.“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线’,‘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保证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 )
A.开展工农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发动广州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C.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1.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未能认清中国国情,“关门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这主要是说( )
A.坚持“城市中心论”,在大城市发动起义
B.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12.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13.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15.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16.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17.八七会议决议中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主要表明八七会议( )
A.继续在执行“城市中心道路” B.明确开展土地革命为总方针
C.仍然犯了右倾主义思想错误 D.将革命的矛头指向国民党
18.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
A.接通苏联,获取援助 B.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打破围剿,开始长征 D.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19.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20.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到,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A.工农武装割据 B.土地革命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3.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请欣赏下列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来——《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什么?
24.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分)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4分)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2分)
25.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D.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答案】D
【解析】整体感知题干,明确它强调的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联系所学知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因此本题符合的只有D项。
2.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故A项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可知此应为“城市中心论”,它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不符。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C两项,故选D。
3.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期分别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的井冈山时期,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4.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义明确指出:坚决 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 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
A.“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七会议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7年的八七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所以结合材料来看,选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南方,地域不对,排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意味着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和题意不符,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是针对中央苏区,地域不对,排除。故选A.
5.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为中国革命重心转移指明了方向。这一“转移”指
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包围城市转变
C.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为中国革命重心转移指明了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在1935年,与抗日战争有关,故这一“转移”指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故D项正确;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在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包围城市转变在秋收起义后,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于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
6.下列内容是某一时期江西地区流行的标语和歌谣,这说明
A.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
B.革命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C.土地私有制被彻底废除
D.武装斗争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江西地区流行的标语和歌谣,其中有共产党、分田地等词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革命中心开始转向农村,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被彻底废除,过于绝对,农民土地私有制存在,故C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武装斗争仍然持续,故D项错误。
7.下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对峙,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暴动计划”“贺(贺龙)、叶(叶挺)军队”可知是指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之后进入到国共对峙时期,所以A项正确,中共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解决革命问题,所以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总结革命实践的成果,和题干中的时间不符,C项符合题目要求,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D项表述正确。
8.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队某一时期戴过的帽子,它可能见证了( )
A.南昌起义 B.四渡赤水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共领导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工农红军产生于八一南昌起义之后,而B符合,故选B。A之后出现了工农红军。C时期被称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时期被称为解放军。故本题选B。
9.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起义成功”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当时周恩来等人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这与题干中“周恩来庄严宣告”“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相符,故选A。 B、武昌起义是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C、广州起义由叶挺、叶剑英等人指挥, D、秋收起义由毛泽东领导,都与题干所述不符。
10.“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线’,‘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保证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 )
A.开展工农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发动广州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C.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故A项正确;BC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关系紧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广州政府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11.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未能认清中国国情,“关门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这主要是说( )
A.坚持“城市中心论”,在大城市发动起义
B.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答案】D
【解析】抓住时间判断,A项是1927年秋之前的;B项是1927年左右的;C项符合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联合一切革命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应是团结联合的对象,D项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属于典型的“左”倾错误。
12.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深刻的民族性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故D项错误。
13.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0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于九一八事变,排除A;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于1927南,排除B;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D。
1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并没有使中国的政局发生剧变,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仍然是最高领袖、国民党仍然是唯一执政党。从这个角度讲,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但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中共与国民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双方重新走向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讲,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那种国共两党分庭抗礼、各自为政的局面暂时结束,中国又呈现出渐趋统一的面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A
【解析】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原因是“国家又濒于危亡”,BC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直接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D项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可乘之机,都反映的是国内矛盾,与国家危亡没有直接关系。A项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
16.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及已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是因为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7.八七会议决议中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主要表明八七会议( )
A.继续在执行“城市中心道路” B.明确开展土地革命为总方针
C.仍然犯了右倾主义思想错误 D.将革命的矛头指向国民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中国共产党早期仿照苏俄革命道路,走“城市中心革命道路”,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等,后来又发动过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年底又发动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表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苏俄城市革命道路。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将革命方向从城市转向了农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可以看出,党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城市。B项的土地革命和D项的矛头指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史实不符。C项不正确,应该是犯了“左”倾主义错误。故选A项。
18.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
A.接通苏联,获取援助 B.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打破围剿,开始长征 D.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从1935年可知是红军长征时期,故占领川陕甘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便于获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援助,故A项正确;红军长征时期损失重大,即使占领川陕甘也不具备反攻的能力,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故C项错误;国共由对峙转为合作转折点是1936年西安事变,故D项错误。
19.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中共二大已经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目标和纲领,所以A不正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已经逐渐克服教条主义,都是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材料无从体现,所以C、D不正确;依据材料“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轻视理论”,以及1928年在苏联境内召开的中共六大,主要是为了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大革命深受共产国际影响这一结论,所以选B。
20.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到,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A.工农武装割据 B.土地革命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下不断壮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与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密切相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二、材料解析题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2分)
【答案】
(1)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巴黎和会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遭拒绝;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与推动。(4分)
(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2分)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
(3)体现:毛泽东率军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和扩大根据地。(4分)
(4)目标: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求民主。(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可以分析出五四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与推动;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其它原因是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巴黎和会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遭拒绝。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和材料二“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可以看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从材料二中的“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而材料一中的孙中山则没有看到这一点。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一可以看出是毛泽东率领军队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图片二体现的是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这些都体现了材料二中毛泽东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的观点。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四“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和“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不难分析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这个目标的依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1)看法: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8分)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2分)不正确。(2分)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6分)
(3)简述: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7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分别紧扣材料一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材料二信息“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分别把握到“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农民运动”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与(1)问有联系,紧扣材料一,把握到“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即可。关于第二小问,把握到“中心城市工人暴动”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认知和归因,重点注意把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城市里敌人力量异常强大”。
(3)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围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主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展开。联系所学知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
23.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请欣赏下列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来——《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什么?
【答案】
(1)目标:长沙。(1分)结果:失败。(1分)说明:当时中国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分)
(2)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分)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2分)
局面:开创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面(2分)
(3)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2分)
(4)指代人民解放军要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2分)
【解析】(1)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长沙,结果失败,这说明了当时中国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是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长征结束后,工农红军开创了开创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面。
(3)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等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4)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材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此时渡江战役已经取胜,人民解放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是要解放全中国。所以“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人民解放军要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
24.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分)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4分)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2分)
【答案】(1)(2分)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2分)
(2)(4分)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2分)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分)
(3)(2分)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解析】(1)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博古、李德因为左的错误受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
(2)根据所学知识,会议批判博古、李德的错误后,全力纠正左的错误,做出正确决议: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难度不大,只要是学生正确理解、认真记忆,完全可以回答。根据所学,遵义会议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纠正左的错误,使革命走上正确轨道,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5.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答案】
(1)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4分)
(2)特点: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分)
(3)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4分)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马克思,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即可得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列宁,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即可得出,列宁认为“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实际上是在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再结合所学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特点,不难得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之处,即A.俄国是“城市中心”道路;B.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比较容易入手,从而,本问比较简单。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把握以下维度:A.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本国国情;B.革命道路的选择要做到实事求是;C.不能够照搬他国革命道路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