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鸦片战争的名称有中国鸦片战争,磕头战争和英国的通商战争,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说哪一名称更符合战争的本质
A. 鸦片战争 B. 磕头战争 C. 通商战争 D.都不符合
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3.“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孥,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4.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5.“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反对封建礼教的决心与勇气
B.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
C.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
D.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6. 黎仁凯在《洪仁?睦?范ㄎ弧分兄赋觯憾杂谧魑??教旃?笃谥匾?斓既说暮槿诗,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亩ㄎ唤细撸?饕?强粗亓怂?( ) 21*cnjy*com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7.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日:“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8.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9.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10.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中说“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说明袁世凯(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主张循圣修身 B.主张革新与礼俗并举
C.以儒学为立国之精神 D.掀起复古逆流,为复辟做准备
11.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12.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13.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卢沟桥事变
14.“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一时代是指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 ‘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1931年,共产国际发表文章称:蒋介石“调动了南京政府的三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和它对峙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只有六、七万人的红军几个军和几万名装备很差的游击队”,但是,“中国红军经受住了最困难的考验”。这表明共产国际21cnjy.com
A.给予中国革命全面支持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C.认为国民革命有所发展 D.认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同意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的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的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18.美国记者史沫莱特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21·世纪*教育网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20.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两个务必”提出的背景是21教育网
A.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
B.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迅速推行
C.战略决战胜利,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的解放
二、材料解析题
2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近代史上引发了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21·cn·jy·com
(3)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意义?
(4)在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列强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5)图四所反映历史事件的结局是什么?
(6)根据图三到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1·c·n·j·y
22.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21*cnjy*com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版权所有:21教育】
23.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等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运动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有人说“它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来源:21cnj*y.co*m】
材料四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请以《南京条约》为例说明它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www-2-1-cnjy-com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列举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革命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4)依据材料四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新”在哪里?
24.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呜。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材料三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1分)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国近代史上曾定都于此的不同性质的政权。(4分)
(3)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的原因是什么?(8分)
(4)从农民抗争,政治近代化和列强暴行角度说说近代史上发生于“虎踞龙盘”之地的重大事件。(3分)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有哪些表现?(1分)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1分) 2-1-c-n-j-y
25.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
(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鸦片战争的名称有中国鸦片战争,磕头战争和英国的通商战争,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说哪一名称更符合战争的本质
A. 鸦片战争 B. 磕头战争 C. 通商战争 D.都不符合
【答案】C
【解析】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中国被迫开放,被动地融入世界。因此,通商战争更符合战争的本质。
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王朝并没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故选C项。21教育网
3.“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孥,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题干材料出自不平等条约《虎门条约》,可直接排除A项。在条约中,清政府对五港口英商的入境旅游、贸易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制,排除B、C两项。但是,清政府主动把对违法者的制裁权交给英国领事馆,这说明其忽视了对司法主权的维护,是不熟悉近代国际外交原则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2·1·c·n·j·y
4.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天朝田亩制度》,题眼是“对民众最具吸引力”。材料中“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产品上交国库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和兴办学校教育,故C、D两项错误;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
5.“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反对封建礼教的决心与勇气
B.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
C.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
D.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题眼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由“孝顺父母”“尊卑有别、上下森然”可知,中国传统特点鲜明,故D项正确。
6. 黎仁凯在《洪仁?睦?范ㄎ弧分兄赋觯憾杂谧魑??教旃?笃谥匾?斓既说暮槿诗,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亩ㄎ唤细撸?饕?强粗亓怂?( )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认为洪仁?慕?叫栽谟凇按由缁岱⒄购徒???榷嘟嵌冉?型甘印保??訟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最早进行“器物”和政治改革的是洋务运动;B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起义,不是民主革命,所以宣传的思想也不是民主革命思想;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2-1-c-n-j-y
7.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日:“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是指中日甲午战争,战后签订的是《马关条约》,该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项是指鸦片战争后,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
8.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关键就是“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因此选择D选项。
9.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从题中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答案为D。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选项不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10.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中说“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说明袁世凯( )
A.主张循圣修身 B.主张革新与礼俗并举
C.以儒学为立国之精神 D.掀起复古逆流,为复辟做准备
【答案】D
【解析】注意“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只是材料的部分意思,因此不是对材料的整体把握,故A错误;根据“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说明袁世凯强调的是礼俗,“革新与礼俗并举”的说法不妥,故B错误;以儒学为立国之精神只是表象,并非问题的实质,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袁世凯的核心观点是以礼教为核心的儒学是中国立国的根本,目的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结果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故D正确。.
11.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这场“激烈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A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是五四运动的影响;D是指井冈山道路。所以本题答案选B。
12.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21cnjy.com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君主可以不要”“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等可以判断,这段话中的“忠”字主要是强调国家的民族意识。故选C。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所讲的忠不可能是传统的忠孝思想,排除AB;D只是表象,排除。故选C.
13.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卢沟桥事变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此选C。AB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D发生在华北地区,都与题干无关。
14.“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一时代是指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中的“除军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代指的是国民革命,故选A。十年内战和解放战争的斗争双方都是国共两党,抗日战争的斗争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BCD不符合题意。
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 ‘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可知此时的广州政府是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国民革命时期的,故本题选B项。
16.1931年,共产国际发表文章称:蒋介石“调动了南京政府的三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和它对峙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只有六、七万人的红军几个军和几万名装备很差的游击队”,但是,“中国红军经受住了最困难的考验”。这表明共产国际
A.给予中国革命全面支持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C.认为国民革命有所发展 D.认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答案】B
【解析】全面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言辞只是肯定,无法得出“全面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对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军能与蒋介石军队对峙给予了肯定,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故B项正确;1931年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D项错误。
1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同意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的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的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苏维埃区域”,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这一名称只在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使用,A项发生在此时期之前,排除;D项是国共两党的斗争,与题干材料主张国共“合作”的语境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联系当时的阶段特征,中共的这一主张是为了能够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故选C项。www-2-1-cnjy-com
18.美国记者史沫莱特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史沫特莱报道的是百团大战的情况,当时是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19.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43年”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干“1943年”时间,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20.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两个务必”提出的背景是
A.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
B.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迅速推行
C.战略决战胜利,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的解放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务必”提出的背景是战略决战胜利,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
2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近代史上引发了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意义?
(4)在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列强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5)图四所反映历史事件的结局是什么?
(6)根据图三到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图一:虎门销烟(或禁烟运动) 图二:五四运动 图三: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各1分,共4分)
(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东北细菌战。
(5)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6)斗争对象:日本帝国主义——美蒋反动派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主要考察学生观察历史图片的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虎门销烟(或禁烟运动) 图二:五四运动 图三: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
(2) 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近代史上引发了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可结合所学教材知识来回答,图二是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从此无产阶段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4)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图三:抗日战争,列强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属于列举题,较容易。包括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东北细菌战等等。本问只要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所犯罪行,均可列举,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一般即可得分。
(5)图四所反映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其结局也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本问也较容易。其结局是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后来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处于较长时间的隔绝状态。
(6)根据图三到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对象由日本帝国主义——美蒋反动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主要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22.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21·cn·jy·com
【答案】
(1)“民族的致命伤”:不知道军事失败的理由。(2分)
主要原因:英国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2分)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2分)
(2)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分)
探索:洋务运动。(2分)
(3)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2分)
影响: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4分)
(4)变化:从“自信从容”到 “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2分)
影响: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任意一点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以得出第一小问得到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小问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影响等方面归纳。www.21-cn-jy.com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中可以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出处:21教育名师】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189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影响等方面归纳原因;从近代化角度分析其影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到材料“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角度说明影响。
23.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等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运动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有人说“它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来源:21cnj*y.co*m】
材料四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请以《南京条约》为例说明它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列举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革命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4)依据材料四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新”在哪里?
【答案】
(1)英国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3分)
(2)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前提下发生的,所以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是反侵略的,太平天国同样反侵略. (3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2分)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3分)
(4)有了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有了新的革命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了新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3分)
【解析】(1)依据题干中“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并结合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中有关《南京条约》的知识,从英国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中“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并结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有关太平天国历史背景的知识,从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因果关系;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反侵略的性质进行认识。第二小问,依据题干中“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革命纲领”并结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有关太平天国的知识可以归纳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依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可以归纳得出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4)依据题干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新’在哪里”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关中共一大的知识,从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进行认识。
24.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呜。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材料三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1分)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国近代史上曾定都于此的不同性质的政权。(4分)
(3)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的原因是什么?(8分)
(4)从农民抗争,政治近代化和列强暴行角度说说近代史上发生于“虎踞龙盘”之地的重大事件。(3分)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有哪些表现?(1分)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1分)
【答案】(1)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分)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2分)
(2)南京。(1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日本的在华傀儡政权。(4分)
(3)第一,孙中山为建立民国维护共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建兴中会,中同盟会组织推动革命;(1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领导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维护共和。(2分)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1分)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并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分)
第二,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1分)
(4)事件 :农民的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 ;(1分)政治近代化的实践——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分)列强侵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1分)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1分)渡江后又进行了二阶段和三阶段的作战,在全国范围内追剿残敌。(1分)意义: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1分)
【解析】(1)联系材料一中“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可以得出启示,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在南京下关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然后直接回答出其影响即可;(2)材料三出自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所作著名诗歌,所以由此可以判断“钟山”是指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找出定都南京的各种政权及其属性;(3)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结合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重大贡献回答其收人尊敬的原因;(4)结合所学的内容,直接找出发生在南京东重大历史事件,按其要求进行归纳即可;从材料三文字内容不难得出此事件是指渡江战役,渡江战役之后中共继续进行扫除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的斗争,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25.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
(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
(1)态度:敌视(或否定)。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1*cnjy*com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
设想:不可行。
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
(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
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解析】(1)由“盗”、“匪”这些贬义字眼可知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持仇视(否定)态度。
因素:由“地不能增而人加众”可知,人口迅速增长加重了人地矛盾,人民没有生计,很多成为盗匪;由“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可知,杨秀清等太平军将领具有才能,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途径过窄,难以惠及他们。
(2)由“庚子年”、“民教互仇”、“拳洋交哄”可知此“巨衅”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此事又发生在庚子年,故可推断此事件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理由:由“未尝失和”可知中俄两国长期和平共处;由“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煽惑生事”可知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由“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可知,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由“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可知清政府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
说明:此设想并不可行。因为义和团以“灭洋”为宗旨,盲目排外,仇视一切洋人;列强遭到义和团进攻,利益受损,为了挽回损失,很可能结成同盟;俄国、日本早有侵华的野心,经常趁火打劫;慈禧太后一意孤行,最终对多国宣战,这也证明了设想的不可行。
(3)由“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可知1931年时蒋介石执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由“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可知1937年时蒋介石坚持抗战。因此,蒋介石对日策略的变化是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
原因: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刺激了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4)日记作为历史当事人留下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记记录的主要是当事人的所见所闻,属于第一手史料,较为可信;但是日记属于私人性质的记述,容易受到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