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2.5通过感官来发现
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说出人体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的基本功能
学生能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对观察的重要性(如:用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
科学思维
学生能简单比较不同感官获取信息的差异(如:眼睛看 vs 耳朵听)
学生能通过观察记录发现重复观察能获得更多信息(如:第一次看到树叶颜色,第二次发现叶脉)
3. 探究实践
学生能用至少两种感官完成校园观察并绘制简单记录
学生能按照安全提示规范使用感官(如不尝陌生物品)
4. 态度责任
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感官观察活动
学生能说出2-3条保护感觉器官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感官功能的认知:通过多感官互动活动(如"蒙眼摸物"游戏)强化五官功能理解
2.观察记录的实践:指导用符号/简笔画记录信息
难点:
1.抽象概念理解:用"皮肤也是感官"的实物体验(如冷热水触摸)突破认知局限
2.安全规范内化:通过情景模拟(如出示不明液体)强化"不闻不尝"的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1.多感官观察箱(每组1个)
透明密封盒内装:彩色风车(视觉)、铃铛(听觉)、柠檬片(嗅觉)、凹凸纹理板(触觉)
2.安全体验包
护目镜(演示强光防护)、耳塞(噪音场景)、医用口罩(气味过滤)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游戏“猜猜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上台,闭上眼睛,用手摸“神秘袋”里的一个物品(如松果),猜猜它是什么?
(预设:学生来讲台进行蒙眼猜的游戏)
提问:你用了身体的哪个部分来猜?它帮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手”和“摸”)
引出课题: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神奇的侦探仪,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都是我们的小侦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感官来发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游戏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能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 探索新知,认识感官 (约10分钟)
1.认识五种感官
看图说话: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圆形图,请学生说说他们在做什么,用了哪个感官。
(预设:“眼睛看”、“耳朵听”、“手摸鼻闻”、“舌尝”)。
突破难点(皮肤):在说到“手摸”时,强调不仅是手,我们全身的“皮肤”都有这个本领。可以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脸、桌面,感受皮肤的感觉。
(预设:学生用“皮肤”这个器官进行感受,感受触觉)
2.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我们有五种感觉器官: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皮肤(摸)。
3.安全提醒
出示放大版的“安全提醒”图标,严肃地告诉学生:为了保护自己,对于不认识的、陌生的物品,绝对不能用鼻子闻,更不能用手舌尝!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系统认识五种感官及其功能。通过看图说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各感官作用,突破皮肤感知这一难点。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五种感官的整体认知。安全提醒则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避免因错误使用感官而发生危险,使学生在认识感官的同时学会正确保护自己,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 实践探究,校园观察 (约12分钟)
明确任务: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校园里寻找秘密。出示教材P2的“校园观察记录单”,解释任务:选择校园里的一样东西(如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块石头),用你的感官去观察,并把你的发现画下来。
(预设:学生理解观察校园的任务,并且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
分组实践:
学生分组,带上记录单到指定区域进行观察。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眼睛看看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用鼻子闻闻有什么气味?用手摸摸是光滑还是粗糙?用耳朵听听风吹过它会发出声音吗?”
强调安全与记录:提醒安全规则,并指导学生将发现的“两种”信息画在记录单上。
(预设: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实践、观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运用五官)
初步研讨:学生返回教室后,简单交流:“你观察了什么?你用到了哪些小侦探?”
(预设:学生初步汇报,没有引发整体归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明确任务、分组实践和初步研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感官观察校园事物。明确任务让学生有目标地开展活动;分组实践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感官观察并记录;初步研讨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为后续深入研讨积累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交流能力,激发探索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感官功能的理解和运用。)
(四) 研讨交流,深化认识 (约8分钟)
1.分享发现:
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单,说一句完整的话:“我用 眼睛 发现了树叶是 黄色 的,我用 手 摸到树皮是 粗糙 的。”
(预设:学生用专门的句式梳理发现并回答)
引导比较:教师拿起一个苹果,问:“只用眼睛看,你知道它是甜的还是酸的吗?”(不知道)。“那怎样才能知道?”(用舌头尝)。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感官有不同功能。
2.深化思维:
提问教材的研讨问题:“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信息吗?”
结合学生的记录,总结:“是的,我们用不同的感官去观察同一个东西,或者多看几次,就能发现它更多的秘密。”
(预设:学生举出例子,比如认真观察一片叶子,摸到它时光滑的,看到它是绿色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发现、引导比较和深化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感官的功能及协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五) 拓展延伸,树立责任 (约5分钟)
1.提出问题: 我们的小侦探这么厉害,但它们也很脆弱,很容易受伤。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呢?
2.学习保护方法:出示教材“拓展”内容卡片,采用“对口令”或“判断对错”的方式学习保护方法。
(举卡片“不要看强光”)问:这样做对吗?
(举卡片“不随意掏耳道”)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五位身体小侦探,它们能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美好。我们一定要好好使用它们,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学习保护方法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感官保护,掌握保护方法,强化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2.5通过感官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 成功之处(优点)
1.紧扣教材,活动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严格遵循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从第1张图的“聚焦”(认识感官功能)→ 第2张图的“探索”与“研讨”(实践应用与思维深化)→ 第3张图的“拓展”(树立责任意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尤其是“校园观察记录”活动,成功地将第2张图的教材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反复观察能获得更多信息”这一科学思维目标,有效落实了探究实践维度。
2.安全与责任教育贯穿始终,自然无痕。
教学设计将第1张图中的“安全提醒”和第3张图中的“拓展”保护内容有机融合。不仅在活动前作为“科学家的纪律”重点强调,更在活动后通过判断对错、儿歌口诀等游戏化方式深化保护意识。这使得“态度责任”目标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变成了学生愿意遵守的行为准则,成功地将教材上的图片和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和行动指南。
二、 有待改进之处(缺点)
1.对“研讨”环节的深度挖掘不足。
根据第2张图底部的“研讨”问题,本节课设置了交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分享多停留在“我看到了…”、“我摸到了…”等事实层面(问题1),对于“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信息吗?”(问题2)这一更高层次的思维研讨,由于时间分配和引导策略不足,讨论不够深入。未能有效利用学生的不同发现进行对比,从而自然归纳出“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就是反复观察,能让我们知道得更全面”的结论。
“舌尝”的体验缺失,感官认识不够完整。
出于绝对安全的考虑,完全规避了第1张图中提到的“舌尝”体验。虽然严格遵守了“安全提醒”,但也让学生缺失了对“味觉”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得对五种感官的认知不够立体和完整。未来可以考虑在极端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如课前准备独立包装的小块苹果),由教师示范,让学生浅尝并描述,在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弥补这一感官体验的缺失,更全面地达成“科学观念”目标。
课后练习:
1. 我们在观察不认识的野花时,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 摘下来闻一闻它的香味
B. 只用眼睛看它的颜色和形状
C. 尝一尝花瓣是什么味道
(正确答案:B)
2. 下列哪一项是“反复观察”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信息的好例子?
A. 小明用手摸完石头后,又用鼻子闻了闻石头
B. 小丽只用眼睛看了一眼大树,就跑开了
C. 小刚用耳朵听了一次鸟叫,就写下了记录
(正确答案:A)
3. 下列哪种行为是在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A. 在阳光下用放大镜对着眼睛看
B. 戴着耳机把音量调到最大听音乐
C. 看书一段时间后,眺望远处的绿色植物
(正确答案: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