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
——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
寂寂无闻时就敢于挑战世界权威,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绿野田园,这一切只因为心中有毕生追求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院士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什么是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答:杂交水稻就是通过将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优良性状互补的两个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
与常规栽培稻相比,杂交水稻的产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累计推广8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这些年来,因为我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的不断创新,也使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强国。
问:您为什么选择杂交水稻作为研究方向?
答: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科学。20世纪60年代,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中,只有水稻育种停滞不前,成为世界性难题,而水稻又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我开始研究水稻育种,立志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1961年,我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早稻田中,偶然间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它穗大,籽粒饱满,结了十几个8寸多长的稻穗。我如获至宝,等它成熟时,小心翼翼地收下种子。第二年,我在田里用这些种子种了1000多株水稻。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子代长得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冷静之后我仔细分析,水稻是自花传粉植物,一般都是纯种,为什么这些子代与亲代存在巨大差异?说明这株野生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也就是说,水稻是能杂交的。这让我对当时的“水稻等自花传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不适宜进行杂交”的权威理论产生了怀疑,激发了我研究杂交水稻的兴趣,由此确定了研究方向。
问:据说杂交水稻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发现“野败”有很大的关系,您能简单介绍什么是“野败”吗?
答:刚才所说的天然“杂交稻”启发我,水稻中一定有天然的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但雌蕊正常,可以接受外来的花粉而繁殖后代)植株。如果将雄性不育植株作为母本,就可以让它与其他品种杂交来培育杂交水稻。后来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并将它命名为“野败”。
问:有人说发现“野败”是一种偶然,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答:选育出雄性不育植株,是做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最初,我们在栽培稻中寻找。在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后,只找到6株雄性不育植株,而且它们雄性不育的性状无法在后代中保持下去。后来我们改变策略,尝试做远缘杂交,即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就是前面所说的“野败”,而且它雄性不育的性状能够保持下去,这就为研制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
虽然发现“野败”的过程十分艰辛,但我们一直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很明确,我们也具备专业知识,知道如何分辨雄性不育植株。因此,当遇到“野败”时,我们就能一眼识“宝”。能够成功地发现“野败”,绝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我们多年来持之以恒、克服种种困难的必然结果。
问:您为人类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我的体会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汗水意味着任何一项成果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以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机遇看似偶然,但往往又是必然的,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如此,偶然背后是必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它背后的自然规律。
问:您在杂交水稻研究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是否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您能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吗?
答:杂交水稻是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协作的成就。它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协作、合力攻关取得的。我在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沿工作中起了一些带头作用,但我单枪匹马不可能完成,是靠大家合作完成的。
问:您至今还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我们看您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挺好的,这是否跟坚持锻炼有关呢?您有哪些业余爱好呢?
答:我的爱好比较多,打球、游泳、拉小提琴、阅读等,我都喜欢。爱好会让学习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促使人在知识、文化等层面上相互交融和相互启发。
问:听说您有两个梦想,您能简单谈谈吗?答: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这是我曾经做过的梦。我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同事就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全球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所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这将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很大贡献。我还要继续工作,实现我的梦想,向水稻的更高产量攀登。
我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2017年10月(摘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交水稻是通过将两个遗传差异明显、优良性状互补的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新品种。
B.袁隆平院士因发现“野败”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C.杂交水稻的推广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D.袁隆平院士认为,发现“野败”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和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其子代表现一致,说明水稻具有稳定的杂种优势。
B.袁隆平院士认为,杂交水稻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他个人的努力和专业知识,与团队协作关系不大。
C.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体现了他对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
D.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机遇,其他因素如知识、汗水和灵感都是次要的。
3.根据访谈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突破了两个关键难题:首先是发现了 ,这为解决水稻杂交技术提供了母本材料;其次是通过 的方法,使雄性不育性状能够稳定遗传。他认为科研成功离不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个字,其中机遇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是 的必然结果。
4.请简要概括袁隆平院士发现“野败”的过程及其意义。
5.袁隆平院士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个字总结成功的秘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四个因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了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文本二: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节选)
鲁迅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写“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既点明时间,也暗示了社会的黑暗与希望的尚未到来。
B.老栓“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表现了他为救儿子而充满希望的心理,与后文形成强烈反差。
C.“鲜红的馒头”象征革命的鲜血,却成为民众愚昧迷信的“药”,揭示了启蒙的艰难与社会的悲剧。
D.文本二中鲁迅明确提出“为人生”的创作主张,文本一正是这一主张的实践,旨在批判封建迷信。
7.关于文本一中“看客”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刻画了看客的麻木与愚昧。
B.看客们“潮一般向前赶”“轰的一声,都向后退”,表现他们对“杀人”场面的狂热与恐惧。
C.作者通过看客的行为讽刺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冷漠无知,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局限性。
D.写看客“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暗示他们并非纯粹看热闹,而是带有某种利益的企图。
8.文本一结尾写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心理状态。
9.文本二提出“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目的,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和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谋泄者A事无功B计不决者C名不成D今君留E太子者F以市G下东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晋军函陵”的“军”意为名词“军队”,它的意义和用法和《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相同。
B.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不相同,一个是“依靠”的意思,一个是“于是”的意思。
C.乙文“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甲文“唯君图之”的“唯”是“请,希望”的意思与成语“唯利是图”的“唯”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D.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14.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①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释:①本诗作于764年春,朝廷面临吐蕃入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灾祸。②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曲调悲凉。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居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借以抒发无人赏识的感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流落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心伤,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B.“锦江春色来天地”从空间角度着笔,锦江的春色仿佛自天地间奔涌而来,展现出蜀地山川的壮阔与自然生命力的蓬勃。
C.“玉垒浮云变古今”从时间角度铺陈,玉垒山上的浮云古今变幻,暗喻历史朝代的更替、人间世事的无常,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旷达情怀。
D.“终不改”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莫相侵”则是针对寇盗发出的严肃警告,辞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16.杜甫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在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中,主持人引用《论语》中的“ , ”两句,勉励当代青年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肩负的责任重大且道路遥远。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珠算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
①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手指拨动算珠进行运算。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③唐宋时期珠算技术已趋于成熟。④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系统总结了珠算算法。⑤因此被称作“珠算鼻祖”。算盘结构设计蕴含智慧:上二下五的算珠排列,既符合十进制计算需求,又便于快速操作;以框为界,以梁分权,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方圆之道。
当代珠算虽面临电子计算工具冲击,但仍具有独特价值。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训练能提升手脑协调能力,培养专注力,其教育功能得到国际认可。在金融、会计等领域,老一代从业者仍保持着使用算盘核对数据的习惯; 。
不过,珠算传承也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计算工具日益陌生,学校课程中珠算教学比重下降。有些地区虽开展珠算兴趣班,但多侧重技能训练,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挖掘不够。如某些培训机构单纯追求计算速度,使珠算沦为( )的竞技工具,背离其文化教育初衷。
因此,珠算保护需要注重文化内涵传承与现代价值挖掘。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珠算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是重要,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珠算校本课程
B.珠算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是重要,有些校本课程就是专门教授珠算的
C.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珠算更是重要,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珠算校本课程
D.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珠算更是重要,有些校本课程就是专门教授珠算的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徒有其表 B.舍本逐末 C.华而不实 D.急功近利
21.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项惠及世界的伟大发明,请说明其名称、改进者及其对文明传播的重要意义,并从原料革新和工艺特点两方面分析其贡献。
22.本文围绕珠算的保护与传承展开论述。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春天的花,是冬天的梦。——纪伯伦
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林清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 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或“野败”) 远缘杂交(或“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 持之以恒克服困难(或“长期准备积累”) 4.袁隆平团队在长期寻找雄性不育植株的过程中,转变策略,尝试远缘杂交,最终在1970年发现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水稻,命名为“野败”。
意义:该植株的雄性不育性状能稳定遗传,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打破了杂交水稻育种的瓶颈,推动了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与推广。 5.①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袁隆平凭借扎实的农业科学知识确立了研究方向。
②汗水:代表实干精神,他通过大量田间调查和实验,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③灵感:是知识、经验与思考的结晶,如从天然杂交稻现象中获得启发,质疑权威理论。
④机遇:看似偶然,实则为有准备的人而存在,如“野败”的发现正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学探索与成功的内在逻辑。
6.D 7.D 8.老栓将人血馒头视为救儿子的唯一希望,心理上既充满期待又极度珍惜,表现出愚昧中的父爱与社会的悲剧性。 9.作者通过老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情节,揭露了民众的愚昧与社会的病态;通过看客的描写,批判了麻木的国民性;通过象征手法(如“红馒头”“古□亭口”),暗示革命者的牺牲与民众的不觉醒,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10.BDF 11.A 12.D 13.(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 14.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15.C 16.①对时局的忧虑,对当朝昏君的讽喻。诗人借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典故,影射当朝国君昏庸误国造成内忧外患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②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国家危难在即,却在无奈吟诗,表达诗人因报国无门而无可奈何的伤感。
③虽困窘仍坚守志向的济世情怀。即便日暮途穷,仍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虽历经磨难,依然渴望辅佐君王,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1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8.②,修改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⑤,修改为“因此程大位被称作‘珠算鼻祖’” 19.A 20.D 21.示例:
名称:造纸术
改进者:东汉蔡伦
重要意义:推动世界文明传播与知识普及。
贡献分析:1.原料革新:使用树皮、麻头等廉价原料,降低成本促进普及。
2.工艺特点:捣、抄、晒等工艺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 22.示例:
①珠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哪些独特价值?
②当代珠算传承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③如何平衡珠算技能训练与文化内涵传承?
④珠算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如何定位与发展?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