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梁上皮与椽子上皮的高度增大,但为满足构造上铺设望板的需要,又须将角梁与椽子的上皮取
齐,如此遂为屋角起翘提供了内在的结构依据。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斗拱尺度明显缩小,外跳距
离随之缩短,椽子与角梁的作用因而加大,特别是角梁的断面加大,遂使建筑屋角起翘的强化成
为可能。明清时期的南方建筑加大了翼角起翘的幅度,以至成为地域风格的一种重要特征。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独具风韵,它那弯曲的屋面,向外探伸和向上起翘的屋角,使
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据说,这种屋顶由于在靠近屋脊处高耸陡峻,靠近屋
檐处比较平缓,可以把落在屋面上的雨水急速地抛到远处,从而保护木柱不受雨淋而糟朽、同时
又可以因“反宇向阳”而减少屋檐对室内采光的遮挡。除了屋面是凹曲面外,中国古典建筑的屋
檐、屋角和很多建筑的正脊也都是弯曲的,它们彼此相形相映,有机地构成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
造型。倘若建筑家对古典建筑的屋顶特征烂熟于胸,应能设计出美观的屋顶。
需要补充的是,建筑屋顶的瓦面铺装也是设计上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做法上有纯用板瓦和
筒、板瓦合用两种,后者的规格高于前者;按质料分有布瓦(青瓦)和琉璃瓦两种,琉璃瓦多用于宫
殿、坛庙、陵寝等皇家建筑。至迟自唐代,中国建筑已大量使用琉璃瓦,有黄、绿、蓝等色。敦煌莫
高窟初唐壁画显示,建筑物屋顶覆以青瓦,而屋脊、鸱尾都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轮廓鲜明。这种
做法称为“剪边”,与暖色的木构殿身及浅色的石构基台相配。宋至明清,建筑的屋面开始大规模
使用琉璃瓦,使建筑的外观变得光彩华丽。除色彩之外,在屋顶的正脊、垂脊上大量使用龙、凤、
鱼、走兽等装饰构件,民间及地方乡土建筑中还大量使用花卉植物、人物故事等题材。房屋翼角
戗脊的端部是视觉的焦点,安置以形象各异的仙人走兽既可给平滑的曲线作结,又丰富了各脊的
轮廓线,强调了动势,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屋顶的装饰效果,提高了屋顶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