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3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3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9 22: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冕服 章纹 服用目的
大裘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藻、火、粉米、宗彝、黼、黻 祀吴王上帝或五帝
衮冕 山、龙、华虫、火、宗彝 藻、粉米、黼、黻 享先王、会宾客、
受觐、大婚亲近
鷩(bi)冕 华虫、火、宗彝 藻、粉米、黼、黻 享先公、飨食宾客、
大射、宾射、敬三老五更
毳(cui)冕 宗彝、藻、粉米、黼、黻 祀四望山川
絺(chi)冕 粉米、黼、黻 祭社稷五祀
玄冕 黼 祭群小祀,斋戒听朔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纵横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骜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缔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周官·司服》


衮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结合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有哪些突出特点?
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此衣的下裳以十二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的反映……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其腰带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结扎便利,逐渐取代了周代流行的丝带。深衣使用范围极广,不仅用作常服、礼服,且用于祭服。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不分阶层都可以穿用。
——包铭新、李晓君:《中国服饰这棵树》
着深衣的战国的帛画人物
崇敬天时
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用途广泛
受众广泛、不分阶层
为什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周平王东迁 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 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中外历史纲要(上)》导言p.9页
战国形势图
结合材料与地图,指出诸侯国数量、少数民族数量有何变化、地图上又出现了哪些新图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深层次影响?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局部统一扩大
③新图例:长城
②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民族交融
交流、冲突
民族关系变化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遭到破坏
政治秩序变化
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拓国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张恺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加上牛耕作这一方法的改进,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桑蚕的培育和种植都较为普及……丝的质地和工艺水平相当高超,麻类的栽培和纺织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如齐鲁的薄质罗纨绮缟和精美的刺绣等……楚文学家宋玉在其名著《神女赋》中就有“罗、纨、绮、缋(hui)盛文章的表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使农业和手工业都迅猛发展……楚墓中还出土织有菱形纹的丝绢残片和绣有龙凤户纹绣的丝织品。此时的丝绸数量更增百倍。
——黄士龙:《中国服饰史》
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
编织绦、龙凤虎纹绣
结合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制造技艺水平发展迅速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普及
农业生产进步带动手工业的进步
二、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的铁凹口锄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农业进步的原因:
冶铁技术出现,
铁犁牛耕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农业
材料:公元前55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蒙冤出奔,楚平王 悬赏捉拿,按“楚国之法,得伍子胥者赏粟五万石。
——《史记 伍子胥列传》
农业发展表现①:农业产量提高
农业发展表现②:农业技术提高
二、经济发展
农业
维莠(野草)骄骄 、 维莠桀桀 (杂草长得高 大旺盛。)
——《诗经·齐风·甫田》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审分》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奴隶主
贵族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
得到土地所有权
奴隶主贵族、军功受田等
成为大片土地所有者
(新兴地主阶级)
剥削方式改变:诸侯国开始向私田课税,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诸侯国的实力增加。因此社会性质也开始转变: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农业产量提高,提供原料、商品
二、经济发展
工商业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农业的发展给经济和社会领域带来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能带来这些变化?
带动新行业及城市的发展:工商业发展及城市繁荣
带动新的职业发展:工商业的发展,缔造新的“富裕”阶层,
“士农工商”四大职业(四民社会初见雏形),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结构
部分人温饱满足,从农业生产脱离出来,成为手工业者和商人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李悝改革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法

申不害改革

吴起改革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赵武灵王的易服主要是废去围裳而改穿裤子。胡服衣袖短窄、紧身合体,下身着裤。
胡服骑射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胡服骑射走向失败而是商鞅变法最为成功?
三、变法运动
赵国旧贵族势力强大,改革不彻底;改革范围仅限于军事范围。
秦国改革力度大、改革范围广;秦法严苛公正;商鞅变法有利于阶级流动,得到民众支持
变法领域 商鞅变法具体内容
经济
政治
军事
富国
集权
强兵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曾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但“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贵族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但赵武灵王因立储问题导致国内政局不稳,离世后,胡服骑射中断,这场改革终究半道而卒。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1.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实行严格户籍制度
2.实行连坐法
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4.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1.奖励军功
2.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之分野取消了,万民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凭借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缔造自己的身份地位。......个人社会地位的权衡,田宅产业的凭依,职官权力之所出,名誉荣辱之所系,若欲出人头地,则非具备高爵不可。......商鞅军爵制之树立正因此势而利导之,终于塑造成一个有别于封建阶级的新阶级社会。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商鞅变法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孔子认为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什么身份的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如何着装,应该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本人的综合修养,符合社会规范。
墨子谈到服饰时:“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老子对服饰提出:“被(披)褐(粗布)怀玉,守静洁志,无欲于物。
韩非子提倡服装要:“好质而恶饰”。
————黄士龙:《中国服饰史》
四、思想大繁荣:孔老之学&百家争鸣
结合材料与教材,指出各流派思想家认为得体的服饰穿着应该是什么样的?
结合他们的主要思想解释原因。
儒家代表孔子:服饰合乎礼制,要体现社会制度和本人综合修养,符合社会规范
墨家代表墨子:服饰先以保暖等基本功能为先,再求装饰作用
道家代表老子:不注重外在服饰,抛开对外物的追求,减轻欲望,更注重人的内在品质
法家代表韩非子:服饰更重本质而非外在装饰
四、思想大繁荣:孔老之学&百家争鸣
完成课前预习填空
学派 人物 所处时间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克己复礼;“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为万物本源;辩证法朴素的唯物史观
“仁政”、性善论
隆礼重法;性恶论
逍遥自由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相生相克
主张恢复等级
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通过
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小国寡民社会
推动私学发展,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材料: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
材料: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 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 (tua n)之也。一则治,两则乱。
——《吕氏春秋》
材料:作为君主集权思想并不明显的孟子,和极端王权主义的法家 学者,其思想有所交汇。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文献, 对君主垄断行政管理权力提出质疑......反映了君主垄断最终决策权的理念在战国时期是思想界广泛的共识。
——尤锐《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
四、思想大繁荣:孔老之学&百家争鸣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与教材,说说百家兴起的原因及百家争鸣这重大社会现象的实质
2.结合材料与所学,指出诸子百家的共识是什么?
这一共识对社会有什么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政治秩序逐渐走向奔溃,各诸侯国出于对争霸、兼并的需要,
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实质:百家争鸣是针对诸子百家针对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方案各异,
但目的相同。百家争鸣也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上的重要体现
共识:君主专制,对推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了一重思想上的认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