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9 21: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入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家国一体,利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做法,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拓展了统治空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血缘关系也不断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的分封也很难继续维持。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大融合:民族关系
这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本课学习要点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2、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
三、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1、孔子与老子
2、百家争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秋与战国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争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春秋由来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①诸侯国的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局部统一扩大
③北部民族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新图例:长城
冲突、交流
民族交融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蛮夷融入华夏(中原)或被逐出中原
(二)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进民族融合
往来与联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
而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
(一)经济发展
铁农具
牛耕推广
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农业进步
手工业:分工更细密
商业:金属货币、中心城市、大工商业者
经济繁荣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思考:观察教材P11各国货币图,你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1)货币众多,说明商品交易频繁,商品经济发展;
(2)种类众多,交易不便,需要实现货币统一,对国家统一提出了要求。
生产力发展
铁器
牛耕
私田开垦
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没落
改变经营方式
奴隶
大量逃亡
新兴地主
自耕农
佃农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主
要求变革
开荒(私田出现)
铁犁牛耕
石器锄耕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
(井田制)
探究: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变法运动与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二)变法运动与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政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特点:顺应历史潮流,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3)影响: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
富国
强兵
集权
(一)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①仁(核心):仁者爱人---协调人际关系
“为政以德”---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②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
(3)教育:
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孔子的思想及言论记载在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中。
三、思想繁荣与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
①“道”是万物的本原;
②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③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⑤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三、思想繁荣与百家争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二)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3)政治环境: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三、思想繁荣与百家争鸣
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西周春秋时期,士位于奴隶主贵族底层,受过“六艺”教育
士阶层地位上升,礼贤下士之风兴起
(二)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三、思想繁荣与百家争鸣
本课小结——阐述政治之变、经济之变、思想之变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济之变
(经济基础)
政治之变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之变
思想上层建筑
引发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实施变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百家争鸣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思想上层建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