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单元主旨:“中华文明起源后早期国家形态向大一统帝国形态的转变”
帝国: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在其已知世界中享有至尊地位、普世权力的霸国。政体可能多样,狭义上一般是君主制政体,但也可能是其他形式。
正如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阐释:“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大一统”“是一种向心力,是一种回归的力量”,是中华文明绵绵不绝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提出后,“大一统”思想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包括:民族观:华夏天下观(华夷一统);
地理观:疆域统一。
政治观:政治(制度)统一,法令统一;
思想观:文化统一;
导入: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
西汉建立
秦灭亡
BC207年
BC230年
BC221年
秦朝
秦灭六国
BC209年
大泽乡起义
BC206年
BC202年
楚汉之争
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治理的兴衰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迅速崩溃的原因。
帝国之兴
——疆域统一与制度统一
1.经济:
2.政治:
3.思想:
4.民族:
天时
地利
人和
封建经济促统;
1.位置:
2.物质:
秦据崤函之固,
物质基础雄厚
1.其君:
2.其民:
3.其制:
4.其策:
数代励精图治;
广纳各国贤才;
勇于耕战立功;
商鞅变法彻底;
远交近攻分化。
(一)帝国版图的构建
学习任务1:为什么是秦国而非其余六国实现统一?
战国局部统一;
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大融合;
阅读课文,梳理秦国统一的过程
北起阴山至辽东
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洮
、羌中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灵渠、设南海、象郡)
灭六国
征南越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夜郎、桂林郡)
控西南
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击匈奴
南至北向户
疆域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二)帝国制度的构建
制度统一
南征两广,西控云贵
北御匈奴,联通长城
天下一统,版图初定
军事统一
如何将政治征服转化为政治调控?
(如何弥合分裂?如何安定长久?)
中央机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资治通鉴·秦纪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
稻后禾熟……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御史大夫)。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仓律》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秦朝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铭文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本质:君主专制
家国同构
1、制度统一的构建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监察
文书
辅相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
丞相王绾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chóu,敌人)……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廷尉李斯
郡县制
分封制
秦朝郡县示意图
收入来源
权力来源
地方掌权
对中央态度
中央任免
爵位世袭
诸侯(同姓为主)
政府官员
朝廷俸禄
封地收入
初期相救日久疏远
听命中央
西周分封
示意图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石器锄耕-宗法大家族集体劳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决 定
——整理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习任务2:郡县与分封之争你支持谁?理由是什么?
1、制度统一的构建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中央机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资治通鉴·秦纪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地方机构
稻后禾熟……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御史大夫)。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仓律》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秦朝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铭文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本质: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垂直管理
家国同构
1、制度统一的构建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监察
文书
辅相
思考: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
①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以皇权为中心;
②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③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
④家国同治。
作用:
①相互牵制,保证皇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2、社会秩序的构建
制度统一
南征两广,西控云贵
北御匈奴,联通长城
军事统一
思考:中央政府在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地方官员在管理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
社会统一
决天下事,皆由皇帝
三公九卿,辅佐理政
郡县长官,中央任命
书同文
统货币
秦律
里耶秦简户籍簿
编户籍
统一思想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文化 统一文字思想(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
社会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社会秩序的构建:
目的:消除文字差异,促进政令推行。
意义: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提高治国理政的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改变币制、度量衡混乱的局面;
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地方经济交流。
意义:驰道的修建,便利了秦朝交通,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
学习任务3:结合所学思考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疆域一统: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制度一统: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经济文化一统和华夷一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与早期国家相比秦朝的国家形态与社会治理模式 蜕变何在?
有限君权 诸侯世袭 宗法天下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君主专制
官吏任免
吏治天下
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地位
社会基础
思想根源
法家中央集权思想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教训
历史教训
维护国家统一,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建立原因
制度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大一统:“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不只是单纯的地域统一,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帝国之衰
——秦朝的暴政
帝国治理初探
贰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徭役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
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烹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班固《汉书》
卷二十三《刑法志》
②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
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以强制力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
目的:为了钳制思想,加强统治。
影响:①钳制思想,摧残文化;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问题:结合课本和材料内容概括秦暴政的具体表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皆为楚国人,手下的兵士也大多为楚人,故此举有利于凝聚军心,提高战斗力。
楚的反秦意识最为强烈,能够更好地号召反秦势力。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落日余晖:帝国崩溃与历史回响
楚汉之争
刘邦
废秦苛法,约法三章
主张统一集权
广纳人才,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项羽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主张分封割据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
得民心者,得天下!
落日余晖:帝国崩溃与历史回响
探讨:秦因何而亡?
独断专行
焚书坑儒
赋役严苛
私欲膨胀
刑法严峻
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5)秦人的战略失误及由此导致的地方军事行政组织的崩溃
秦朝速亡带来的启示
1、社会民生: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减轻民众负担,人民利益至上
2、政治素养:提高治国理政者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
3、吏治清明:提高官员道德修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大秦,以铁血铸就统一,
以法治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石,
其大一统为后世中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虽短暂如流星,
却照亮了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