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详今略古
1、古代史:
主流:大一统和民族交融
2、近代史:
屈辱史/奋斗史/抗争史,
由“沉沦”到“谷底”
再到“上升”的历史。
3、现代史:
由站起来到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历史。
理解中华复兴,理解近代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破除世界历史著作编纂中经常存在的的西方中心论,
“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
目的:人类历史从来就是多中心的,每个文明各有特点,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
雷海宗:
第一注意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和彼此间的相互影响。
第二注意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8课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5课
3.文化交流与传播
15课
高二:选择性必修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二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
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第四课: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可制造工具
用火/简单语言
智人走出非洲
2、文明起源— 石器时代
— 博物馆里有什么?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3.1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
1、三个典型文化遗存代表
2、新石器时代早期及分布区域【黄河/长江】
3、南北不同文化遗存代表的特征【农/手工】
河姆渡文化
仰韶—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陕西省西安临潼区的姜寨聚落,①属于仰韶母系氏族时期,
②氏族公共墓地,墓地的随葬品不多,而且差别不大,反映了贫富差别不大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3.2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
1、三个典型文化遗存代表
2、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分布区域【辽河/黄河/长江】
3、南北不同文化遗存代表的特征【农/手工】
高26厘米,口径9.4厘米,器壁厚度通体不超过1毫米,最薄处仅有0.2毫米。
【最小的针孔是0.5毫米,鸡蛋壳0.5毫米厚】
黑陶杯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中,是一种彰显身份尊贵的的礼器。意味着伴随生产力的提高,龙山文化初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
龙,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寓意吉庆祥瑞、繁荣昌盛,是智慧与文化的象征。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碧玉C形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这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
用途: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就已产生了“神”主宰自然界的观念,而这个神,通过巫师沟通天地人,巫师则通过某种器物沟通天地人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红山玉龙则被认为是沟通天地人神的重要礼器。
中华第一龙
①玉出红山
唯玉以葬
牛河梁博物馆第三展馆—牛梁河第二遗址三层圆形祭坛。
祭坛用于祭天,祈求风调雨顺;
三层的设计与一年中四个节气有关;圆形说明当时已有天圆地方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后来北京的天坛和地坛的设计中也被应用。
展馆中心设计的玻璃天窗,将每日移动的太阳光线照耀在祭坛遗址上。
古城遗址的北部和西北部发现十几条大小不等的水利大坝,总土石方量达到288万立方米。
【公共权力】
良渚古城墙长约6000米,土石方量达到120万立方米。具有极其突出的防御价值。【公共权力】
3.3 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
内城形成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外城也分布有居民区、码头、手工作坊、王陵【阶级分化】、祭坛【早起宗教】等功能区,说明古城是一座功能完整的史前都城。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300年
1986年在良渚古城遗址北段发现了反山王陵,南北分布有11座墓葬,其中男性墓葬—M12,随葬品最为丰厚,以单件计共有658件,其中玉器647件。出土了目前已发现体量最大的玉琮和唯一一件刻有神徽图案的玉钺。墓主人无疑是一位集神权、王权和军权于一身的良渚国王。
中华第一龙
M12
重达13斤,整体宽扁厚重,四角和四面竖槽中分层雕琢神徽
玉钺、瑁、墩和手柄构成
上角刻有“神人兽面徽”
玉斧、玉钺象征着频繁的部落战争和杀伐大权;
玉镯、玉管、玉饰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特权;
玉璜、玉璧、玉琮是良渚文化重要的礼器【六器礼天地四方】。
玉璜/玉璧/玉琮和祭坛的发掘,说明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宗教已形成。
瑶山遗址公园的瑶山祭坛复原图
良渚先民在海拔约35米的自然山丘顶部修建了祭坛,主体呈覆斗状,顶部平整,有里外三重土色,用于祭祀、祈福和天文观象,曾是先民与天对话的圣地。祭坛废弃后,被用作墓地,埋有13座高等级墓葬,瑶山祭坛和墓地呈叠加状态,通过透明玻璃地面,近距离观察“坛墓一体”的结构特征。
中华第一龙
良渚玉器
3.4 良渚文化在BC2400年开始衰退,BC2300年完全消亡【距今4300年】,而此时发端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势头强劲,不断扩张至河南、山西、陕西地区,并形成了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
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文字陶扁壶,比甲骨文还要早五百多年,这个“文”可以算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标本。
陶寺遗址—观象台—冬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最早的天文建筑观象台遗址、大型宫城宫殿——存在强大的公共权力;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9座,出土众多文物礼器,如乐器铜铃—阶级分化明显,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1、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格局。
3、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中国主流学术界比较认可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
5、早期国家
(一)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市的出现、公共权力、
礼制和早起宗教的初步形成等。【不一定全部具备】
6、多元一体— 早期国家— 夏【时间/地点/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里头遗址功能区分布明确,
出现大型宫室建筑群
迈入青铜时代
二里头青铜爵,造型极富美感,
被誉为“中华第一爵”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置于墓主骨架上,《诗经》记述周王祭祀“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绿松石龙形器是宗庙人员在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
徐宏:"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材料,缺少铁证。连我都说二里头极有可能是夏,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但你让我说他肯定就是夏,这有违我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理念和底线”。
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
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工艺高超,
成为王权与秩序的象征
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
洛阳博物馆
兽面纹铜鼎
商 平原博物院
7.1 商朝—“信史”【1928年被正式考古发掘】
以传世文献与考古研究【甲骨、青铜器】相互印证的信史时代开始于商朝。
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反映了商政权的神秘性。
②甲骨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1 商朝—“信史”【1928年被正式考古发掘】
1928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诸王世系与《史记》的记载相互印证。
1973年,发掘的小屯南地甲骨坑,出土5335片刻辞甲骨,
其中卜甲75片,这块卜辞甲骨是殷墟遗址中出土的最精美甲骨之一,编号2172。
刻辞大意:
辛卯、乙未、戊戌及辛丑等连续多日的占卜记录,卜问商王田猎情况。
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窖藏坑,共出土龟甲和兽骨1583片,其中689版契刻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
问卜者主体是"子",商王武丁之子,事项包括祭祀、军事、田猎、贡纳、宴飨、天气及入学、乐舞、射箭、御马、疾病等众多领域,可谓"子"的起居实录。
2005年
7.3 商朝青铜文化
商朝的祭祀系统更加精细,祭祀中要向祖先神灵供奉美酒、佳肴等,即“以酒娱神、以食敬神”。而盛放美酒佳肴的青铜酒器、食器则新增出众多全新的器型,并有着非常细致的分工。
7.3 商朝青铜文化
下图商朝的青铜酒器【爵/觚/卣/斝】食器【簋/鼎】模拟使用示意图
8.1 周朝青铜器— 断代— 1046年武王伐纣
文献记载/碳十四测年技术/考古文物
①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朝歌。
②武王征商的时间是在甲子日的早晨,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武王伐纣之日的干支是正确的。
③铭文中岁就是岁星—木星,岁鼎便是木星正好在天空中,这是一种天文学现象,根据历法和天文学来推测,得到了武王伐纣这一天有三个结果: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
④之后经过考古、碳14检测、史料对照、天文学和历法等方面综合研究:
公元前1027年与竹书纪年记载一致,但不能与天象记录吻合;公元前1044年与部分史料记录一致,但与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和断代工程金文历谱所结出的结果难以整合;比较之下,公元前1046年最为合理。
8.2 周朝青铜器— 何尊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
8.3 周朝国家管理的进步性
安阳
统治区域广阔,难以直接管理
8.4 周朝国家管理的进步性— 对地方实行分封制
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②分封内容:授土/授民
③诸侯的权利:享有世袭统治权;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在领地再分封;
④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扩大疆域/加强周天子统治/有利于对周文化的认同;诸侯独立性强,西周后期,王权受到削弱。
8.5 周朝国家管理的进步性— 对内部实行宗法制
①含义:同祖曰宗,“法”即行为规范,“宗法”意为宗族之法、宗族法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③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礼乐制: “礼”的部分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包括每个身份的人应当履行何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8.6 周朝国家管理的进步性— 礼乐制
周人总结商人亡国的教训,不断告诫国人禁止酗酒,并且把商人以酒器区分改为采用鼎、簋食器为核心的礼器组合。
商代以青铜饮酒器觚、爵为核心区分等级尊卑,觚、爵的套数越多则等级越高。
礼器组合
“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等,周人将乐、舞纳入规范社会等级的制度中,形成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所用的音乐,器物也不一样。
8.6 周朝国家管理的进步性— 礼乐制
柞[zuò]钟,由8件大小排列的甬钟组成,柞为编钟主人的名字
在祭祀或宴饮时鼎中盛放着肉食、巨大的编钟被有节奏地敲响。这便是钟鸣鼎食。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的钟鸣鼎食场景
舞蹈:
《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和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这种僭越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9、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⑤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
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10、早期国家统治中心所在区域的变化
商朝统治范围
西周统治范围
夏朝统治范围
小结: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