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
语文学科试卷
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命题人:2028 届语文备课组
一、阅读(65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 年夏天,一种叫作 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闹人群,从容地徜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在这样的漫步中,旅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人文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取材于江音、薛蓓等的文章)
材料二
2023 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数据显示,
2023 年上半年,某网络平台上与“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 30 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地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目的地。
与先前兴起的“特种兵式”旅行不同,“城市漫步”既不要高强度的“千里奔袭”,也不要匆忙的“走马观花”,它强调慢节奏与松弛感。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用心品尝当地
美食,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
“城市漫步”火了,因为这种方式更贴近旅行的本质,能够满足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探寻新趣的需求。按图索骥的“特种兵式”打卡旅行,易陷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套
路,一天下来,赶路的疲累与照片的雷同,很容易影响旅行的好心情。而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更不必拘泥于“打卡清单”,只需随心而行。“城市漫步”既可跟随向导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印记,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城市漫步”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同样颇受欢迎,这反映了人们想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的精神需求。繁忙的城市交通和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深入观察与了解,遑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游逛、到滨河步道上吹风,这些日常化的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消失的附
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
“城市漫步”能够把我们从热闹、拥挤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菜市场、老街巷、小院落,投向寻常巷陌中的人间烟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逃离忙碌的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回归内心本真,寻找生命真谛。所以,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游走,人们离开高楼林立的职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精神生活。
有人认为,“城市漫步”只是一种随意的休闲活动,其兴起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其实,网红地标、风景名胜毕竟不是城市的全部,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才是城市的“血肉肌理”,只要人们对城市怀有好奇心,希望与城市深入对话,同频共振,那么,“城市漫步”就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
(取材于朱金宜的文章)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城市漫步”这种旅行方式悄然兴起,体现出人们的旅行观念发生了变化。 B.与“特种兵式”旅行相比,“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 C.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更注重旅行体验,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D.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旅行前从不做攻略,也不事先准备和设定目标。
根据材料二,下列海报宣传语不符合“城市漫步”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满眼皆是最美的风景。 B.与拐角处充满格调的咖啡厅不期而遇,在香气四溢中找到“小确幸”。 C.青春需要肆意地挥洒,挑战时间与体力的极限,来一场旅行的“拉练”。 D.夜幕降临,盛夏的燥热褪去,沉浸在夜色中,感受升腾的烟火气。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特种兵式”旅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间紧,游览景点多,强度高,花费少。 B.计划性强,游览路线和项目容易雷同。 C.热门景点、网红地标更受旅行者欢迎。 D.旅行过程中旅行者无法获得意外惊喜。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特种兵式”旅行不能让人获得最佳体验,是因为参观景点需要排队。 B.2023 年上半年,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了 30 多倍。 C.本地居民可能存在对其所生活的城市缺乏归属感与情感认同的情况。 D.旅行者只要对城市怀有好奇,希望与其对话,就会选择“城市漫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城市漫步”的方式游览北京,下面这条路线受到了广泛欢迎。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这条路线受欢迎的原因。(6 分)
路线:泰安里(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弄堂)——留学路(汇集当地居民喜爱的各色美食)——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片区)——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环境优美)——西兴隆街(有一座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一种急稻子,一年可以稻麦两熟。现在他的互助组[注]已经决定:今年秋后不种青稞!那算什么粮食!
“生宝!”任老四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梁生宝是个朴实庄稼人。1952 年他被接收入党后,更雄心勃勃地肩负起改造世界的重任。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跑到了车站票房。1953 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地上铺开来了。
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
不管他在火车上也好,下了火车也好,不管他离开家乡多远,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离他总是最近的。他想到他妈,这时准定挂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
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要老人相信他走对了路。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
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
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这是什么道理 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是高。这里地势是高。”他自言自语说,“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站在这里时间长了,他感觉出这个差别来了。
噢噢!对着哩!怪不道这里有急稻子。这里准定是春季暖得迟,秋季冷得早,所以稻子的生长期短。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哩?汤河上的土色发黑,是黑胶土,这里好像土色浅啊!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
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他急于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看看稻种,问清楚这种稻种的特
性。
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
他决定赤脚。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
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广阔无边的平原上,只有这一个黑点在道路上挪动。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那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为了理想,他们忘记吃饭,没有瞌 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娘老子闹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惜的了。
二十几年以前,当生宝是一个六七岁娃子的时候,陕北的年轻庄稼人,就是这样开始组织赤色游击小组的。那年头,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政府、豪绅和地主的统治,简直是铁桶江山。但是,年轻庄稼人组织起来的游击小组,在党领导下,开始了推翻这个统治的尝试。到 1935 年,游击小组变成了游击支队,建立起了红色政权,压住山头同国民党军队挺硬打。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和胜利,多少换上军衣的年轻庄稼人的鲜血,洒在北方的黄土山头上,终于在梁生宝二十三的那年,全中国解放了,可怜的“地下农民”梁生宝站出来了!
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哩。书
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以前代的共产党人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选自《创业史》第一部,有删改)
【注】互助组: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没有电灯的车站”“土街上的泥泞”“陷落在黑暗中”等描述表现了当时贫苦的生活状态。
异乡陌生的车站和雨夜僻陋的票房让临睡前的梁生宝产生了孤独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
“念你一辈子好”和“希望和信赖的眼光”反映了群众、干部急于摆脱生活困境的心理。
“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说明梁生宝在带领群众进行合作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小说开头部分以主人公的视角展现环境,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写出了陕北大地苍茫辽远的特点。
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点,如“娃们有馍吃了嘛”“愣闹哄哩”,表现了陕北地区的方言特征,使小说具有乡土气息。
“梁生宝!你急什么?”中的“你”采用第二人称,代读者发问,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亲切感,易引发读者共鸣。
小说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结尾,既照应了前文对“春雨”的描写,又预示着梁生宝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
小说插叙了陕北年轻庄稼人建立红色政权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
作者是如何塑造梁生宝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
尺,蜿蜒如大螈。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
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
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限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与之语,愕而顾 何陋之有 (《陋室铭》) 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文章开头写作者初入山中的见闻。“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三句点明题目,突出了此山幽深的特色。 B.作者在文中多用声音来烘托北山的清幽和寂静,如“锵然而鸣”“乃闻鸡声”“堂殿铃铎皆鸣”等。 C.本文写景状物格外真切动人,这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有很大的关系,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无不如此。 D.本文结构清晰,先记叙了此游所见之景物,又记叙整日留宿山上的情景,最后以追怀此行作结。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在首联中通过“曾”“每”二字追忆自己与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谊。 B.诗人在颔联中用“浮云”“流水”进行比喻,表达自己对别后生活的感慨。 C.尾联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眼前淮上美景的喜爱之情。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以叙旧之“欢喜”开篇,以对美景之“喜爱”作结。
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提到“浮云”一词,但在词语含义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请简要分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观看了“中国载人航天成就图文”展览后,几位同学想引用古诗文在展馆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悟,请你帮他们把观后感补充完整。
小阳观看展览后,由衷地感慨道:这是中国航天人以
“ , ”(《〈论语〉十二章》)般超凡定力,坚定信念,并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的辉煌成就。
小语则想到,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后,当万家灯火,阖家团圆时,我们会引用“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向航天员表达无限牵挂与思念。
小文认为老一代航天人用“ , ”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的崇高献身精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小敏在观看了航天员介绍后发现,河南籍女航天员刘洋两次叩问苍穹,出色地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进入空间站的任务,这情景让她不由地想到《木兰诗》中 “ , ”火速奔赴战场的场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25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下面句子中“快乐”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我们的生活快乐。②他们生活得很快乐。③快乐总是短暂的。④快乐生活韵味长。 A.①谓语②补语③主语④定语 B.①补语②宾语③主语④主语 C.①补语②谓语③状语④定语 D.①谓语②宾语③状语④主语
下列对划线短语句子成分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 分)
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没信心一定不会成功。(动宾短语作主语)
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的”字短语作主语和宾语)
我拼命读书是为了将来。(主谓短语作主语) D.人世所有的悲欢我都见证过。(主谓短语作宾语)
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夸张、设问、引用 B.比喻、反问、引用
C.比喻、设问、反复 D.拟人、夸张、排比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4 题。
①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不久前发布了《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②截止 2024 年 6 月,③我国微短剧用户数量已达 5.76 亿人,④占比超过整体网民的 52%左右,⑤多于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的用户数量,⑥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白皮书》显示:今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 504.4 亿元,同比增长 34.9%。作为新生事物,微短剧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在流量追求下,格调不高、千篇一律,过度强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这样的作品 A 。这也说明微短剧实现
艺术张力的手段还很有限,在题材和主题上仍然缺少开拓。
微短剧要走精品化之路。首先( 甲 )。开门见山的“6 秒原则”,几组镜头、几个场 景、几句台词的紧凑叙事,让观众津津乐道,这类微短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应当保持下去。其次要增加营养。微短剧需要抓住用户心理,要用艺术的方式解答问题、升华情感,而不能只做
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近年来,《我的归途有风》《你的岛屿已抵达》《恋恋茶园》《东坡先生
赶考记》等各种素材的微短剧作品,从厚植内涵、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方面作出探索,赢得大量关注和点赞。由此可见,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 乙 )才是繁荣创作的必然要求,更是观众群体的切实需求。
作为百姓 B 的新文艺形式,微短剧塑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文化新业态,激发着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显示着蓬勃朝气。现在,编剧人才扶持、人工智能赋能、IP 培育运营等产业新貌令人欣喜,相关支持措施落地生根,都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能量。微短剧如同一位翩翩少年,还有不够成熟的一面,在观众的陪伴和反馈中成长,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文中多处运用引号,其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 分)
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 B.开门见山的“6 秒原则”。 C.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 D.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把微短剧比作“翩翩少年”,请分析其作用。(4 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三、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借助桥梁,我们可以跨越障碍,联结情感,文明互鉴。我们建造桥,走过桥,守护桥,成为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玉溪一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
语文学科试卷(答案)
1.(3 分)A 【解析】B.“‘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错,与文无据。根据原
文“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 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可知,文中只是说“特种兵式”旅行是高性价比,并没有提及“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选项与文无据。C.“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错,原文是“‘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选项曲解文意。 D.“从不做攻略”错,原文是“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原文说的是 “常常”,选项说法太绝对;“也不事先准备和设定目标”错,原文是“‘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选项说法太绝对。
2.(3 分)C 【解析】 C.“肆意地挥洒”“挑战时间与体力的极限”“来一场旅行的‘拉练’”
符合“特种兵式”旅行,与“城市漫步”理念不符。
3.(3 分)D 【解析】 D.“无法获得意外惊喜”错,根据原文“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 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可知,原文说的是“未必能获得”,选项是“无法获得”,说法太绝对。
4.(3 分)C 【解析】 A.“不能让人获得最佳体验,是因为参观景点需要排队”错,根据原文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可知,这是“城市漫步”者的观点,不是“特种兵式”旅行的观点。 B.“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了 30 多倍”错,根据原文“数据显示,2023 年上 半年,某网络平台上与‘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 30 倍”可知,是某网络平台上与
“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 30 倍,而不是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D.“就会选择 ‘城市漫步’”错,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只要人们对城市怀有好奇心,希望与城市深入对话,同频共振,那么,‘城市漫步’就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可知,原文是“‘城市漫步’就不 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言外之意也许还有其他有意义的选择。
5.(6 分)①在北京走进上海风格的弄堂,遇见别具风格的街巷,会给旅行者带来惊喜。
②留学路上的当地美食和原生态的老北京胡同片区让人回归市井烟火,沉浸式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
③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可以让本地居民发现附近的风景,放松身心,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重新认识并爱上北京。
④参观北京地下城博物馆,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能够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
6.(3 分)B 【解析】“让临睡前的梁生宝产生了孤独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错误,
结合原文“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跑到了车站
票房……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可知,表现了梁生宝为群众办事的美好品质,选项“产生了孤独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曲解文意。
7.(3 分)D 【解析】结尾对春雨的描写不能预示“梁生宝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
说法绝对化。
8.(4 分)①讲述当地年轻庄稼人的斗争事迹,揭示梁生宝的思想根源,丰富了小说内容。②用陕北年轻庄稼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衬托梁生宝积极担当、不畏困难的形象。③承上启下,承接对陕北庄稼人“理想之火”的议论,引出对梁生宝传承革命精神内容的叙述。④体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 1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
9.(6 分) ①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形象。梁生宝“弯腰”“捏”“放”“丢”等动作和担心稻种是否适于家乡耕种的心理,表现了梁生宝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农民形象。
②侧面衬托。用“任老四”“区委书记”等人物的言行侧面表现梁生宝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深受群众干部信任的互助组带头人形象。
③作者的旁白(议论/评价)。如“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强化了梁生宝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党员形象。(6 分。每点 2 分)
10.(3 分)C 【解析】A.之:代词,他;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
对视着。/有什么简陋的呢?B.乃:副词,才;连词,于是。句意: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看见渔人,于是大吃一惊。C.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一阵山风吹来。/面对着大山居住。D.因: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句意:于是追记了这 些。/不如说是柳絮凭借风吹而飘起。
11.(3 分)D 【解析】由“且暮,皆宿”和“迟明,皆去”可知并未整日留宿。
12.(4 分)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数十竿”,定语后置句,数十竿竹子;“相”,互相;“摩戛”,摩擦;“切切”,形容声音急促、悲切。) 13.(4 分)①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奇景的记忆深刻与怀念之情。②《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 “欣然规往”,则更多地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本文“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可见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奇妙景致的怀念。
《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 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是因为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可见,刘子骥“欣然规往”,是因为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距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流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
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 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常常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14.(3 分)D 【解析】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错。颔联中抒发的是作者对二人别后
行踪不定、年华易逝的伤感。颈联中作者将今日的相聚之欢与各自衰老的现状进行对比,表达
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情感应是“悲喜交加”。
15.(6 分)①韦诗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故人,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境遇的感伤。②王诗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势力,也用来喻指眼前的困难和障碍,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16. (8 分)(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风)直到夜郎西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17.(3 分)A 【解析】①中“快乐”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②中“快乐”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③和④的“快乐”虽然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18.(3 分)D 【解析】D.“主谓短语作宾语”分析不当,划分“人世所有的悲欢我都见证过”的句子成分可得:“人世所有的悲欢”是主语,主语为偏正短语;“我都见证过”是句子的谓
语,谓语应是主谓短语。
19.(3 分)B 【解析】“仿佛雪一样清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梨花”比作“雪”,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的美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反问表达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最后引用了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的话“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是引用的修辞手 法。
20.(2 分)A:屡见不鲜 B:喜闻乐见
21.(3 分)①处,将“了”改为“的”;
②处,将“截止”改为“截至”;
④处,将“左右”删除。(将“超过”改为“为”)
【解析】①处:“发布了……显示”句式杂糅,“了”字多余,应把“了”改为“的”。②处:“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用在停止时间之后;放在停止时间之前应用“截止到”或“截至”。④处:“超过”和“左右”矛盾,不合逻辑,将“左右”删掉,或者将“超过”改为“为”。 22.(3 分) B 【解析】A.“拔节”: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拔节”本是植物生长的一种状态,用在此处是形象地说明微短剧快速成长的情况,赋予了其特殊的表意,并非用的是词语原本的意思。B.“6 秒原则”:此处引号是特定称谓,是对微短剧那种开门见山、用几组镜头等紧凑
叙事所遵循的特定时长原则的专门称呼,与其他三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不同。C.“放大 器”:引号同样表示特殊含义,是说微短剧不能只是单纯地放大问题和情绪,把微短剧的这种不良作用用“放大器”来形象比喻,是一种特殊表意的体现。D.“劝退”:引号也是表示特殊含义,用“劝退”形象地说明往一个题材上挤这种做法会让观众不喜欢、远离,并非“劝退”的常规字面意思。
23.(4 分)①既突出微短剧这种新文艺形式显示着蓬勃朝气,同时指出微短剧作为新文艺形式还有不成熟的一面。②形象贴切地表现出微短剧的特点现状。
24.(4 分) 甲:应具有艺术特色。 乙:丰富微短剧的素材库。
25. (60 分) 【审题】
这段作文材料以“桥”为核心意象展开,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桥”的丰富内涵。首先从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切入,这是最直观的物理桥梁,展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长江天堑被钢铁桥梁征服,体现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成就。
第二层“跨越障碍”延续物理桥梁的功能,但已开始向抽象层面延伸。障碍可以是地理阻隔,也可以是人生困境,这时“桥”就升华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知识是愚昧与智慧之间的桥,沟通是误解与理解之间的桥。
第三层“联结情感”完全进入精神领域。这里的桥可以是书信、微信等通讯工具,也可以是共同记忆、相似经历等情感纽带。亲人相隔两地时,视频通话就是一座数字桥梁;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就是心灵之桥。
最深刻的是第四层的“文明互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玄奘取经搭建了中印文化桥梁,传教士利玛窦成为中西学术交流的桥梁。这种桥梁促进文明对话,避免文明冲突,是人类和平发展的基础。
材料后半段“建造桥…成为桥”的排比,展现了人与桥的互动关系:我们既是桥梁的使用者,也可以主动成为连接者。就像教师是知识的桥梁,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特定领域成为连接者。这提示我们:在这个需要沟通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当培养“桥梁意识”,既善于借力现有桥梁,也勇于搭建新的连接。
写作时,开头可从“桥”的物理功能引入,点明其象征意义——连接与沟通。以诗句“一桥飞架南北”为切入点,引出人类对“桥”的精神需求,如情感的维系、文明的交融。中间部分可分层展开:先写物质之桥如何改变生活(如交通便利),再写抽象之桥的意义(如文化桥梁促进理解),最后升华到“人本身成为桥梁”的价值。结尾可回归现实,呼吁人们在隔阂依然存在的时代,成为沟通的践行者。
【立意】
以桥为媒,文明互鉴方能共生共荣。
守护心灵之桥,让隔阂消弭于理解。
做时代的筑桥者,连接未被跨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