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单元 第3课
壹
秦的统一
1、历史条件
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概括出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吗?
1、历史条件
(2)主观条件
(地、人、法、策、思)
①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个人: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变法: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
④策略:远交近攻,策略得当
⑤思想:法家思想有利于统一
2、统一进程
(1)灭掉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2)控制边疆:
征服南方越族,控制云贵西南夷,击退匈奴进攻,构筑万里长城。
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
史料2:“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料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3史料均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中央:三公九卿制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中华文明史》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3)地方:郡县制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
李斯
王绾
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郡县制
时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推广全国。
内容: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官员均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县以下逐级设乡、里、亭。
作用:
1、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地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有利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开创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典范。
知识拓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 点 实行条件 以宗法制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
权力 受封者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职责范围 诸侯在封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统治区域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趣味小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请问: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尺寸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文字不统一
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4)其他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有利于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财政管理,方便经贸往来。】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颁行法律,以法为教
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社会:编制户籍,迁徙六国
贵族,整顿社会风俗
统一货币:秦半两
统一度量衡
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
车轮距离统一为6尺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的统一,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北起阴山至辽东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南至北向户
贰
秦朝的暴政
秦朝的暴政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3.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4.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始皇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表现:
叁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领导人:陈胜、吴广,号“张楚”。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材料 在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人民群众纷纷加入了反秦斗争的行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项梁、项羽起义于吴县,刘邦起义于沛县,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在农民反秦斗争的巨大浪潮推动下,六国旧贵族,中小官吏,也从各个角落里起兵反秦或投奔农民军,如魏国的名士张耳、陈余,在陈县加入了起义军;山东儒生、孔子八世孙孔鲋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做了博士官。——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2、楚汉战争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添加标题
刘 邦
添加标题
项 羽
“约法三章”
废秦苛法
善于用人
听取谏言
指挥得当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赏罚不明
烧杀掳掠
分封政策失当
完胜
败北
探讨:秦因何而亡?
独断专行
焚书坑儒
赋役严苛
私欲膨胀
刑法严峻
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谈谈你眼中的秦始皇?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特定的历史背景2、确定评估标准3、防止以偏概全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5、克服英雄史观千古一帝——功过并存
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
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