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9 22: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3课
复习提问
1.秦统一的条件(原因)和意义。
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3.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作用)。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制度影响。
5.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文化、经济、交通、其他)及其作用。
6.秦朝暴政的表现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7.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和意义。
8.楚汉之争的性质、目的及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阅读文字,思考问题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来,考古学家经过勘探和发掘,确定那些残片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似,神态逼真,阵容庞大,展现了秦军的磅礴气势。
问题:1、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
2、秦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建造得益于哪种制度的建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第3课
阅读教材P15-P16第一段相关内容,指出秦能统一的条件/原因和过程。
秦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
条件/原因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根本原因)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⑤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
第3课
秦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
阅读教材P15-P16第一段相关内容,指出秦能统一的条件/原因和过程。
①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②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在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是中央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中央集权: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
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军事
行政
监察
特点:①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僚政治);②各级官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③为皇帝服务,有家国同治色彩;④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专制主义:
是中央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中央集权: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
①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郡和县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僚政治)
③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专制主义:
是中央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中央集权: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依据 血缘
地方长官的任职方式 爵位世袭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地域
由中央任免,有任期,不世袭
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专制主义:
是中央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中央集权: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存在,而一种政体是否属于中央集权制,关键在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战国、秦、汉以后,我国郡县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免、调迁,向中央政权负责,在政治、法律、军事上服从中央政令,体现了中央集权精神。可见中央集权,专职官吏,郡县制度是三位一体的。……汉代班彪也认为秦汉以后是“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正是由于“臣无百年之柄”,皇帝才能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集全国大权于一身。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特点:①权力高度集中;②地方服从中央;③实行官僚政治(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④皇权至高无上。
原因:①维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③法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根据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及材料,分析其制度影响。
材料: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3课
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百代皆行秦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根据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及材料,分析其制度影响。
材料: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消极:①专制统治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②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③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3课
巩固统一:文化、经济、交通——一统格局承后世
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
经济
交通
其他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秦半两);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开凿灵渠,沟通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水陆交通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控制,稳固秦朝统治,改变社会风俗。
第3课
巩固统一:文化、经济、交通——一统格局承后世
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铜权 铜量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部分)
——直道
——驰道
第3课
秦统一的意义
巩固统一:文化、经济、交通——一统格局承后世
观察下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合P16“史料阅读”,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春秋后期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地位)
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秦朝的灭亡
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之争
阅读教材P17-P18关于“秦的暴政”相关内容,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
秦朝暴政的表现
赋税沉重
徭役、兵役繁重
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焚书坑儒”
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秦朝的刑具
秦坑儒谷碑
死刑
戮:先刑辱,后斩首 族: 全家处死
绞:用绳子将犯人勒死 抽胁:抽筋拔骨
弃市:在闹市当众处死 车裂:五马分尸
定杀:将犯人投入水中淹死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第3课
秦朝的灭亡
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之争
阅读教材P18-P19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相关内容,梳理农民起义过程
《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起义》)
时间地点
人物
原因
结果
意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陈胜、吴广
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直接原因)
秦朝的暴政(根本原因)
起义失败

第3课
秦朝的灭亡
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之争
根据材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材料1: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相竞亡秦,由涉首也。
——司马迁《史记》
译文: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掉了秦王朝,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
材料2: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起响应,一些原六国旧贵族也试图借机复国。他们中有的直接加入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的带领队伍起兵反秦,如项梁、项羽等。此外,秦吏萧何、曹参,儒士叔孙通,市井平民樊哙(kuài)和周勃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反秦的浪潮中。在各地反秦斗争的打击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地位/性质)
②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③具有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第3课
楚汉之争
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之争
阅读教材P19最后一段,梳理楚汉之争的概况
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
目的
性质
结果
原因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刘邦VS项羽
争夺帝位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分封政策失当等。
影视作品《楚汉传奇》
直接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
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
高考链接
第3课
(2025·北京高考·1)《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高考链接
第3课
(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A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高考链接
第3课
(2025·重庆高考·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B
高考链接
第3课
(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A
高考链接
第3课
(2025·广东高考·2)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
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
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
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
C
高考链接
第3课
(2023·天津高考·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