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四课
学习目标:认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假如文物会说话:
目录
一、汉瓦低语 —「无为」下的长治久安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汉并天下”瓦当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幕
我是未央宫屋顶的一片瓦当,身上刻着‘汉并天下’四个字。公元前202年,刘邦建起大汉王朝,此时面临的问题是:‘天下是打下来了,可怎么才能坐稳呢?’
——秦朝短短15年就亡了,六国贵族还在蠢蠢欲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而我的核心象征是“统一与稳定”,此时汉初最大挑战是什么呢?汉初对秦亡教训的反思是什么?
采取 休息:休养生息
与民休息 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黄老无为” 无所为≠无所作为
思想 =不妄为=顺天而为
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汉承秦制 汉朝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
有所损益” 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汉初
政策
严刑峻法
横征暴敛
法家思想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制度
思想
秦始皇
汉高祖
思考:阅读教材,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如何 与秦朝相比,统治者措施有哪些变化?
一、汉瓦低语 —「无为」下的长治久安
“削藩”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
中央: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
公元前88年
汉景帝
公元前256年
汉文帝
公元前179年
西汉前期形势图
分封七个
诸侯王
剪除异姓
分封同姓
拥兵
自重
七国
之乱
平定七国之乱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
郡国并行制
我们,是徐州狮子山的汉家兵马俑,身高不足秦俑的一半,却在文景的‘无为’下兵强马壮!
公元前154年,我们的主人——第三代楚王刘戊,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尽。工匠将我们仓促塞进凌乱的俑坑,连队列都来不及排
但是,我们的潦草下葬,恰恰揭开了汉武帝‘有为而治’的序幕
思考:汉武帝想避免再出现七国之乱,他在哪些方面采取了措施管理西汉?
第二幕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资历浅但有才能的官员
影响: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材料一:(面对丞相田蚡骄横)上乃曰:“君除吏尽末?吾亦欲除吏!”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被架空
政治篇
①中央:设立“中外朝”制度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相权强大
削弱相权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
推恩令实施示意图
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
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②地方:颁布“推恩令”
政治篇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诸侯势大
直接削藩
七国之乱
郡国并行制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材料三: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③地方:加强监察
监察
十三州刺史
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司法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材料四:刺史秩仅六百石,却有权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刺史是皇帝的代表,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强宗豪右”。
一林剑鸣《秦汉史》
位卑
权重
豪强势力威胁
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篇
自下而上
合作探究: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察举制?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标准二:是否受历史条件制约
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后期选官被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操纵,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标准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①打破血缘世袭,促进了阶层流动;
②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④选官:“察举制”
中央考核
地方举荐
标准:
品德(“孝”“廉”)、才能
√
√
政治篇
此时经济面临的隐患
私商积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隐患一
私人铸钱冶铁煮盐,威胁中央集权
私商控制市场,损害民生
改革币制 铸币归公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
均输平准 抑制物价
算缗告缗 抑制工商
改秦半两为汉五铢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盐铁关乎国计民生,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与销售
经济
隐患二
隐患三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中央
地方
设均输官,中央统一征购物品,运输到高价地贩卖或运往中央
京师设平准官,根据物价,
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向大商人等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告发算缗不实,被告者罚戍边一年。
控财
赋力
经济篇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汉书》
强化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
尊崇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施行仁政
轻徭薄赋
维护统治
安定民生
加强君权
“新”的特点
外儒内法
以思想大一统
巩固政治大一统
目的: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影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篇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外事篇
对比秦朝与西汉形势图,思考西汉的疆域有何变化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稳固边疆,开疆拓土
汉族逐渐形成
公元前129年
①北击匈奴
公元前104年
-公元前87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60年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②设河西四郡
④设西域都护府
加强对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开拓进取
知识点睛:地图学史
关注整体版图
都城和边疆
关注大型工程
(长城 运河)
外事篇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政治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
经济大一统
何为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简言之,即王权至上、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核心是王权一统。
——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疆域大一统
大一统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危机与问题 维度 措施 影响
诸侯势大 政治 推恩令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相权强大 中外朝 豪强威胁 设刺史、任用酷吏 私商控制市场,损害民生 经济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收回财权
国库充裕
思想不一 文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主流
匈奴为患 边疆 三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出使西域开丝绸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府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汉族形成
小结
二、陶俑为鉴 —「有为」下的天下一统
9年
王莽篡汉
西汉灭
23年
新朝灭
220年
东汉灭亡
问题:结合材料,说一说西汉末年的社会情况?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性…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注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西汉后期徭役赋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王莽施政的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西汉的衰亡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9年
王莽篡汉
西汉灭
23年
新朝灭
光武中兴
220年
东汉灭亡
外戚王莽夺权后改制失败
西汉宗室刘秀起兵,
定都洛阳
社会动荡加剧
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25年
东汉建立
豪强地主支持,东汉建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页
王莽新政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我是东汉的市集画像砖,身上刻着工商业的活跃景象--胡贩、粮商、工匠共聚一市。
这副画像砖体现了东汉前期怎样的社会现象 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幕
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市集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
内容 影响
政治 1.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2.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3.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稳定政局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4.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5.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6.释放奴婢,促其返乡,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缓和社会矛盾
文化 7.重视儒学,重建太学,完善察举 儒学发展
继承尊儒传统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光武中兴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东汉宅院画像砖
材料八:(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问题:下列史料反映了当时
社会什么样的现象?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史料
互证
① 豪强地主壮大,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政治上:能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上:自己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特点
东汉的衰落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即位年龄小,时间短,
政权更迭快
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帝王年幼,外戚往往干政擅权
知识点睛
宦官: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总称
幼主登基,母后重用外戚外戚专权
外戚
宦官
皇帝长大,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宦官弄权
一些正直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清议”,遭到宦官镇压,士大夫与宦官发生党争,伤及汉朝根本
③党锢之祸
东汉的衰落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9年
王莽篡汉
西汉灭
23年
新朝灭
光武中兴
184年
黄巾起义
220年
东汉灭亡
25年
东汉建立
184年张角领导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
动摇统治根基,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的衰落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问题:两汉衰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西汉:《乐府诗集》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东汉:《外戚箴》崔琦
赫赫外戚,华宠煌煌……非但耽色,母后尤然。
诗文证史
豪强地主空前壮大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传》
1.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统治集团内乱
2.豪强地主势大,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 --阶级矛盾
实物证史
史料证史
两汉衰亡原因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中国历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
传统上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
中国历史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循环?
辩证的
观点看问题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改朝换代的背后是中国文明逐渐走向完善成熟的过程。
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如何才能跳出王朝兴衰的周期率?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
毛泽东
两汉衰亡原因
三、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大一统的式微——东的兴衰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文学】
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上林赋》
乐府诗由民歌修改而成,语言、朴实,传播广泛。
司马迁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与文学特色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科学】
【史学】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两汉的文化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思考两汉的文化与大一统之间的关联
课堂小结
汉初「无为」下的长治久安
汉武帝「有为」
下的天下一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东汉」的治乱兴衰
重视民本,走向兴盛
背离人民,走向衰亡
治世繁荣
外事篇 --开疆拓土
内政篇
政治篇--集权为要
经济篇--控财赋力
思想篇--思想归一
动荡
曲折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