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21: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老子
荀子
孔子
孟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空间定位
时间定位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王卒
镐京
西周首都
东周首都
时空坐标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时代特征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大交融
大解放
大转型
771B.C
770B.C
476B.C
475B.C
战国七雄:齐秦楚燕赵魏韩
争霸
春秋五霸:齐晋楚等国
兼并
221B.C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礼崩乐坏”
-----春-- -----秋----- --------战国---------------
战国七雄
权力逐渐下移
时间 朝代 时代特点 实质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 兼并 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 争霸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
春秋五霸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秦朝建立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
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求金”、“求车”。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王室衰微
(1)起始标志:
平王东迁
(2)时代特点:
争霸(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3)春秋五霸:
齐晋楚吴越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1、春秋时期(BC770—BC476)
(1)起始标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顾炎武《日知录》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2)时代特点:
兼并(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3)战国七雄:
韩赵燕楚魏秦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2、战国时期(BC475—BC221)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1)积极:
①促进局部统一,加速统一进程;
②促进各国的改革;
③促进民族交融,使周边各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2)消极:争霸战争使道德泯灭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3、影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1、含义: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初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血缘认同
2、意义: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战国
春秋经:荆人来聘。
公羊传: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
何休注:《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脩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
楚伐随,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二、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
(1)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牛耕得到推广
(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工商业繁荣
1、农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三、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工商业繁荣
知识拓展
(1)冶铁技术出现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三、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工商业繁荣
2、手工业的发展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1)货币流通广泛
(2)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布币(韩赵魏通行)
半两钱(秦国通行)
三、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工商业繁荣
3、商业的发展
范蠡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政治:
(2)经济:
(3)阶级:
(4)思想:
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地主阶级实力增强。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
法家思想的推动。
四、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
1、背景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加税赋收入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四、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四、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
(3)评价:
材料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①政治制度不是一层不变的,应当适应时代需要而改革。
材料2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材料4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也。 ——《韩非子》
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但改革的精神却是每个时代不可或缺的。
四、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
(4)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使用推广)
(1)经济: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阶级:
诸侯纷争,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政治:
私学发展,文化下移,培养了大批人才。
(4)教育: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1、背景
(1)孔子——创始人,至圣先师
领域 名言 观点
思想学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之……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谓季氏(鲁国卿大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教育成就 子曰:“有教无类。”
文化成就 核心观念是仁,关爱他人;爱有等差
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私学教育
德治,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务实精神)
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局限),承认制度应随时代有所改良。
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2、儒家
(2)孟子与荀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名言 观点
孟子 ·亚圣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可以凭借后天环境和教育由恶变善。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性本善
政治思想: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人生观:三不精神
与舍生取义
人性论:性本恶
政治思想:隆礼重法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天人观:唯物天道论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2、儒家
3、老子与庄子
(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
名言 观点
老子·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如此...故曰: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体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朴素的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矛盾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思想: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提出“齐物论”
人生观:崇尚逍遥自由,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3、道家
派别 代表 名言 观点
(1)阴阳家 邹衍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2)墨家 墨子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3)法家 韩 非 子 · 集 大 成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倡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4、阴阳家、墨家、法家
原诸子之立说著书,盖皆欲以一己之思想学说以广播于天下者也。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地位: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对当时:
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3)对后世: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5、评价
1.经济上: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步没落。
(2)社会关系的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的潮流。
3.军事上: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5.民族关系上:在频繁往来和密切练习中,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
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大发展、大解放、大转型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动荡
战争不断——春秋争霸、战国兼并
大变革
经济
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夺权
大发展
经济
政治
民族
文化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奴隶社会:
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
官僚政治
本课小结
大转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