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4: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
历史学科试卷
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一万年文化史的是(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ft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 郧县人的头骨化石 D. 半坡遗址的彩陶文化
孔子的《春秋》写于公元前 722 年,用另一种时间叙述方法应该是( )
公元前8世纪前期 B. 公元前8世纪后期
C. 公元前7世纪前期 D. 公元前7世纪后期 3.下表可以用来说明( )
诸子百家代表思想(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儒家:“仁”、德政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墨家:“兼爱”“非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法家:以法治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A. 诸子百家流派众多 B. 诸子百家学说影响深远
C. 百家学说解放思想 D. 自古以来思想一成不变 4.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秦朝统一的( )
《荀子 · 强国》 (秦国关中地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商君书 · 农战》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史记 · 商君列传》 秦据河山之固、东乡(向东发展)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A. 条件 B. 过程 C. 结果 D. 影响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秦朝到南北朝的行政区划变迁。材料突显的本质问题是( )
秦朝 郡县二级制 37 分郡(后增至 48),下辖大约一千左右的县级行政区
西汉末年 郡县二级制 郡国共 103 个,下辖 1587 个县(郡之上设置 14 个监察区)
西晋前期 州郡县三级制 19 个州统辖 172 个郡国,郡国下辖 1232 个县
南北朝后期 州郡县三级制 220 个州统辖 999 个郡,县级政区变化不大
人口的迅速增长 B. 中央集权的困境
C. 疆域的不断扩大 D. 君主专制的弊病
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通过改造儒学以维系统治 B. 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 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 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学习历史需要研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下列事件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的是
( )
黄巾起义——东汉统治一蹶不振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王国问题十分严重——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西域都府设置——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青瓷莲花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南北朝时少见的大型青瓷器。下面的文字介绍能用于研究它的( )
科学价值 B. 实用价值 C. 史学价值 D. 艺术价值
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由朝廷正式颁行;唐玄宗征召僧一行入宫,制定了《大衍历》,并将之通行天下。这说明我国古代( )
经济重心南移 B. 官员素养提高
C. 历法源远流长 D. 政府关注民生
以诗证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下表诗句共同描写了( )
诗句 出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屈原《国殇》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佚名《木兰辞》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
离别的伤感 B. 战争的残酷
C. 求学的艰辛 D. 改革的悲壮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的后裔,建立大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是大禹之后。这表明( )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 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C. 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 北方统一进程加快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 229 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隋炀帝打造龙舟沿运河三次南巡下江南),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 )
高度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
辩证地看待大运河开通对隋朝影响
批评了大运河开通导致隋朝的灭亡
认为开凿大运河是劳民伤财的暴政
时空观念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对比唐朝不同时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往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减弱 D. 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有助于了解隋唐时期的( )
经济生活 B. 对外交往 C. 商业贸易 D. 政治制度
下表是小明同学通过 DeepSeek 搜索整理的关于“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内容,据此他分析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具有以下特征,其中不正确的是( )
考试科目增多 B. 考试形式逐步僵化
C. 追求公平公正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并州大地上群星闪耀,名相辈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迹: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免职,不至于 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树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据以上史料能够推断出( )
狄仁杰作为宰相位高权重 B. 狄仁杰处事机敏能言善辩 C. 狄仁杰知人善任赏识人才 D. 狄仁杰客观公正直言进谏
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秦灭六国 B. 开元盛世 C. 玄奘西行 D. 陈桥兵变
成吉思汗于 1206 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1271 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定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维护元朝统治 B. 彰显草原文化
C. 实现民族平等 D. 有效管辖边疆
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 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ft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积极接受中原文化,推动民族融合
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开辟沟通南北运河,促进经济交流
和中原王朝签订和约,维持和平局面 22.如下表。下列记述表明郑和下西洋( )
第一次下西洋 采取海上行动,配合陆地作战,扼制了安南国对占城的侵略。
第三次下西洋 用武力解决了锡兰山国对船队的攻击。
第四次下西洋 用武力剿灭了苏门答腊伪王苏干刺的叛军。
加强防御力量 B. 开辟贸易航线
C. 打击倭寇势力 D. 稳定周边局势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宣政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以上措施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 )
注重巩固东南海防 B. 有效管理西藏地区
C. 强化治理东北地区 D. 加强管辖边疆地区
下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说明宋代( )
儒家用字 仁 德 善 孝 贤 义 礼 信
数(个) 13 10 9 7 5 3 3 2
乡名示例 崇仁怀仁 德政德化 积善从善 至孝旌孝 思贤奉贤 道义习义 遵礼复礼 守信良信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伦理道德受到重视
科举取士制度完善
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论点( )
论点 论据
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运河;明朝修筑长城等。
有利于……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
强化君权,禁锢思想 B.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丰富史书内容 B. 确保内容真实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提高史书质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8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8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明代文人画强调“书画同源”“诗书画印一体”,形成“文人四绝”的艺术范式。画家 多为文人官僚或隐逸之士,视绘画为庄子“心斋”式的修身养性之道,而非职业谋生手段。艺术赞助主要来自文人雅集圈层和宫廷机构,这种模式既维系了文人画的高雅格调,也使其与市民文化保持距离。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李铸晋《中国画家与赞助人》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系统研究解剖学、数学透视法等科学原理,力求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和栩栩如生的人体形象。他们以自然为镜、以人为中心,通过写实技法彰显人文主义对人性尊严的追求,被尊为“具有创造力的天才”,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美第奇家族等富商巨贾的赞助密切相关。
——摘编自大卫 · 博伊尔《文艺复兴艺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角度分析明代文人画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
绘画风格差异的根源。(12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 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黄泛区示意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玉溪一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A B B C A D B B D B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D D A A C A D D C D C
【答案】(12 分)(1 点 2 分,3 点 6 分)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12 分)
差异根源:明代小农经济主导,艺术依赖士大夫与宫廷赞助,缺乏市场驱动;理学强调道德内省与意境追求。(6 分)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市民与富商赞助推动艺术走向公共化、职业化;人文主义倡导理性与现世价值,科学精神催生写实技法。(6 分)
【答案】利:(6 分)
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
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
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6 分)
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
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
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
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一
同意钱穆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我认为对待中国历史应辩证地看待。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我们的祖先建设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同时,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应予以摒弃。
因此,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例二
钱穆关于学习本国历史的观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适应了时代需求。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钱穆主张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以此激励国民树立民族自信,团结起来抗击侵略,争取胜利。今天,我们虽处在和平时期,仍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历史对国民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我们应注重从本国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