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1 13: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文名称:西汉“汉并天下”瓦当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所属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7厘米
材质:陶
简介: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董仲舒传》中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文物展示
长信宫灯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文物,该灯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和“长信宫”等铭文,说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后来窦太后氏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
思考: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的故事与汉初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汉初统治者面临怎样的危机并采取何种治理措施?
一、重现大一统
(一)西汉的建立

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
赋税徭役政策
征发繁重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汉高祖
如何避免重蹈秦的覆辙?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指导思想
黄老无为
赋税徭役政策
与民休息
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 《新语》
一、重现大一统
(二)文景之治
前202年
西汉建立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以德化民”
一、重现大一统
(三)郡国并行
楚王韩信
梁王彭越
韩王韩王信
长沙王吴芮
燕王卢绾
赵王张敖
淮南王英布
白马之盟
“非刘不王”
异姓诸侯王
楚王刘交 吴王刘濞
齐王刘肥
赵王刘如意
代王刘恒 梁王刘辉
淮阳王刘友
淮南王刘长
燕王刘建
同姓诸侯王
“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汉书·诸侯王表序》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表》
一、重现大一统
(三)郡国并行
楚王刘交 吴王刘濞
齐王刘肥
赵王刘如意
代王刘恒 梁王刘辉
淮阳王刘友
淮南王刘长
燕王刘建
同姓诸侯王
削藩
七国之乱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二、巩固大一统
材料一 (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材料四(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地方割据的威胁:
(1)丞相权利大,威胁皇权
(2)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地方豪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周边民族的威胁:
(4)西汉初年对外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匈奴势力威胁西汉政权。
小组合作探究:针对以上问题,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治理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概括)
思考一:汉武帝即位后,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巩固大一统
(一)政治大一统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藩辅京师。”
——司马迁《史记》
推恩令
削弱诸侯,
加强中央集权
二、巩固大一统
(一)政治大一统
推恩令
削弱诸侯,
加强中央集权
中朝
削弱相权,
加强君主集权
亲信参与
被架空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二、巩固大一统
(一)政治大一统
推恩令
削弱诸侯,
加强中央集权
中朝
察举制
削弱相权,
加强君主集权
察举制:汉武帝令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孝、廉各一人,这些人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的考察任命实职。
方式:地方举荐 皇帝策问
标准:孝廉 熟知经书
目的:选才治国
人才保障
强化中央集权
二、巩固大一统
(一)政治大一统
推恩令
削弱诸侯,
加强中央集权
中朝
察举制
削弱相权,
加强君主集权
设刺史
用酷吏
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州:监察区
州刺史:六百石(郡太守二千石)
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传车周流,匪有定所”
州刺史作为监察官之职责:“六条问事”
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
2.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百姓;
3.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4.二千石选署不乎:
5.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
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知识卡片——刺史
位低权重
以小制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巩固大一统
(二)经济大一统
改革币制
铸币权归中央
政府垄断专卖
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增加国家赋税
抑制工商
(收财产税
“算缗”)
币制改革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西汉共设置了三十五处盐官,分布在全国28个郡国;铁官则至少设置了49处,分布于40郡国。
——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
均输平准
均输:国家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利用均输所得物资,根据市场
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告缗
算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二、巩固大一统
(三)思想大一统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二:汉武帝为何会采用董仲舒的建议?这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独尊儒术
儒家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①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②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
“三纲五常”
文物展示
单于天降瓦当,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单于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崛起于秦朝末年,以射猎为生,不时侵扰内地,掠夺财物和人口,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政权的稳固受到威胁。西汉前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采取和亲方式。
思考:汉武帝时期如何开拓疆土,加强边疆管理?
二、巩固大一统
(四)疆域大一统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河西四郡;BC60,设置西域都护府
河西走廊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开西南夷
以广巴蜀
招来东瓯
事两越
置沧海之郡
西汉疆域图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二、巩固大一统
(四)疆域大一统
输出品:手工业品和技术(玉器、丝绸、开渠凿井技术、四大发明……)
输入品:动植物品种和宗教文化(葡萄、胡椒、胡萝卜、汗血马、佛教……)
作用: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丝绸之路
依据材料,概括西汉对边疆经略的特点。
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和而不同”
民族凝聚力
民族大一统
西汉王朝对边疆各族经略以国力为后盾,依情况不同或战或和,战和相济。在统治方式上亦有所别,有的采取郡县直接管辖而又与汉民有别;有的仍保留该民族原有统治制度,与汉为豆属关系;有的是专设一些统治机构因俗而治。 ——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二、巩固大一统
(五)民族大一统
文物展示
出土于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高出者为望楼,有旗帜飘扬;下为诸多建筑群落
坞堡,是一种民间建造的防卫性建筑。东汉以来,为躲避战争的侵扰,豪强地主自发组织起来聚族而居,坞壁自守。静静伫立的坞堡,见证了汉朝衰亡的历史。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矣。…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轮台罪几诏》
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
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农民破产,社会动荡
三、延续大一统
前202
西汉建立
文景之治
汉武帝
前141
前87
王莽篡汉
9
时间:AD09
地点:长安(今陕西西安)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托古改制”,但因为改革措施不贴合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主力,之后推翻王莽政权,新朝灭亡。
新朝开国皇帝
王莽
痴迷儒学的“新圣人”?
奇幻的“穿越”皇帝?
号称改革的 “投机者”?
三、延续大一统
(一)王莽篡汉
前202
西汉建立
文景之治
汉武帝
前141
前87
王莽篡汉
9
23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重新发展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
25
三、延续大一统
(二)光武中兴
皇帝年幼
太后执掌朝政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对外戚不满
利用宦官铲除外戚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朝廷官员不满
出现“清议”
触动宦官利益
“党锢之祸”
1、外戚宦官专权
三、延续大一统
(三)东汉衰落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观察左表,东汉后期的皇帝都有何特点?
年龄小、在位时间短。
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信徒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起义军被官军击破,但是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黄巾起义军口号
2、社会动荡、农民起义
三、延续大一统
(三)东汉衰落
思考探究
材料:秦汉折射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都亡于内部社会矛盾。差别在于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思考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王朝衰亡的原因?
西汉 东汉
政治环境
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
结果
外戚干政,黑暗腐败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农民破产、奴隶化
神秘主义思想
外戚王莽夺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民间秘密宗教吸引大量信徒
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教训: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健康的经济、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和平的周边环境。
文物展示
东汉墨迹纸,于1987年10月兰州市城关区龙尾山伏龙坪东汉砖墓出土,一级文物,现藏兰州市博物馆。纸张原料为植物纤维,边沿少许残缺,有墨书40余字。伏龙坪东汉纸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纸上的墨迹书体反映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纸张和内容是考证兰州地区东汉时期历史沿革的考古证据。
思考:两汉时期的文化有哪些发展与成就?
四、回顾大一统
两汉的文化
类别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评价
史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
乐府诗
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介于韵文和散文,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气势恢宏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真实情况
四、回顾大一统
两汉的文化
类别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评价
科技 医学
数学
造纸术
其他 西汉
东汉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①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②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③“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讨论回答:推动两汉文化走向辉煌灿烂的原因有哪些?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4)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发展;
(5)统治者重视与人民智慧。
两汉文化既是大一统的成果,又是大一统的表现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建立,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休养生息,文景之治,郡国并行,七国之乱
政治:实行推恩令、设刺史、任用酷吏、设中朝、实行察举制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疆域: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的兴衰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科技等
东汉的兴衰
措施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