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我国农业谚语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稻田养鱼,鱼食草秽(杂草),而鱼粪可以肥田”体现了水稻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种豆于谷田,豆秸低矮,谷秸高大,二者共生,互不遮蔽”体现了该群落存在水平结构
C.“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体现了农业生产要尊重自然、顺应群落的季节性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群落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初生演替过程
2.物种的相对多度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多度大的物种,在群落中一定属于优势种
B.若某物种的相对多度增大,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大
C.某物种的相对多度越小,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作用越小
D.群落的植物中,相对多度大的物种可能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3.杂草、灌木、乔木、昆虫和鸟类等共同构成人工林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昆虫在灌木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B.昆虫在地表上层或地表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
C.杂草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人工林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
D.人工林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种群之间不存在镶嵌性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荒漠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决定某地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和水分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扬子鳄和蜥蜴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
D.荒漠生物群落中有些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保持水分,气孔白天关闭,夜晚开放
5.某湖泊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pH,而营养盐浓度对该湖泊的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浮游细菌和底层细菌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细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
C.浮游细菌数量越多,生物群落丰富度越大
D.浮游细菌的生态位一旦确定,将不会发生改变
6.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7.南山总面积152平方公里,23万亩草山连成一片,是典型的高山台地草原风光。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带状特点,依次是竹海、原始森林、灌木、草山,四季各不同。南山已建成为南方最大现代化山地牧场,正在打造国家级旅游景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南山不同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可能不同
B.南山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C.群落中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逐渐变得有优势
D.南山旅游业发展后游客活动可能会改变南山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8.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资源发生的直接冲突称为干扰竞争,消耗共有的资源称为利用竞争。下列事例与竞争类型不相符的是( )
选项 事例 竞争类型
A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最后大草履虫完全消失 干扰竞争
B 交配季节雄鹿之间因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 干扰竞争
C 黑核桃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 干扰竞争
D 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都采食仙人掌种子 利用竞争
9.生态位宽度是指被某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均是树栖鸟类。黑尾蜡嘴雀大多选择在海堤西侧避风向筑巢,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则选择在海堤东侧迎风向筑巢,但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不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
B.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部分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则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
D.通过调查黑卷尾的性别比例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11.群落生产有机物总量用P表示,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总量用R表示。当P>R时,属于自养性演替,当PA.当P=R时,群落结构不再发生变化
B.自养性演替一定属于次生演替
C.异养性演替可能与群落中分解者活动过强有关
D.演替使群落利用空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
12.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占用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灌木对光的遮挡,导致草本植物很难生长,这属于“抢占生态位”
C.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
D.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会使乳酸积累,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
13.如图为某海域潮间带植被分布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究高潮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B.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互花米草、滨藜和柽柳+虎尾草群落的重要依据
C.白茅、枸杞和沙枣能和谐共存于超高潮带,该现象可用生态位分化进行解释
D.与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相比,盐生草甸上进行的演替经历的阶段少,速度快
14.研究人员调查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坡度山地的生态恢复情况,部分调查结果见图。均匀度是某区域内各物种在数量上的一致程度,数量越相近,均匀度越高。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均匀度指数越高的区域,其生态恢复情况越良好
B.平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度比30°坡度更明显
C.土壤含水量低使45°阳坡植物的丰富度指数较低
D.光照强度弱使不同坡度阴坡的丰富度指数差异小
15.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在同一地点将甲、乙两种植物种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种植,计算收获时的种子数比值,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M与N的关系所反映的两者之间的竞争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为保证收获到甲的种子,播种比例不应小于a
C.M=b,预测在未来乙植物将逐渐淘汰甲植物
D.M=c时,甲乙两种植物收获的种子数一定相等
16.白蜡虫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在虫体培育和白蜡生产中,天敌昆虫是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用于反映物种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的一致性。研究人员调查了白蜡虫与三种天敌昆虫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白蜡虫 中华花翅跳小蜂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白蜡虫 1 0.813 2 0.996 0 0.881 7
中华花翅 跳小蜂 0.622 8 1 0.923 8 0.6812
白蜡虫花翅 跳小蜂 0.924 0 0.988 4 1 0.951 6
白蜡虫阔 柄跳小蜂 0.835 4 0.615 4 0.977 6 1
注:表中以“1”为对角线,对角线右上侧数值为物种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对角线左下侧数值为物种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
A.食物、栖息地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属于生态位研究的范畴
B.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中华花翅跳小蜂活动时间的相似度最高
C.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对白蜡虫的捕食强度较其他两种天敌昆虫弱
D.三种天敌昆虫中,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对空间竞争最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0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观察 数量/只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贝壳 沙砾
绿翅鸭 2 120 67.0 0 33.0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 513 98.0 1.0 1.0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678 64.0 0 36.0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 517 29.0 28.0 43.0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为2 000 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宽度为400 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1)区别以上三个生境的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度主要由 直接决定。
(3)绿翅鸭和绿头鸭的种间关系是 ,判断依据是 。
(4)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 (填“是”或“不是”)完全一样,理由是 。
(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18.(11分)基于稻田养蟹模式获得的一水两养、一地双收的经验,科研人员在一些地区研究稻鸭共作的种养模式。鸭为杂食性水禽,除了捕食昆虫、螺类等小动物,还会取食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科研人员通过调查常规区和稻鸭区的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优势种杂草的情况(如表所示)和稻田中几种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以及一些杂草为食)数量比例的情况(如图所示)来研究稻鸭共作模式的可行性。回答下列问题。
杂草密度/ (株·m-2) 物种丰 富度 杂草相对优势度
龙草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0 12.0 0.25 0.19 0.10 0.11 0.09
稻鸭区 2.3 5.3 0 0.26 0.27 0.09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该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鸭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种间关系是 。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与常规区相比,稻鸭区更适合水稻生长的原因是 。由题图分析可知,稻鸭共作对稻田底栖动物的影响体现在 (答出2点)。
(3)稻田中的水稻会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这 (填“属于”或“不属于”)垂直结构。在水稻上存在喜食稻花的害虫,也有喜食稻叶或稻根的害虫,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它们取食不同部位的好处是 。
(4)稻蟹共养、稻鸭共作、稻鱼共养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对种植、养殖模式的创造,其优势是 (答出1点)。
19.(10分)不合理放牧会导致群落的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科研人员研究了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相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合理放牧会导致群落发生 演替,判断依据是 。
(2)据图甲可知,与禁牧相比,随放牧强度的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 ,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
(3)分析图乙、丙可知,中牧和重牧条件下,牲畜对植物地上部分大量消耗的同时,植物会将更多同化产物分配给地下部分,使群落的地下生物量比例明显增加,推测其意义是 。
20.(9分)某湿地因为泥沙堆积和严重污染造成水域面积大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几乎寸草不生,后经过人工清除泥沙,扩大水域面积,历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演替后,群落结构得到了恢复,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研究人员统计了浮萍(浮水植物)、眼子草(沉水植物)和芦苇(挺水植物)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时间的优势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变化(时间从T0至T3,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湿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为 (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2)研究演替过程中各优势植物的生态位变化时,可以用 法调查某优势植物的种群密度。
(3)由图1可知,从T1到T2,该群落优势植物发生的变化是 ,在演替的最终阶段占据优势的植物是 ,其占据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4)随着河流夹带的冲积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该湿地水体氮、磷等含量过多,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图2表示不同植物对不同污染物净化率的相对值。
从图2中可以看出消除污染能力最强的植物是 。此湿地演替的后期优势植物优势度过高,导致其他植物的种群数量降低,而且湿地植物多为草本植物,死亡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请据此对治理湿地富营养化提出建议: (答出1点即可)。
21.(20分)凤眼莲能有效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但其生长非常迅速。某研究团队在夏季室外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鱼类对凤眼莲生长的抑制能力以及对水体中N、P含量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团队设计的部分实验过程及目的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成下表。
实验材料:模拟湖水,敞口透明塑料水箱,凤眼莲,鳊鱼,鲫鱼,草鱼,K2HPO4·3H2O,NaNO3,蒸馏水,温度计,电子天平等相关实验仪器。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及目的 主要操作过程
初培养凤眼莲,使其① 将新采集的凤眼莲放入盛有模拟湖水的透明水箱中,培养一周
配制含一定浓度N、P的实验用湖水 分别将NaNO3和K2HPO4·3H2O溶解在模拟湖水中,配制起始浓度为TN=5 mg/L、TP=0.5 mg/L的实验用湖水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并避免无关变量引起实验误差 取12个水箱,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将凤眼莲和配制好的实验用湖水均分放入各水箱。3个实验组分别加入鳊鱼、鲫鱼和草鱼,对照组② 。每组加入的鱼类应确保③ 等基本相同
采样、测量相关实验指标 每周在④ 时间采集样本,分别测量凤眼莲的长度、水体氮磷量等指标。每次采样后应往每个水箱中加入等量⑤ ,以补充水箱中因⑥ 而损失的水量
数据处理、分析统计 四周后终止实验,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统计
(2)如图是实验结束时不同处理组凤眼莲根须、茎叶以及鱼的生物量。据图可知, 组中凤眼莲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组,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 。
(3)模拟实验的数据进一步表明:在人工水体中养殖鱼类既能抑制凤眼莲生长,又不影响凤眼莲对水体中N、P的吸收。在自然水体中养殖鱼类是否有同样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 两大类,而且这些影响往往具有 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1.C “稻田养鱼,鱼食草秽(杂草),而鱼粪可以肥田”体现了杂草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错误;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而“种豆于谷田,豆秸低矮,谷秸高大,二者共生,互不遮蔽”体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错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大体意思是旧事物消亡,新事物蓬勃发展,体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2.D 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多度大的物种,只能说明该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多,但不一定属于优势种,相对数量较多的植物有可能占据更多的生态位,从而在竞争中更具优势,A错误,D正确;若其他物种个体数减少,即使该物种个体数不变,其相对多度也会增大,但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可能未变,B错误;相对多度小,只能说明该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其对群落的作用可能很大,C错误。
3.B 昆虫(动物)在灌木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在地表上层或地表下层分布格局均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A错误,B正确;杂草较强的繁殖能力会导致人工林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化,C错误;人工林群落也存在水平结构,其表现特征是种群之间存在镶嵌性,D错误。
4.D 决定某地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水分,B错误。
5.B 浮游细菌和底层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来自湖水,故浮游细菌和底层细菌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丰富度是指物种的种类数,不是指生物数量,C错误。浮游细菌的生态位确定后,也会发生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错误。
6.B 互利共生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不会降低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
7.B 样方的大小应根据调查对象确定,A正确;群落的季节性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二者并不相同,B错误;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C正确;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8.A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二者消耗共有的资源,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属于利用竞争,A符合题意。
9.C 题述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A错误。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部分脱落,则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据题意,黑尾蜡嘴雀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二者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且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则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C正确。通过调查黑卷尾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10.C 不同生物只有在相同空间才会因为共用资源发生竞争关系,所以要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A正确。由题图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是有重叠的,则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C错误。根据题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11.C 当P=R时,群落处于动态平衡,但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会发生变化,A错误;自养性演替也可能是初生演替,B错误;异养型生物过多可导致P12.B
题干信息 选项分析
“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占用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 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出现晚于草本,灌木对光的遮挡,导致草本植物很难生长,不属于“抢占生态位”,B错误
“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 地衣出现早于苔藓,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属于“促进生态位”,C正确
“抑制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 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会使乳酸积累,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属于“抑制生态位”,D正确
13.B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生态位分化指的是不同物种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如资源利用、时间、空间等)来减少竞争,从而实现共存,白茅、枸杞和沙枣能和谐共存于超高潮带,该现象可用生态位分化进行解释,C正确;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盐生草甸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少,速度快,D正确。
14.A 由题意可知,均匀度指数高意味着该区域内各物种数量分布均匀,但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态恢复情况良好;再结合图示信息可推测,均匀度指数高对应的丰富度指数可能较低,A不合理。30°坡度时均匀度指数最高,说明各物种数量分布最均匀,优势种的优势度相对较低,B合理。45°阳坡丰富度指数最低,可能是由土壤含水量低导致的,C合理。阴坡光照强度弱使得植物光合速率较低,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不同坡度阴坡的丰富度指数差异小,D合理。
15.D 题图分析:
16.C 表中以“1”为对角线,对角线右上侧数值为物种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对角线左下侧数值为物种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
研究动物生态位时,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17.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物种组成 (2)迁入率和迁出率(2分) (3)种间竞争 二者在觅食生境1的出现率都较大,且都主要以小坚果等为食(2分) (4)不是 二者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2分) (5)协同进化
解析 (2)分析题意,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故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度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绿翅鸭和鹤鹬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故两者的生态位不是完全一样。
18.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捕食、种间竞争 (2)鸭以杂草为食,减少了杂草与水稻的种间竞争 优势种发生改变;降低了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3)不属于(1分) 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降低不同害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借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中几种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以及一些杂草为食,鸭捕食昆虫、螺类等小动物,还会取食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因此鸭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与常规区相比,鸭以杂草为食,减少了杂草与水稻的种间竞争,则水稻可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因此,稻鸭区更适合水稻生长。(3)稻田中的水稻会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这是种群内部植株高度差异,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从生态位角度分析,不同害虫取食水稻不同部位,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降低不同害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9.答案 (每空2分)(1)次生 该演替的起点存在土壤条件或该演替的起点存在植被等生物 (2)先增加再减小 轻牧对优势种影响不大;重牧破坏了该群落的稳定性;中牧时,牲畜采食优势种后,为其他生物的繁殖腾出了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3)为放牧后植物的再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解析 (2)图甲中,轻牧→中牧→重牧,物种丰富度指数先增加再减小,原因分析:轻牧对优势种影响不大,优势种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生长繁殖;重牧破坏了该群落的稳定性;中牧时,牲畜采食优势种后,为其他生物的繁殖腾出了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长繁殖。(3)图乙中,与禁牧条件下相比,中牧和重牧条件下,植物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图丙中,与禁牧条件下相比,中牧和重牧条件下,植物地下生物量明显增加,说明中牧和重牧条件下,牲畜对植物地上部分大量消耗的同时,植物会将更多同化产物分配给地下部分,使群落的地下生物量比例明显增加,推测其意义是为放牧后植物的再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次生 (2)样方 (3)眼子草的优势地位被浮萍所替代 芦苇 芦苇比眼子草和浮萍高,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2分) (4)芦苇 定期收割芦苇;及时将死亡植物移出(合理即可)(2分)
解析 (3)由图1可知,从T1到T2,浮萍的生态位宽度上升,眼子草的生态位宽度下降,眼子草的优势地位被浮萍所替代。演替的最终阶段芦苇占据优势,可能是因为芦苇是挺水植物,比眼子草和浮萍高,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4)湿地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进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由图2可知,三种植物中,芦苇对总氮、总磷、有机污染物净化能力最强,其对固体污染物净化率也较高,故消除污染能力最强的植物是芦苇。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可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减少富营养化,当植物死亡后,这些营养物质又会通过分解作用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故定期收割芦苇、及时将死亡植物移出等可以有效减少二次污染,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
21.答案 (每空2分)(1)①适应水箱培养环境 ②不加鱼类 ③数量、生长发育状况及活化状态 ④固定(同一) ⑤蒸馏水 ⑥蒸发和采样 (2)草鱼 草鱼大量摄食凤眼莲的根须(部),导致凤眼莲的生长受抑制 (3)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综合
解析 (1)将新采集的凤眼莲放入盛有模拟湖水的透明水箱中培养一段时间,使凤眼莲适应水箱培养环境。实验自变量为鱼的种类,3个实验组分别加入鳊鱼、鲫鱼和草鱼,则对照组应不加鱼类。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故每组加入的鱼类应确保数量、生长发育状况及活化状态等基本相同。在培养过程中,每周在同一时间采集样本并测量、记录实验数据。由于实验中水分不断蒸发,加上每次采样会减少水箱中的水分,每次采样后应往每个水箱中加入等量蒸馏水。(2)分析柱形图可知,草鱼组的凤眼莲的根须生物量最低,茎叶生物量与其他组相当,可能是因为草鱼大量摄食凤眼莲的根须(部),凤眼莲的生长受到了抑制。(3)模拟实验中的培养环境以及加入的鱼类受人为控制,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故在自然水体中养殖鱼类是否与模拟实验有同样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