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章 人与环境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太原迎泽公园是太原的绿洲,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天气回暖,公园的花儿竞相开放,“鸟中大熊猫”黑鹳在迎泽湖浅水处捕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园里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黑鹳在浅水处捕食植食性鱼,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C.迎泽湖中的浮游动物取食藻类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连翘、玉簪花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2.如图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异养型生物
B.a中有异养型真核生物,也可能有病毒
C.c中只包括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
D.a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此食物网中蛇可占据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D.能量从植物流向食草昆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5.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6.为推进碳中和目标,西双版纳推广“橡胶林+中草药+食用菌”复合种植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橡胶树、中草药和食用菌等固定的太阳能
B.归类橡胶林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C.橡胶林中种植中草药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该种植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和协调原理,没有体现整体原理
7.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连续9年的碳输入输出观测显示,该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和固定CO2,利于减少大气CO2含量,表现为“碳汇”。在极端干旱年份,其“碳汇”能力降低。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量
C.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低于其散失的总能量
D.干旱导致树木光合速率下降,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8.果蝇求偶过程如下: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并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后,会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有接受意愿的雌果蝇就会允许雄果蝇进行交配。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
B.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机械防治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
D.该过程涉及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9.稳态转换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大规模的、持续和突然的变化,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为另一个稳定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富营养化所导致的浅水湖泊透明度突然降低,水生植物迅速消亡不属于稳态转换
B.正反馈调节机制可能会加速某些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
C.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D.草地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方向通常表现为草地荒漠化、草地灌丛化等
10.某学生为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分别从公路边的空地和校园花坛内取土壤,制备土壤浸出液甲、乙。用碘液检测甲、乙处理后的淀粉溶液,分别呈蓝色和黄褐色。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土壤灭菌后,加水搅拌,过滤获得土壤浸出液
B.向淀粉溶液加入土壤浸出液,在室温放置7 d后用碘液检测
C.结果说明公路边空地土壤微生物的淀粉分解作用比校园花坛的弱
D.用斐林试剂检测甲处理后的淀粉溶液,可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11.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图中置位点是生态系统的某个理想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越不容易偏离置位点
B.草原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兔子和狼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C.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后,通过正反馈调节可很快恢复
D.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
12.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下图是“草—羊—蚓—鱼—禽—菌”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未显著增加
B.有机物在牧草、动物和食用菌之间的循环可减少代谢废物的产生
C.层叠式堆肥的目的是利用好氧细菌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物
D.能量沿食物链“草→羊→蚯蚓→鱼”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13.谷雨作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分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醒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谷雨时节,浮萍开始生长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布谷鸟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虽会提高其被天敌捕食的机会,但仍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稳定
C.戴胜鸟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D.保护布谷鸟、戴胜鸟等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生存环境
14.生态足迹是一种测定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学指标,可定量判断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
C.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较高,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D.科技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等会增大生态足迹
15.“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种养模式近年来在许多地方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虾蟹等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等作用,最终获得水稻和虾蟹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
B.遵循整体原理,应该在水资源丰富、降水多的地区推广这种种养模式
C.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D.虾蟹和稻田害虫间可形成既捕食又竞争的复杂种间关系,大大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稻螟赤眼蜂可将卵寄生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在遭遇不同虫害时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会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在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侧或B侧的百分率(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B.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C.利用特定“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虫害属于化学防治
D.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为了研究污染物对池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中第一行为食物)。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根据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池塘中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3)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 演替。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 。
(4)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的能量如下表。乌鱼能从鱼塘中获取的能量是 kJ(不考虑池塘中的其他生物)。
太阳能 光合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
1×1010 kJ 1% 10% 1×106 kJ 1×106 kJ
18.(14分)研究人员在传统河蟹养殖系统内添加合适密度的沼虾,形成了虾蟹多营养层级养殖系统。现以虾蟹多营养层级养殖系统作为实验组,以传统河蟹养殖系统为对照组,构建两系统内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模型,河蟹和沼虾均占据第二、三营养级,如图所示。
(1)河蟹和沼虾食物来源相近,有相同的栖息地和捕食空间,说明二者 重叠。加入沼虾后,与对照组相同的捕捞强度下,河蟹捕获量基本不变,说明二者竞争 (填“激烈”或“不激烈”),原因是 。
(2)与对照组相比,流经实验组的总能量 (填“增加”“减少”或“无法确定”)。实验组中从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比对照组 (填“增加”或“减小”)。
(3)相比传统河蟹养殖系统,请从生态工程整体原理分析虾蟹多营养层级养殖系统的优势:
。
19.(12分)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有30%被海洋吸收。如图表示某沿海海域中碳循环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有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存在形式为 ,分解者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
(2)微型生物碳泵是近年新提出的海洋储碳生物学机制,其阐述了由微型生物参与的将活性溶解有机碳(DOC)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的生态过程,RDOC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图中的 (填序号)过程。研究发现,微型生物碳泵的转化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创造有利于 (填“DOC”或“RDOC”)保存的环境,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3)海洋运输过程中,发生少量石油泄漏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这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若污染过于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其原因是 。
20.(10分)大米、河蟹是某城市农业的重要支撑产业。某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和全国最大河蟹种苗生产基地。如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阳光、水分、CO2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在稻田引入河蟹时需要考虑每亩稻田可容纳的河蟹数量,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
(3)各类粮食作物属于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把秸秆作为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等,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过程的实践意义是实现了能量的 。较以往秸秆燃烧排放出大量CO2而言,以上做法降低了生态足迹中 足迹的数值。
(4)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每个角度至少答出一点)。
(5)该市湿地总面积为59.71万公顷,以天然湿地为主。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 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固碳供氧、 (答出1点)等。此外,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的 和 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21.(12分)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
科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 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 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甲 10 4.6~4.8 8 1.1~1.8
乙 9 3.1~3.3 7 1.8~2.5
丙 5 3.1~3.3 4 3.0~3.2
丁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章 人与环境
1.B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公园里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以生产者为食的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为第三营养级,B正确。浮游动物取食藻类,属于消费者;同时浮游动物又取食有机碎屑,则浮游动物也属于分解者,C错误。连翘、玉簪花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需能量来自太阳能,有机肥需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D错误。
2.B b为生产者,有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细菌),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错误。生产者b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a为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但不都是真核生物,如寄生细菌(原核生物)、病毒也是消费者,B正确。c为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腐生真菌、腐生动物等,C错误。
3.B 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食物关系,没有体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A错误;由图可知,食物链“植物→鼠→蛇→鹰”中,蛇处于第三营养级,食物链“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中,蛇处于第四营养级,食物链“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蛙)→蛇→鹰”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信息传递不一定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其可以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百分比,第二营养级除食草昆虫外还有鼠,D错误。
4.B 由图可知,该食物网包含3条食物链,即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③浮游植物→摇蚊幼虫→太阳鱼→鲈鱼。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同化量为31 920 J·m-2·a-1,第二营养级为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同化量为3 780+4 200=7 980(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B正确;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中信息只提供了太阳鱼的同化量和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由此无法得出其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D错误。
5.B 该栎林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关系为: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选B。
6.B 食用菌属于分解者,A错误;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称,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B正确;橡胶林中种植中草药能提高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该种植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既考虑了生态效益又考虑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D错误。
7.D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
8.B 根据题干信息中果蝇的求偶过程可知,发生在雌雄果蝇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A正确。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还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正确。题述过程涉及物理信息(如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化学信息(如雄果蝇闻到雌果蝇释放的性外激素)和行为信息(如雄果蝇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D正确。
9.A 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为富营养化所导致的浅水湖泊透明度突然降低,水生植物迅速消亡属于稳态转换,A错误;正反馈偏离稳态,可能会加速某些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B正确;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C正确;草地可能转变为荒漠,也可能转变为灌丛,D正确。
10.A 将土壤灭菌后,会导致微生物失活,故该实验中不可对土壤灭菌,A错误。由下表分析可知,C、D正确。
关键信息 分析推理
用碘液检测甲(取自公路边的空地)处理后的淀粉溶液呈蓝色; 淀粉遇碘变蓝; 淀粉是非还原糖 淀粉分解较少,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用斐林试剂检测可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用碘液检测乙(取自校园花坛)处理后的淀粉溶液呈黄褐色 淀粉分解较多,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强
11.C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越不容易偏离置位点,A正确;兔子数量增多→狼因食物增多而增多→兔子数量减少→狼因食物减少而减少,由此可见兔子和狼数量的相对稳定是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的,B正确;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后,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12.A 在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中,虽然对废弃物等进行了循环利用,但并没有显著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食用菌属于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机物不能在牧草、动物和食用菌之间循环,B错误;层叠式堆肥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分解者(包括好氧细菌等)将有机物不彻底分解,C错误;蚯蚓属于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D错误。
13.A 谷雨时节降雨量增多,湿度增大,浮萍开始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A错误。尽管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其被天敌捕食的机会,但被捕食的往往是“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B正确。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C正确。保护布谷鸟、戴胜鸟等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14.D 科技的发展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降低生态足迹,D错误。
15.B 在水资源丰富、降水多的地区推广题述种养模式,是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的是协调原理,B错误。
16.C 由题干信息“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可知,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有褐飞虱存在时,水稻对稻螟赤眼蜂的吸引力会下降,说明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B正确;利用特定“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虫害利用的是化学信息,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17.答案 (每空2分)(1)捕食和种间竞争 (2)标记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
(3)次生 (4)8.1×105
解析 (1)(2)根据题表信息可画出食物网:。泥鳅和水蚤之间有捕食、种间竞争关系。减少水蚤和河蚌的数量可使更多能量流向乌鱼,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3)严重污染的池塘中保留了一定的土壤条件,其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多氯联苯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到食物链的顶端。
(4)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小球藻固定的总能量=1×1010×1%=1×108(kJ);
小球藻→泥鳅→乌鱼:乌鱼获取的能量=(1×108×10%-1×106-1×106)×10%=8×105(kJ);
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乌鱼获得的能量=1×106×10%×10%=1×104(kJ);
因此乌鱼获得的能量=8×105+1×104=8.1×105(kJ)。
18.答案 (每空2分)(1)生态位 不激烈 环境资源比较充足 (2)减少 20.0% 增加 (3)一方面通过调节各组分之间比例和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同提高
解析 (2)
1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含碳有机物(1分)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粪便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CO2 (2)④ RDOC (3)自我调节(1分)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弱(答出恢复力稳定性弱即可)
解析 (1)①过程是非生物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2)根据题意分析,微型生物碳泵能将DOC转化为RDOC,而RDOC不易被分解释放CO2,因此微型生物碳泵减少了大气CO2的来源,从而降低了大气CO2浓度,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则RDOC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图中的④过程。(3)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少量石油泄漏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弱。若污染过于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协调 (3)多级利用 碳 (4)种间关系角度: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等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物质循环角度:残体、粪便等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2分) (5)间接 蓄洪防旱(或调节气候) 基因交流 协同进化
解析 (2)在稻田引入河蟹时需要考虑每亩稻田可容纳的河蟹数量,即考虑环境容纳量,主要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3)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等,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与秸秆燃烧相比,该做法降低了生态足迹中碳足迹的数值。(4)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得到提高,原因如下:①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等用于生长(种间关系角度);②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种间关系角度);③残体、粪便等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物质循环角度)。
21.答案 (每空2分)(1)福寿螺、鸭 (2)该生态系统中福寿螺的食物充裕且没有天敌 (3)降低 与入侵前相比,入侵后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降低 (4)生物 由于鸭偏食幼龄和中龄福寿螺,可使福寿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福寿螺出生率降低,导致其种群数量逐渐降低,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解析 (1)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故福寿螺、鸭是消费者。(2)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说明为“J”形增长,“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等,故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呈指数增长的原因是福寿螺的食物条件充裕且没有天敌。(3)据题干可知,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故从“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两个方向考虑,分析表格,与入侵前相比,入侵后物种数目减少,说明物种丰富度降低;入侵后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差异增大,这说明物种均匀度降低,故入侵后物种多样性降低。(4)引入鸭之前,福寿螺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引入鸭之后,由于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不同,使福寿螺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福寿螺出生率降低,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从而达到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