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湖泊中所有的草鱼是一个种群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出生率是种群水平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参数,一个种群处于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称为生理出生率,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称为生态出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人工饲养种群的出生率一定高于野生种群
C.生理出生率不会受到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
D.性别比例失衡会导致种群生态出生率降低
3.某同学运用样方法对草地中双子叶杂草苜蓿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大小以1 m2为宜,也可视情况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B.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C.人为选择苜蓿较多的区域调查,会使结果偏大
D.应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苜蓿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4.研究人员使用“粪便DNA标记重捕法”估算祁连山地区雪豹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收集到120份粪便样本,分析确定有30只不同个体,第二次收集到150份粪便样本,分析确定有50只不同个体,其中15只与第一次采样的个体相匹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次收集粪便样本的区域要保持一致
B.调查时需要对雪豹DNA做同位素标记
C.该方法还可以调查雪豹种群的性别比例
D.该区域的雪豹种群个体数量约为100只
5.中国早在《诗经》中就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意思是夜里以火诱捕蝗虫以消灭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夜里以火诱捕蝗虫利用了蝗虫的趋光性
B.调查爆发期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C.蝗虫数量爆发的年份,其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6.随着科技的进步,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调查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一种常规手段。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相对于传统野生动物调查而言,不易受天气和地形等环境因素的限制,能够昼夜连续工作且无需人在场操作。科研人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对某地动物进行调查,如图为该地兽类的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以下有关红外触发相机调查动物种
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安装相机要将其牢固的捆绑在树干上,相机的安装高度会影响调查结果
B.与传统的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具有观察周期短、对动物影响小的优势
C.红外触发相机位点要随机均匀地分布在调查区域,优先选择有动物活动痕迹的地方
D.图示结果显示兽类种数在前30天增加明显
7.如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A.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就会增大
B.不同种群⑤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C.⑥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
D.⑦方法两次捕捉时间不宜间隔过短,⑧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8.小蓬草原产于北美洲,繁殖能力强,单株可产生数万粒种子;其根系分泌的香草酸、丁香酸抑制邻近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从而形成单优势种群。小蓬草入侵某草地和某乔木林后,不到10年均达到了K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蓬草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两地小蓬草的种群密度相同
B.10年间小蓬草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并趋向于0
C.土壤无机盐含量是影响小蓬草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是草地小蓬草种群数量趋向K值的重要原因
9.小球藻是单细胞绿色藻类,大约10 h分裂一次,其死亡个体叶绿素a含量降低。研究人员吸取小球藻培养液,统计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2天时小球藻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第4天后小球藻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足
C.第5天小球藻种群红光吸收量大于第3天
D.小球藻种群数量在第6天达到环境容纳量
10.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种群在t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2
B.在t3时刻,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等于甲种群
C.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可能相同
D.乙种群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时可能对应不同的种群数量
11.植保工作者先后在a、b、c三个连续时间监测某牧场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种群数量,并绘制柱形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时种群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可能与人工投喂饲料有关
B.c时环境容纳量较b时上升可能与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有关
C.给予绵羊足够的食物,可实现该牧场绵羊数量的“J”形增长
D.研究该牧场的环境容纳量有助于确定牧场上最适的绵羊放牧量
12.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
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13.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变化,如图表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a、b、c、d代表不同的种群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横坐标为时间,则从开始到d的这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
B.若该种群的数量为a,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ab段,则该种群的数量会减少
C.若该种群的数量为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bc段,则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
D.除了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14.鼢鼠是一种啮齿动物,喜啃食草根、灌木根茎,严重危害林牧业发展。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殖期,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科学家对某山区的鼢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鼢鼠种群 平均体重(g) 231.5 180.6 263.2 221.5 206.6 196.9 265.8 217.5
鼢鼠种群 密度(只/hm2) 37 38 45 32 26 22 15 20
A.秋季鼢鼠平均体重低于春季,可能与新生个体的出现有关
B.2020年春季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与迁入率增加有关
C.调查结果显示,该时间段内鼢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4年间鼢鼠种群密度下降可能与植被破坏、食物短缺有关
15.某科研小组调查了处于相对封闭条件下某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建立了种群数量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相关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数量 (N)×102个 0.06 (N1) 0.14 (N2) 0.47 (N3) 1.41 (N4) 1.60 (N5) 2.41 (N6) 2.78 (N7)
增长率(r) -0.02 0.04 0.07 0.14 0.13 0.07 0.03
A.由r值推测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82×102个
B.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在N3和N6时,种群在单位时间的增长数量不同
D.该动物种群数量降至N1水平时,种群有灭绝的风险
16.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定时对培养液取样计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酵母菌的种群密度
B.为使实验更加准确、科学,应增设空白对照组
C.25 ℃条件下,48 h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且增长速率最高
D.若小方格内菌数过多,应稀释菌液,计数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时遵循“相邻两边及顶角”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0分)翅果油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学家选取了如下表所示的3个样地进行了研究。
样地1 样地2 样地3
人类干扰强度 中强度 中强度 低强度
坡向 阳坡 阳坡 阳坡
样地描述 村庄和煤矿附近,部分样地与农田接壤 村庄附近,道路旁 坡底和沟边,沟底有水,人迹罕至
(1)影响翅果油树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答出2点即可)。
(2)生态学家在每个样地中选取样方时应注意 (答出2点即可)。
(3)调查3个样地中翅果油树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预测样地1中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 ,判断依据是 。
(4)生态学家对每个样地中同一批2龄翅果油树进行连续多年跟踪调查统计,绘制存活曲线如图2所示,为持续提高翅果油树的种群数量,应重点对 期进行保护。结合样地的特点,分析3个样地存活曲线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
18.(11分)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 。
(2)图甲中BC段对应图乙中的年龄结构类型 。农林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有效控制某种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年龄结构为图乙中所示的类型 。
(3)若图甲表示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为防止过多的鼠对农田造成伤害,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研究人员采用了药物抗孕等多种措施进行农田鼠的防治,药物抗孕是通过降低种群的 控制鼠的种群数量。影响鼠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因素中,属于鼠种群数量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温度 B.鼠疫 C.谷物 D.天敌
(4)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蛇发挥明显作用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的α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 (填“数学”“物理”或“概念”)模型。
19.(16分)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不仅引发了草原的沙漠化,还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草原上栖息着50多种鼠类,对草原形成大面积危害的鼠类主要是布氏田鼠、草原鼢鼠等。研究人员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对该草原鼠种群进行了调查。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该草原某种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表示 ,a表示 。
(2)研究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布氏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大,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3)调查草原鼢鼠等地下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土丘系数法:根据草原鼢鼠等地下鼠具有造丘活动,选取代表性样方,统计样方内土丘数,按土丘挖开洞道,把鼠捕尽,捕鼠总数与土丘数之比为土丘系数。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该区域的土丘数,估算鼠密度。
①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 。
②研究人员用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捕鼠总数为M,每个样方内平均土丘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该区域内土丘密度为Q,则计算该草原鼢鼠的种群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
(4)分析图2,前4年该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8~16年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为 。
(5)为应对严重的草原鼠害,结合图1的概念图,该地采取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的措施,该措施能够控制鼠类种群密度的原理是 。
20.(13分)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繁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回答下列问题。
(1)家鼠平均寿命为2年,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小鼠,其最可能属于 (填“r”或“K”)对策生物。若某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减少,鼠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影响该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 ,这体现了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X”或“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会达到环境容纳量。
(3)图中的 (填“a”“b”或“c”)点代表种群数量在增长。在自然界,种群数量除了增长和下降外,还会 。
21.(10分)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中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酵母菌的培养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甲 10 - 0.1 28
乙 10 - 0.1 5
丙 - 10 0.1 28
(1)该实验(甲、乙、丙三组)的自变量是 。
(2)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②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
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
(3)根据图可知,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 (填“高于”或“低于”)A批次。t2时两批次发酵液营养物质剩余量较少的是B,判断依据是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1.C 一个湖泊是一定区域,其中所有的草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C错误。
2.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人工饲养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高于野生种群,B错误;年龄结构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生理出生率会受到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C错误;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若性别比例失衡可导致特定环境下种群出生率降低,即生态出生率降低,D正确。
3.B 双子叶杂草苜蓿植株较小,样方大小以1 m2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也可视情况适当扩大样方面积,A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样方法不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后,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D正确。
4.B “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利用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该方法中DNA分子作为天然标记,不需要再对调查对象做其他标记,B错误;同传统的标记重捕法一样,“粪便DNA标记重捕法”也要确定好调查范围,且每次调查范围要一致,A正确;雌雄个体所含DNA序列不同,该方法可获知调查对象的性别情况,进而得出雪豹种群的性别比例,C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估算出该调查区域的雪豹种群个体数量为30×50÷15=100(只),D正确。
5.B 蝗虫具有趋光性,夜里用火诱捕蝗虫利用了蝗虫的趋光性,使蝗虫向光源聚集从而被捕,A正确;蝗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个体小、难以标记,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蝗虫种群数量爆发(数量增加)时,其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
6.B 安装相机时将其牢固捆绑在树干上,可避免其移位或掉落等;相机安装高度会影响调查结果,安装高度不同可能拍摄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会有差异,A正确。红外触发相机具有可以代替科研人员长时间对被调查地区进行实时拍摄监测的优势,一般来说,该方法调查的周期较长,B错误。红外触发相机位点应随机均匀分布在调查区域,优先选择有动物活动痕迹的地方,这样能更全面准确地调查动物种群情况,C正确。
7.A 题图分析:①②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为年龄结构,⑥为性别比例,⑦为标记重捕法,⑧为样方法。仅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错误。⑤年龄结构的类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B正确。⑥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大小,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如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C正确。⑦标记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时间不宜间隔过短,要保证被标记的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⑧样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昆虫的卵、跳蝻等,D正确。
8.A K值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两地环境条件不同,则两地小蓬草的K值不同,两地小蓬草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小蓬草不到10年达到了K值,由此可推测小蓬草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并趋向于0,B正确;土壤无机盐含量对小蓬草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9.D 从图中可看出,小球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第2天小球藻种群数量接近K/2,此时小球藻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第4天后小球藻种群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空间、资源有限,如营养不足,B正确。第5天小球藻种群数量比第3天多,红光吸收量大于第3天,C正确。小球藻种群数量约在第4天达到相对稳定,即在第4天达到环境容纳量,D错误。
10.B 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A正确;图示为甲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3时无法比较甲、乙种群增长速率的大小,B错误;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群数量仍在增多,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在“S”形曲线中,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K/2两侧,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时可能对应不同的种群数量,D正确。
11.C a时种群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说明此时绵羊的生活环境改善,人工投喂饲料可为绵羊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使种群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A正确。与a时相比,b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环境破坏;与b时相比,c时环境容纳量升高,可能是由于退牧还草等政策的实施改善了绵羊的生存环境,B正确。“J”形增长模型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等。自然环境中,给予绵羊足够的食物,但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会导致种群数量不能呈“J”形增长,C错误。研究牧场的环境容纳量,能够了解牧场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绵羊最大数量,从而有助于确定牧场上最适的绵羊放牧量,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12.D 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分析选项:
题干 分析 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 L>1.0,种群数量增加;L<1.0,种群数量减少
题图 分析 甲种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L值恒定为1.5→每年种群数量增长倍数恒定,但种群数量增加量不等,D错误
乙种群L值在第2年末达到最大,第3年末等于1.0,之后小于1.0→乙种群第3年末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A、B选 项分析 两种群的起始数量都未知,第1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A正确
甲种群第2年末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乙种群第2年末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
13.A
图示分析 结论
若横坐标 为时间 ab段、cd段: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从开始到d的这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并不呈“S”形增长,A错误
若种群的 数量为a ab段:出生率<死亡率 该种群的数量会减少,B正确
若种群的 数量为b bc段:出生率>死亡率 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C正确
14.C 由题干信息“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殖期,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可知,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出现,由于幼鼠体重轻,故会降低种群平均体重,A正确。呈“S”形增长的种群的种群数量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在接近环境容纳量时趋于稳定,而鼢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有所上升,但随后又逐渐下降,不符合“S”形增长,C错误。
15.A 表格呈现的是种群数量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依据增长率变化无法推测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种群数量在N3和N6时,增长率相同,但两者种群数量不同,因此种群在单位时间的增长数量不同,C正确。该动物种群数量降至N1水平时,种群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有灭绝的风险,D正确。
16.D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自变量为温度和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的种群密度,A错误;该实验中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形成前后对照,无需增设空白对照组,B错误;由题图可知,25 ℃条件下,48 h时酵母菌种群密度达最大值,而增长速率在48 h前达到峰值,C错误。
17.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温度、光照、水分、无机盐等 (2)随机取样、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等 (3)增长(1分) 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导致种群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 (4)2~8龄(1分) 人类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条件等)对其种群产生影响
解析 (2)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选取样方时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面积大小一致可使不同样地间数据具有可比性;样方数量足够能提高调查结果准确性。(4)由图2曲线可知,2~8龄期个体存活数急剧下降,保护此年龄阶段的翅果油树可提高种群数量。由表格可知,样地周围环境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不同,对翅果油树生存有影响,导致存活曲线有差异。
18.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代谢废物大量积累、pH改变(2分) (2)Ⅰ Ⅲ (3)b 出生率 BCD(2分) (4)ef 变大 数学
解析 (2)BC段种群数量上升,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即类型Ⅰ。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使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即类型Ⅲ。(3)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害动物的防治最好在K/2(图甲b时刻)前进行。(4)投放蛇后鼠的数量会下降,蛇发挥明显作用的时间段是ef。若部分蛇死亡,鼠的数量下降减慢,α将变大。
19.答案 (每空2分)(1)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2)布氏田鼠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标记物导致布氏田鼠易被捕食;被标记的布氏田鼠再次被捕的机会降低等 (3)①随机取样 ② (4)基本不变 第8~10年,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种群数量增加(说明“先减少后增加”即得分) (5)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
解析 (1)分析图1,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个体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布氏田鼠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标记物导致布氏田鼠易被捕食、被标记的布氏田鼠再次被捕的机会降低等都会导致重捕的布氏田鼠中被标记的数量偏少,故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高。
(3)②求该区域内鼠的种群密度:
(4)分析图2:
(5)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育,无法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使鼠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鼠数量的目的。
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r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非生物(1分) (2)S 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有天敌 (3)a 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或在波动中
解析 (1)家鼠平均寿命短,一年可生数胎且每胎产多只小鼠,繁殖能力强,由题干对两种对策的描述可推测,家鼠最可能属于r对策生物。(2)(3)
21.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温度、营养物质(或培养液) (2)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4分) (3)高于 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解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