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对朋友真挚深沉的牵挂之情,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被称为“诗仙”。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走近诗人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背景简介
朗读诗歌
读出节奏:
按照“二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读出韵律:
全诗押“i”韵。
文体知识
绝 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为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指王昌龄
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诗意】漫天飞舞杨花早已无影无踪,耳边传来子规的悲啼,听起来是那么凄凉,让人不禁黯然落泪。为何春光正好,我却如此伤心?只因为听说老朋友你不幸被贬到龙标,如今已经过了五溪。
写景
叙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意】 我心中对你有万千牵挂,无奈远隔山水,只能把一颗愁心寄托给明月,愿它代替我,陪伴你一直到那僻远的夜郎西。
寄托、托付
忧愁/担忧的心
伴随
抒情
解读诗歌
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知识拓展
杨花 子规 明月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象
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牵挂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
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
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
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
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
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
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抒发了什么情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让明月捎去对朋友的牵挂,表现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同情、担忧和关切之情。
归纳主旨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关心
慰问
同情
抒情
写景叙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