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7: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作者简介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后方。得胜回师时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背景资料
正音解字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 ( ) 澹澹( ) 竦峙( ) 丰茂 ( )
2、解释下列词语
临 澹澹 行 其
萧瑟 若 何 洪波
jié
dàn
sǒng zhì
mào
①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②形容冷落,凄凉,如“门庭萧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诗歌翻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是从大海中产生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极点啊,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内容感知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看大海,他看到了什么 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树木

海水
秋风
山岛

语言简炼
内容丰富
雄伟壮阔

洪波
百草
澹澹
萧瑟
丰茂
丛生
竦峙
涌起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除了看大海,他还想到了什么 想到的景象又有什么特点
吞吐日月星辰
雄奇壮美
想象
日月
星汉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曹操通过沧海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知人论世 体会雄心
方法小贴士:
1.从关键词句中找
2.从背景资料中找
3.从作者同时期其他作品中找
知人论世 体会雄心
从背景资料中找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当时的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所向披靡,大败乌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归途中曹操登山碣石山,观看沧海的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这首诗。
知人论世 体会雄心
从作者同时期中找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边,它的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的雄心不会止息。
老当益壮,奋发有为
气吞河山,统一天下!
知人论世 体会雄心
曹操拿自己与大海相比,旨在抒发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看见了大海,找到了表达胸中志向的寄托;大海看见了曹操,大海浩瀚壮阔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才得以表现在诗歌中。眼前那片壮阔的大海早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了一起。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主旨点睛
结构图解
积累拓展
  阅读曹操的诗歌,感受政治家的非凡情怀。
短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