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6:2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
史前社会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前导入
观看视频,结合预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问题二: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问题三:在新石器时代,我国有哪些原始农耕遗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了解原始农业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考古史料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新石器早中期文化的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粟(小米)
黍(黄米)
稻(大米)
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探究: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有何意义?
材料 种植业……要求从业者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田间劳动……需要的其他资源则需要通过交换获得。……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工具和用具增加,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生产者以提高质量,专业生产者的出现,使得交换增多;食物转变为以植物性的粮食为主,原先从动物性食物中补充的盐分,转变为直接用盐来补充,这就需要生产、运输和交换食盐;人群扩大,需要构建共同的信仰、语言平台,构建共同行为的组织关系,这就需要建设神庙、集会场所等公共工程。在经济和信仰的多种需求下,开始出现市场和信仰中心,而这两种场地往往会结合在一起。 ——徐义华《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农作物的种植
磨制石器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意义: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②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方地区:发现粟和黍(shǔ )
南方地区:发现水稻
观察农耕遗址的位置,有什么分布特点?
重要农耕遗址都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南北方分别出产粟、黍和水稻,南稻北粟的中国史前农业格局由此奠定,延续至今。
1.找到北方粟作农业的代表遗址:半坡
2.找到南方稻作农业代表的遗址:河姆渡
江西万年仙人洞
湖南道县玉蟾岩
浙江浦江上山、义乌桥头遗址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我国是最早出现陶制技术的国家。
陶器的作用:
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烧煮食物
文化传承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数量众多
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 系辞下》
伏羲氏去世之后,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木头制作成耜,弯曲木材制作成耒,(凭借着)耒耜(这些农具)的便利,来教导天下(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饲养家畜
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小组讨论:怎么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物质基础方面 :食物供应稳定,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保障,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人力基础。
2.社会结构方面:定居生活利于家庭和家族的形成与发展,如氏族、部落等,为文明社会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3.文化发展方面: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古代科学的发展,为文明社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河姆渡原始居民
生活时间:
发现地点:
居住房屋:
生产工具:
农 作 物:
家 畜:
手工制品:
距今约7000多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水稻
猪、狗和水牛
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和使用天然漆
骨耜(磨制石器)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
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人的水井
和草棚复原图
骨耜
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居住房屋:
原始农耕:(1)农作物:
(2)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其他方面: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居住房屋
生产工具
农作物
家畜饲养
原始手工业
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档案卡片:半坡遗址
在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
半坡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房屋复原建筑>200平米
公共墓地
①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②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③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黄河下游
淮河中下游
山东焦家遗址小型墓葬
山东焦家遗址大型墓葬
成套陪葬玉器
成套陪葬陶器
一无所有
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文明社会的步伐。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发现
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制陶技术、玉器
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大汶口遗址
继大汶口文化而起的是距今约4400-3800年的龙山文化,由于阶级分化进一步深入,其社会明显复杂化了,出现了“礼仪”制度更加完备的大型墓葬。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
蛋壳黑陶杯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 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
“知识拓展: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命名的?
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考古学上的所谓“文化”。……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的一群东西的总称。
……这种用小地名来做“文化”名称的办法,被采用得最为普遍,例如我国考古学上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命名”的原来目标,是想用简单的名称来充分表示一种来判断。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
小结
距今约2万年,开始管理野生植物
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距今约7000年,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 仰韶文化
距今约5900-4400年,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大汶口文化
巩固提高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 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在我国一个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得出了“当时阶级分 化日益明显”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遗址房屋建筑南北对称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等随葬品
C.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 D.出土工具年代经测定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D
B
作业
1.绘制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对比简表,内容包括生活地区、时间、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生产状况
2. 假如你穿越为了原始社会的农民,写一篇关于自己一天生活状况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