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5学年度七年级暑期测试
语文·试题卷
·试卷类型:A
卷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4.作弊者,本卷按0分处理。
班级:姓名:学号:
考场号:座位号:
(请考生将自己信息如实填写在上面,不写、漏写、错写为无效试卷)
一(15 分)
一.阅读文字,回答问题(6分)
海边村庄是复杂且húnzhuó的。孩子们穿梭在各条巷子里,他们完全不知大人间的恩
怨情仇,不知大人们之间的咬牙jídù。不同姓氏的氏族之间的疏离与隔绝,直至冲突。更
严重的是村庄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大多是因相邻土地的侵入与被侵而发生,地界是村庄
土地秩序的象征,万一被动了,哪怕挪移了四五或二三厘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双方都
会出动全村壮劳力来解决这个事。一次双方的村里人都手持木棍、锄头、钉耙、渔叉、柴刀
等可以作武器的农具,也惊动了公社里的干部下来A(协调、妥协)解决,记得那次最
后是邻村把地界退回到了原先的界线上。孩子们也站在远处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这样的村
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们也同样qiánghànB叛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 A 处横线上。(1 分)
A 处的成语是▲
3.请在 B 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 分)
B 处的标点符号是▲
二.经典古诗文默写(9分)
1.秋风萧瑟,。
2.,闻道龙标过五溪。
3.海日生残夜,。
4.,断肠人在天涯。
5.,无案牍之劳形。
6.,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50 分)
三.阅读古诗,完成问题(7分)
衢州别李秀才
方干〔唐代〕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1。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注释:1.曛:暮,昏暗。
1.本诗歌写了哪些景物,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分)
2.本诗歌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四.古文阅读,完成问题(16分)
观德亭记
王守仁〔明代〕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
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
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
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
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
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 分)
君子之于射也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4 分)
(1)持弓矢审固▲
(2)不存也者▲
(3)负而不驰▲
(4)各得其心而已▲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 分)
A.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
4.本文全文写射箭,其实作者在写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五.现代文阅读(27分)
地坛的两棵槐树
高昌
我们报社离地坛东门不远,闲暇时,常去地坛公园散步。那里的古树很多,大抵是些沉默的
松柏之类,苍老遒劲,皴裂如老人额头的皱纹。每年春天来了,它们也只是散淡地绿着,并
不嚣张。游人从树下走过,很少留意——除非是方泽坛外那几株“老将军柏”“大将军柏”“独臂
将军柏”,才能吸引更多人驻一驻足,留几张影。
近日从友人处得知,地坛新“添”两棵“友谊树”,登上了网络“热搜”,引得许多游人专程赶来“打
卡”。我特意去看了,原来是两棵常见的国槐,树干上挂着长方形的小牌子,分别写着“认养
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两树为邻,枝叶交错,轻轻摇曳着温
情。
槐树在北京极寻常,胡同边儿经常会遇到。夏日开细碎的白花,香气清浅。那散淡的清影,
留下许多芬芳记忆。而今地坛的这两棵槐树,能够借认养人的名字而成为“网红”,有点出乎
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此处的“铁生”,指的应是作家史铁生先生。他的散文《我和地坛》,将这座古园传播到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史铁生说“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他
的倔强的笔下,有深情的地坛、有善良的母亲、有遥远的清平湾,也有身边友人们的深情和
厚谊。算来先生仙逝已近十五载,而地坛里的这棵槐树,还在替他活着,并且还交了“树友”。
作家余华的书,我也喜欢读。前些时候采访“外卖诗人”王计兵,他说:“如果只推一本书,那
毫无疑问就是余华先生的《活着》。”由此一斑,可见余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此前读史铁生
的散文,写余华拉着他去踢足球,还说让他任守门员,字里行间,满是友人的坦率与真挚。
而今这份情缘,又以树的形式“槐”续了下来——虽然余华已在媒体上确认,此树并非是他认
养。
地坛的古树饱经沧桑,见证过皇帝祭地的威风,听过八国联军的炮声,目睹过日军传染病医
院的侵凌。它们冷峻地活着,镇定地面对漫天风雨。这挂名“友谊”的两棵槐树,树龄本来还
不是太老,却因两位作家而蓦然成名,从而也就有了特别的情感和内容。大家“槐”念这两棵
树,其实是在怀念树后的那支笔,以及那支笔下令人永远“槐”想的地坛。
我注意到认养牌的期限是到四月底,而今已经过期了。媒体报道上说还会换新牌子,还会有
热心人用两位作家的名字认养。这更有些令人感喟、引人遐思了。
史铁生远去了,余华也苍老了,但“余华的朋友铁生”和“铁生的朋友余华”还会守望在这片土
地上,年年拥抱新鲜的春风。这场景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名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
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坛有许多带故事的树。“大将军柏”已经几百岁,依然苍翠葳蕤;“独臂将军柏”在雷电中只剩
下一臂,也依然傲对苍穹;银杏大道上金叶灿烂,宛若一簇簇金色火苗,引来热情似火的游
人……据了解,地坛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6株,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有89棵。被认养
的这两棵槐树,相比而言资历就浅得多了。它们之所以令人关注、令人难忘,还是因为有了
文字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情——将轮椅上的灵魂放飞到读者心灵深处,又让“活着”这两个字,
以如此青枝绿叶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大地之上。
这树活着,而人,更给树以思想、以想象。
在我眼中,它们早已不仅仅是扎根大地的树,而是插上了春天的翅膀,驮载着美好的情谊,
冲破人心的万仞关山,在天地间自由飞翔。
明世宗时期,北京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北郊择地另建方泽坛,专以祭地;并
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用来献祭太阳和月亮。地坛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方泽坛,坛
分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
石雕座,供祭祀时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
供祭祀安放四海、四渎之神位。方泽坛夏至日祭祀时最重要的供奉,则是摆放在最上层北面
方形幄次中的土地之神神位,其全名为“后土皇地祇神”,也就是俗称的“后土娘娘”。
我徘徊在方泽坛上,心中装满美丽的祝福。那两棵年轻的“友谊树”,在这供奉土地之神的园
子里,应该算是得“地”独厚了。愿它们和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一起枝繁叶茂,永远朝气蓬勃。
往北边的方向遥望,“友谊树”的树影已不可见。但我知道它们还在那里,在芬芳的“槐”想里
轻轻摇晃着叶子。明年春天,新的认养牌还会挂上,也许还是那两个名字,也许还会添加其
他名字。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
的春光离开。
土地的深情,就在这古老园林的怀抱里——它包容过帝王的仪仗,也安放得下人间的树木。
1.分析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分)
地坛的古树饱经沧桑,见证过皇帝祭地的威风,听过八国联军的炮声,目睹过日军传染病医
院的侵凌。它们冷峻地活着,镇定地面对漫天风雨。
2.赏析下列句子(8分)
A.而今地坛的这两棵槐树,能够借认养人的名字而成为“网红”,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意
料之中。
B.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的春
光离开。
3.说说题目的妙处(6分)
4.请分析作者在结尾说的它包容过帝王的仪仗,也安放得下人间的树木.(7分)
三(55 分)
六.作文(50分,含写字分5分)
以我所知道的母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暑期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15 分)
1.
浑浊、嫉妒、强悍
2.
协调
3.
顿号(、)
二(50 分)
二。经典古诗文默写
1. 洪波涌起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3. 江春入旧年
4. 夕阳西下
5. 无丝竹之乱耳
6. 晴空一鹤排云上
三。阅读古诗
1.景物:千山红树、万山云、落日(日曛)。好处:通过描绘千山红树、万山云雾缭绕以及夕阳西下的昏暗景象,营造出一种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氛围,以景衬情,为下文抒发离别之情做铺垫,让离别时的伤感更显深沉。
2.表现了作者与李秀才分别时的不舍之情、对未来重逢的迷茫与期盼,以及离别的伤感。
四。古文阅读
1.君 子/之 于 射/也
2.(1)仔细、审慎 (2)存在、保有 (3)失败 (4)获得、得到
3.做君主的人,把(君主应有的品德)当作自己的目标;做臣子的人,把(臣子应有的品德)当作自己的目标;做父亲的人,把(父亲应有的品德)当作自己的目标;做儿子的人,把(儿子应有的品德)当作自己的目标。
4.作者实则借射箭来谈论君子的治学与修身。作用:以射箭为喻,将抽象的君子品德修养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君子应如何通过内心的端正、专注等达到品德完善的境界,使道理阐述更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
五。现代文阅读
1.“饱经沧桑” 指地坛的古树经历了漫长岁月,见证了诸多历史变迁,如皇帝祭地、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建传染病医院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冷峻” 既指古树面对风雨、历史变故时外在的沉稳姿态,也暗含其历经磨难后所具有的沉稳、不卑不亢的特质;“漫天风雨” 既指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也象征着历史进程中遭遇的动荡、磨难与变故。
2.A. “出乎意料” 是因为槐树在北京极为寻常,本是常见树木却因认养人名字成为 “网红”,让人意外;“意料之中” 是因为认养人关联着史铁生和余华,史铁生的《我和地坛》影响深远,二人的友谊为人熟知,人们因对他们的喜爱与怀念而关注这两棵树,所以又在情理之中。通过看似矛盾的表述,突出了两棵槐树受关注的原因,引发读者思考。
B. “风雪” 比喻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困境、磨难与不顺,“春光” 比喻美好的情感、温暖的慰藉与希望。句子写出了岁月流转中,人们带着各自的困境来到地坛,又因地坛的美好(包括两棵槐树所承载的情谊等)获得慰藉与希望后离开,表达了地坛对人的包容与治愈,以及美好情感的传递。
3.①点明文章描写对象是地坛的两棵槐树,明确写作核心;②“两棵槐树” 看似普通,却因关联史铁生与余华的友谊而具有特殊意义,题目简洁却能引发读者好奇,吸引阅读兴趣;③贯穿全文线索,文章围绕这两棵槐树展开,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人们的关注以及所承载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清晰。
4.地坛作为曾经皇帝祭地的场所,见证过帝王的威严与仪仗,具有庄重、神圣的历史底蕴,它包容了昔日的皇家礼制与荣耀;而如今,地坛也能容纳普通的人间树木(如这两棵象征友谊的槐树),接纳人们对平凡美好情感的寄托。这句话既体现了地坛的历史厚重感与包容性,也暗示了从皇家祭祀场所到普通民众休闲、寄托情感之地的转变,突出了地坛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承载着人间温情,表达了作者对等地坛包容特质的赞美,以及对人间美好情感的珍视。
三(55 分)
六。作文
(略,需以 “我所知道的母亲”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注重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母亲的形象与特质,表达对母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