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夏季大三角”是指在夏季的东南方天空中由织女星、天津四及牛郎星三颗明亮闪烁的天体组成的三角形,是夏季星空中最容易被看到的“几何图形”。下图为“夏季大三角”图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组成“夏季大三角”的三颗天体都属于(  )
A.流星  B.行星  C.恒星  D.彗星
2.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可能有潜在的生命宜居带,寻找牛郎星系统中宜居行星的主要依据有(  )
①有与地球相近的适宜温度  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有与月球类似的天然卫星  ④有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2024年9月5日(农历八月初三)成功开幕,与会专家介绍了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防御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目前与地球相遇的小行星大多体积较小,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成为流星,最终燃烧殆尽,只有少数能到达地面。这体现了地球大气为保障地球生命存在起到了    的作用(  )
A.维持生命呼吸  B.保证地表相对安全
C.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D.保证液态水存在
4.若小行星没有撞击地球,则其所属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2024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下图示意日全食上演时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日全食上演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表气温短时间内下降  B.可以观测到完整的光球层
C.重庆等地可观测到极光现象  D.当夜的月相可能为上凸月
6.4月24日的月相最接近(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太阳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也不断地探索着太阳。图1是太阳大气层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2023年4月21—24日地球地磁活动水平(Kp指数)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1中甲、乙、丙代表的大气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层是光球层,Q代表太阳耀斑   B.乙层是色球层,N代表太阳耀斑
C.乙层是色球层,M代表太阳黑子   D.丙层是日冕层,P代表日珥
8.此次特大地磁暴发生时(  )
①北京可以看到极光现象   ②全球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③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   ④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有着“贵州屋脊”之称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素有“阳光城”的美誉,全县平均海拔2 200米,年平均日照1 812小时,远高于全省太阳总辐射量平均值。目前,威宁县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38个,装机总容量234万千瓦,为贵州新能源发电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图为贵州省及周边地区地形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9.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①维持地表温度
②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③为火山爆发提供能源
④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威宁县太阳总辐射量高于贵阳市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②晴天更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
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最新展出6窝62枚恐龙蛋、3枚独立恐龙蛋以及8件许氏禄丰龙骨骼化石,其中2枚罕见的窃蛋龙胚胎化石(出土于江西赣州)尤为珍贵。如图示意窃蛋龙胚胎化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窃蛋龙胚胎存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二叠纪  B.白垩纪  C.第四纪  D.寒武纪
12.截至窃蛋龙生存时期,下列关于地球上生物演化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两栖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B.海洋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C.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D.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13.推测窃蛋龙生存的地质时期,江西赣州地区的古地理环境特点有(  )
①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
②裸子植物茂盛,生物种类繁多
③联合古陆解体,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④气候冷暖交替,冰川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31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克柳切夫火山喷发,火山灰柱达到近 10 000米高。图1为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图2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是液态的金属物质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15.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为(  )
A.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B.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C.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16.下列对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2021年10月14日,我国又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我国深空探测越走越远。
材料二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月球表层取样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面五星红旗的原材料是玄武岩,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石头版”织物国旗。如图为月球背面展开的红旗。
(1)分别指出“嫦娥”“祝融”“羲和”探测对象的天体类型。(3分)
(2)“羲和号”多次观测到太阳活动。在下图中标注太阳大气层名称及观测到的太阳活动。(5分)
(3)结合月球表面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石头版”织物国旗具有的突出特点。(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我国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8.5%,荒无人烟,但此处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光伏发电站。下面为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和共和县塔拉滩地理位置示意图。
(1)据图说明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6分)
(2)除太阳能外,列举至少四种目前人类所利用的与太阳辐射有关的能源。(4分)
(3)分析在共和县塔拉滩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6分)
(4)阿克苏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下图为博物馆内的恐龙化石。据研究,恐龙这类大型动物逐水草而栖。
材料二 2011年,中科院学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目前已发现最原始的披毛犀化石(距今约370万年)。披毛犀为大型食草动物,全身披毛,适应寒冷环境。其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伴随着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以及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气候变化,披毛犀的活动位置发生过两次大迁徙(如下图),第一次是由青藏高原逐渐向我国华北、东北迁徙,第二次是由我国华北、东北北迁至西伯利亚,并最终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灭绝。近年来,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层发掘出多具完整披毛犀遗体。
(1)植食性恐龙生活的主要地质年代是          代,其主要食物来源是          植物和          植物,当时的气候环境是          (填“温暖湿润”或“寒冷干燥”)的。(4分)
(2)披毛犀第一次迁徙(青藏高原→华北、东北)的气候变化情况可能是          (填“变暖”或“变冷”);第二次迁徙(华北、东北→西伯利亚)的气候变化情况可能是          (填“变暖”或“变冷”),这个时期冰川范围          (填“扩大”或“缩小”),海平面          (填“上升”或“下降”)。(8分)
(3)地层是具有          (填“时间顺序”或“空间位置”)的层状岩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化石通常保存在          (填岩石类型)岩中。若在某地不同地质年代的古老地层里发现了三叶虫、恐龙和披毛犀的化石,在地层没有发生倒置的情况下,最下面的地层含有的是         化石,三种生物中,结构最复杂、等级最高的是          。(8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C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牛郎星、天津四、织女星在夏季的夜空明亮闪烁,说明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自身能够发光,故为恒星。故选C。
2.B 依据所学知识,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为具有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为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寻找牛郎星系统中的宜居行星也要依据这些条件,故①②④符合题意。行星有无卫星,与行星是否适合生命生存没有必然的联系,③错误。故选B。
3.B 地球大气层中的大气使偶尔进入地球的小行星发生摩擦燃烧,并且大多燃烧殆尽,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物质大为减少,从而保证地表相对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B正确;该现象的形成无法体现出与维持生命呼吸、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保证液态水存在之间的关联,故A、C、D错误。
4.A 若小行星没有撞击地球,则应该处于小行星带中,依据所学知识,小行星带绕太阳公转,太阳为中心天体,故其所属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A正确;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中心天体均不是太阳,B、C、D错误。
5.A 按照所学知识,日全食上演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由于月球把太阳挡住,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可能会使地表气温短时间内下降,A正确;光球层是太阳表面最亮的区域,也就是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明亮的太阳表面,在日全食时,月球遮挡住了光球层,此时不可以观测到完整的光球层,B错误;重庆位于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不能观测到极光现象,C错误;日食现象一般出现在农历的初一,而上凸月为满月前后的月相,故当夜的月相不可能为上凸月,D错误。
6.C 当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处于同一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就可能出现日全食,所以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在北美洲上演日全食的当晚月相是新月(农历月初),结合所学知识,4月24日(农历十五左右)当晚的月相最接近满月,C正确。具体如下图所示:
7.B 依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甲为光球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故Q为太阳黑子,A错误;乙为色球层,发生的太阳活动是太阳耀斑和日珥,故N代表太阳耀斑,M代表日珥,B正确、C错误;丙为日冕层,发生的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故P代表日冕物质抛射,D错误。
8.D 4月21—24日地球地磁活动水平较强,说明太阳活动较强。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在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中产生极光,但在极地等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得到,北京纬度相对极地地区较低,除非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太阳活动极强,或者高速带电粒子在中纬度或低纬度进入大气层),否则难以看到,①错误;太阳活动会影响降水,使得地球上有些地方降水多,有些地方降水少,但不会使全球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错误;地磁暴发生时,地球磁场会受到影响,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会指向异常,③正确;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④正确。故选D。
9.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和能量来源,故①②④正确;火山爆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③错误。故选B。
10.D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地势、纬度、天气状况等。威宁县与贵阳市纬度相当,故纬度因素可忽略不计,①错误;材料显示,威宁县平均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太阳辐射较强,③错误、④正确;材料显示,威宁县年日照时间长,说明晴天更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所以太阳总辐射量高于贵阳市,②正确。故选D。
11.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存于中生代,四个选项中,只有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故选B。
12.D 在地球演化历程中,动物的演化规律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截至窃蛋龙生存时期,地球应该演化至中生代,即不可能有新生代的哺乳动物,结合四个选项可知,选D。
13.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恐龙大量繁殖,根据恐龙的生活习性可知,当时赣州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裸子植物茂盛,丰富的植被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生存庇护的场所,在此环境下,各种生物大量繁衍,区域生物种类繁多,①②正确;现代海陆分布格局最终形成于新生代,③错误;气候冷暖交替,冰川范围扩大,发生在新生代的第四纪时期,④错误。故选A。
14.C 根据图2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横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较慢,A错误;地震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逐渐增大,说明其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B错误;横波在古登堡界面处消失,说明外核呈液态,而地核主要由金属组成,C正确;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D错误。
15.C 本题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16.A 表解如下:
知识运用及分析 结论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的 A项正确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B项错误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悬浮物质包括水汽和固体杂质 C项错误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水体状态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 D项错误
17.答案 (1)“嫦娥”探测对象月球是卫星;(1分)“祝融”探测对象火星是行星;(1分)“羲和”探测对象太阳是恒星。(1分)
(2)绘图如下:(每空1分)
(3)耐辐射、耐高温和低温、强度高。(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1)依据材料可知,“嫦娥工程”是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祝融号”火星车是到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是探测太阳,故“嫦娥”“祝融”“羲和”探测对象的天体类型依次为卫星、行星、恒星。
(2)太阳大气层自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为太阳耀斑和日珥。
(3)依据所学知识,月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特征有高真空、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护作用,太阳紫外线及各种宇宙辐射很强,故推测“石头版”织物国旗具有耐辐射的特点;月球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可达-183℃,故“石头版”织物国旗还具有耐高温和低温的特点;另外,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层保护,可能会遭受微陨石等的撞击,“石头版”织物国旗需要有较高的强度,才能不易破损。
18.答案 (1)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总体自东南向西北增多;(2分)青藏高原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2分)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的低值中心。(2分)
(2)风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每种1分,共4分)
(3)共和县塔拉滩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2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2分)荒漠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较多,适合大规模铺设太阳能光伏板。(2分)
(4)阿克苏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或广州降水多,云量多,晴天较内陆的阿克苏少。)(4分)
解析 (1)回答分布规律时,一般需答出总体递变趋势以及高值中心、低值中心。
(2)目前人类所利用的与太阳辐射有关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水能、风能。
(3)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从自然方面来说,就是分析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从人文方面来说,一般包括可利用土地多、消费市场广阔等。
(4)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等。阿克苏地处我国新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晴天多,这是阿克苏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的主要原因,因此答题时一定要从天气状况角度来分析。
19.答案 (1)中生(1分) 裸子(1分) 蕨类(1分) 温暖湿润(1分)
(2)变冷(2分) 变暖(2分) 缩小(2分) 上升(2分)
(3)时间顺序(2分) 沉积(2分) 三叶虫(2分) 披毛犀(2分)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植食性恐龙生活的主要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在中生代生存的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故植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当时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湿润的。
(2)披毛犀第一次迁徙是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华北、东北,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且披毛犀适应寒冷环境,所以,可能是华北、东北气候变冷,能够使披毛犀适应并生存了。而第二次迁徙是从我国华北、东北向西伯利亚,说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温升高,已经不再适合披毛犀生存了,而西伯利亚由于所处纬度较高,温度更低,适合披毛犀生存,故第二次迁徙的气候变化情况可能是变暖。由于气温升高,冰川会大量融化,地球上的冰川范围会缩小,海平面也会因为冰川大量融化而上升。
(3)地层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化石只能保存于沉积岩中。三叶虫、恐龙和披毛犀分别兴盛于早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故地层没有发生倒置的情况下,最下面的地层含有的是三叶虫化石。而生物的演化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题干中提到的三种生物,披毛犀是最晚出现的生物,故三种生物中,结构最复杂、等级最高的是披毛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