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四章 地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四章 地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四章 地貌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箐口天坑位于重庆市武隆北部,坑壁有较多流水侵蚀痕迹。天坑坑底与二王洞、三王洞相连,形成独特的天坑—洞穴系统。调查发现,当地岩层的上部多覆盖有透水性较差的页岩。下图为当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天坑发育的基本条件是(  )
A.降水稀少   B.气候寒冷  
C.上覆岩石坚固  D.石灰岩深厚
2.甲、乙、丙三处地貌接受侵蚀的先后次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穴珠是在池水沉积作用下,碳酸钙水溶液受到洞顶滴水的扰动,在遇到适当的砂、岩粒等介质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珠状次生碳酸钙沉积。下图示意某地穴珠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最有利于穴珠形成的条件有(  )
①含有不饱和碳酸钙的浅水
②含有饱和碳酸钙的浅水
③滴水等细微而断续的扰动
④滴水等细微而持续的扰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有些地区的穴珠已经与石笋基座固结在一起,由此推测该地最可能的气候变化是(  )
A.变冷  B.变暖  C.变干  D.变湿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和陕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水面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据统计,因河流侵蚀强烈,壶口瀑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后退。下图示意壶口瀑布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壶口瀑布处(  )
A.地下溶洞错综复杂  B.河谷两岸地势较陡
C.有三角洲地貌发育  D.河谷剖面呈槽形
6.壶口瀑布处河流侵蚀强烈的原因是(  )
A.泥沙堆积明显  B.河床岩石坚硬
C.河流流速较快  D.河道弯曲程度大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挟物质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据提供的图文材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  (  )
A.中间粗两端细  B.下端粗上端细  
C.上端粗下端细  D.两端粗中间细
8.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显著增大多发生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9.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
A.流速减慢  B.河道多分汊  C.河床增高  D.含沙量减小
  潮汐三角洲,分为涨潮三角洲和落潮三角洲,是涨、落潮流进出潮汐通道时分别在其进、出口处因水流扩散,所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三角洲。月湖,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湾沿岸,天然形成的沙坝横亘月湖东侧,使其成为一个平均水深不足2米的半封闭性海湾潟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沙坝属于(  )
A.流水沉积地貌  B.海水沉积地貌
C.海水侵蚀地貌  D.风力沉积地貌
11.图示潮汐三角洲的成因为(  )
A.涨潮时的海水沉积作用  
B.落潮时的海水沉积作用
C.涨潮时的湖水沉积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郭沫若描述为“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的地貌景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关于图示地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  
B.乙地貌垄槽纵列,沟垄相间
C.丙地貌景观包括海蚀拱桥  
D.丁地貌多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14.与乙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气候、岩石  D.地形、水文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暑假到黄土高原某地开展研学活动,如图示意该地某区域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为30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图中林木密集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鞍部,地形平坦  
B.位于山谷,土壤水分条件好
C.位于山脊,光照条件较好  
D.坡度小,地势高,热量充足
16.图示地区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70米  B.175米  C.239米  D.245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4年8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开展了以“长江中下游地貌和地貌演变”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在某段河道发现了槽滩相间地貌。深槽是指河床底部水深较大的河段,浅滩是指河床底部的沉积物堆积体(分布于河岸的称为边滩,分布于河床中心的称为心滩)。下图为在考察过程中绘制的河道平面示意图。
(1)请在虚线框内将AB一线的河谷横向剖面图补充完整。(2分)
(2)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甲处深槽的形成过程。(6分)
(3)该河段上游建有水库,推测水库修建后几年内乙处心滩面积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8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雅鲁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河床海拔近4 000m。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植被低矮稀疏。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河段谷坡沙丘分布。
(1)说出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一年中该处沙丘冬春季节发育较快的原因。(8分)
(2)推测图中沙丘的主要沙源。(3分)
(3)试分析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桂林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 风成地貌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有          (填序号),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5分)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2)材料二图1中当地主导风向为     。(2分)
(3)简述喀斯特地貌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6分)
(4)分析材料二图2景观上大下小形态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四章 地貌
1.D 天坑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其发育条件包括气候湿热,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上覆页岩易被外力作用侵蚀;石灰岩层深厚,有发育天坑的空间。故选D。
2.A 甲、乙、丙三处均为喀斯特地貌,一般而言,接受侵蚀的时间越长,地表形态变化越大。甲处地表形态变化最大,乙处其次,丙处地表形态变化最小,故甲、乙、丙三处地貌接受侵蚀的先后次序是甲、乙、丙,A正确。
3.D 穴珠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是含有饱和碳酸钙的浅水受到滴水等细微而持续的扰动时,水中的过饱和碳酸钙析出,附着沉积在砂、岩粒等介质周围,并层层增长形成的珠状体。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D。
4.C 穴珠与石笋基座固结在一起,说明已经没有再形成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珠状次生碳酸钙沉积,即可能失去了滴水等细微而持续的扰动这种环境,说明气候变干了。故选C。
5.B 结合材料可知,壶口瀑布从20多米高的陡崖落下,侵蚀作用较强,河谷较深,两岸地势较陡;溶洞地貌主要发育在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区;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处,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而壶口瀑布处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河流下游河段河谷宽、浅,河谷剖面多呈槽形。综上分析,B正确。
6.C 结合材料可知,壶口瀑布处水面宽度迅速减小,且落差较大,导致水流速度较快,因此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C正确。
7.B 水进型三角洲的沉积环境由河流变成湖泊,水流速度变慢,所挟带的泥沙粒度变小,沉积的砂体粒度也会变小,由于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故下面是在河床上先沉积的颗粒物,砂体粒度大;上面是在湖床上后沉积的颗粒物,砂体粒度小。所以,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见下图)。
8.C 根据材料,水进型三角洲的形成与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密切相关,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显著增大,说明水盆的水面上升速度快,河流注入水量大。我国西北内陆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水面上升速度快,故其多发生在夏季,C正确。
9.B 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说明三角洲向湖水推进,且宽度范围增加,说明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和泥沙沉积量也随之增大,在河流的入湖口,河流会冲出一些新的河道,河道多分汊,B正确;河流的水量增多,流速会加快,含沙量也会增大,A、D错误;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强,河床会降低,C错误。
10.B 沙坝是由海浪所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故沙坝属于海水沉积地貌,B正确、C错误;该处无河流注入,不会形成流水沉积地貌,风力沉积一般形成沙丘地貌,故A、D均错误。
11.A 据材料可知,潮汐三角洲分为涨潮三角洲和落潮三角洲,图中潮汐三角洲位于潮汐通道左侧,即潮流进入月湖的入口处,可推测出其形成的原因为涨潮时海水挟带泥沙涌入月湖,由于水道展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进而形成该三角洲,A正确。
12.D “岸崖双壁立”形容两岸高大的山崖,“峡道九肠回”形容峡谷曲折蜿蜒,回肠百转,故郭沫若描述的是峡谷地貌。图中甲为雅丹地貌,乙为牛轭湖地貌,丙为海蚀地貌,丁为河流V形谷,即峡谷地貌,故选D。
13.C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雅丹地貌,属于风蚀地貌,该地貌垄槽纵列,沟垄相间,A、B错误;丙为海蚀地貌,海蚀拱桥属于海蚀地貌景观,C正确;丁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侵蚀地貌相对较少,D错误。
14.D 乙地貌为牛轭湖,其形成与河曲有直接关系。河流在地势平缓的地区,容易形成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由此可见,平缓的地形和洪水泛滥是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各选项,选D。
15.B 在山区中,山谷由于地势较低,为水流汇集和泥沙沉积之处,水分条件和土壤条件都较好,所以在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山谷应该是林木密集区。结合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可知该地等高线数值应该整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林木多分布在中部山脊两侧的山谷中。山脊处太阳辐射较强,蒸发较强,土壤中水分较少,加上土层较薄,不适合大量林木的生长,B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鞍部,A错误。地势高的地区,热量相对不足,D错误。
16.C 结合上题可知,图示区域最低处在东侧山谷,最高处在西北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差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为两地之间相隔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由材料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为30米,可以计算出图中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差为180~240米。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最大高差可能是239米,C正确。
17.答案 (1)绘图如下:
(评分细则:最低点靠近B,得1分;B一侧线较陡,A一侧线较缓,得1分)
(2)甲处靠近河流凹岸,(2分)水流速度较快,(2分)水流侵蚀作用较强,(2分)河床被侵蚀形成深槽。
(3)乙处心滩面积变小。(2分)
原因:修建水库后,较多泥沙在水库中堆积,河流搬运到水库下游心滩处的泥沙量减少,(3分)对心滩的侵蚀作用增强,沉积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心滩面积变小。(3分)
解析 (1)在河曲处,河流凸岸沉积、凹岸侵蚀,图中A为凸岸,故A岸较浅,B为凹岸,故B岸较深,河谷最深处即深槽处靠近B岸。所以,在画的时候河谷最低点要离B近一点,从最低点到A点的线较缓,到B点的线较陡。
(2)河流在凹岸处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将河床上的泥沙侵蚀掉并将其带到凸岸或下游,从而形成了深槽。但在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描述”二字,即只要将形成深槽的过程阐述出来即可。
(3)乙处心滩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其面积变化取决于泥沙沉积量的多少,而影响泥沙沉积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径流量和河流含沙量。该河段上游建有水库,上游河流在流入水库时,由于水流速度很慢甚至接近停滞,河流所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在水库中,导致河流再流出水库时,含沙量大为减少,从而导致河流搬运过来的泥沙减少,使得河流对心滩的侵蚀作用增强,而沉积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使得心滩面积减小。
18.答案 (1)外力作用:风力堆积。(2分)
原因:冬春季节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沙源充足;(2分)低矮植被旱季拦沙作用弱;(2分)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能带来较多沉积物。(2分)
(2)河漫滩;(1分)江心洲;(1分)枯水期的河床。(1分)
(3)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谷底易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2分)宽谷河段风速慢,颗粒物大量沉积;(2分)宽谷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枯水期时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沉积物出露,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变大,形成沙丘的物质来源丰富;植被低矮稀疏,旱季对风沙拦截作用弱;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能带来较多沉积物。因此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
(2)河流在宽谷河段河面展宽,水流速度下降,河流所挟带的泥沙容易在此堆积,形成河流沉积地貌,如河漫滩、江心洲等;在冬春季节,河流水量小,河漫滩、江心洲等大面积出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另外,枯水期水位下降,河床裸露,也会提供沙源。
(3)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应该从沙源、风速、沉积空间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谷底易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之间的局部狭窄河谷地段,由于狭管效应较强而风速较大,因此狭窄河谷地段不利于风力沉积,难以形成沙丘。宽谷河段风速降低,风的搬运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风力堆积。宽谷河道较宽,河段内空间充足,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故沙丘多集中在宽谷河段。
19.答案 (1)①②③(每个1分,共3分) B(2分)
(2)西北风(2分)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2分)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2分)促进生态保护。(2分)
(4)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大,磨蚀作用强烈;(3分)岩体的岩性存在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3分)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漓江风光、象鼻山和峰林都是在地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而地下“神宫”为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常见形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石幔等。
(2)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由图示可知,图示新月形沙丘的西北坡坡度缓,故材料二图1中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3)喀斯特地貌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有关部门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4)材料二图2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呈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形。其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顶部大下部小,说明下部受侵蚀的程度大于上部,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因高度限制,气流下部含沙量大,颗粒大,侵蚀作用强烈;二是下部岩石松软,而上部岩石坚硬,导致下部受侵蚀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