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林伴生植物。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红树林植被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渤海沿岸
②根系不发达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银杏在中国自南向北都有分布,福州的同学如果登上鼓山,就可以观察到福州的土壤呈现均匀的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下图是中国四个地区的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自南向北四地中,关于银杏“尽换黄金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丹东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最晚
B.临沂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最早
C.湖州离海近,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最晚
D.福州纬度低,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最晚
4.在鼓山上观察到的土壤呈现均匀的红色、质地黏重,推测该土壤性质有( )
①肥力高 ②呈酸性 ③呈碱性 ④易板结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形成的,属于特殊沙丘地貌。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沙粒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下列区域中,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
A.泥沙淤积的河床 B.绿洲边缘
C.绿洲内部 D.沙漠内部
6.根据图文材料,推测柽柳的主要特征有( )
①耐风沙 ②耐洪涝
③叶片常绿 ④耐低温和酷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沙丘活化 B.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郴州丘陵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同学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同学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同学们发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少,下列解释合理的有( )
①风化基岩提供的少 ②水热丰富,分解比较快
③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④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小明从研学地带回一袋土壤用于阳台种植花草,有必要( )
①加入有机绿肥 ②浇纯净水淋盐
③倒入一些茶叶渣 ④掺入一些河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土壤有机质指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为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越小,表面温度越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越强,越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下图示意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同一海拔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三种植被类型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 )
A.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 B.灌木林>青海云杉林>草地
C.青海云杉林>草地>灌木林 D.灌木林>草地>青海云杉林
11.青海云杉林在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表面温度较低 B.地表凋落物较少
C.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小 D.土壤含水量较高
12.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 )
A.阳坡 B.阴坡
C.迎风坡 D.背风坡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通常,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某学校研学小组在洛阳(图1)进行野外研学过程中,观察到一处土壤剖面并绘制成剖面图(图2)。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下列关于该处土壤剖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主要由土壤矿物质演化而来
B.黄土层的形成源自当地成土母质层
C.红壤层说明1月0℃等温线曾经偏北
D.淋溶层与淀积层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
14.形成该地土壤剖面特殊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对植物的根系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使之较难进行农业生产。泰国位于热带,河流流速较慢的洪泛区是泥岩主要分布区,当地人利用一种根系较发达的培地茅来改善土壤性质,种植果树,进行农业生产。下面为培地茅景观图、土壤改良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泰国泥岩土壤形成区( )
A.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B.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
C.有机质分解速度较慢 D.土壤中大颗粒砾石较多
16.培地茅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体现在( )
①增加下渗,起到固土作用 ②产生残体多,有效增肥
③根系发达,消耗有机质多 ④根系庞大,改善土壤板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区,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 200米,一直到4 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图1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图2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目前我国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6分)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8分)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1年暑期,某校中学生赴江西庐山开展研学活动。研学中,同学们记录了庐山的植被(下表),并在庐山进行土壤样本采集,绘制出庐山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下图)。同学们发现,庐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土壤类型。
经调查,同学们了解到:庐山的植被在战争年代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业部门在庐山飞机播种黄山松等树种,导致庐山现存大片高密度的针叶林,影响了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夏季,庐山常出现强降雨,雨滴滴落在针叶林林冠上,经过叶面汇集,形成巨大水滴,直接落到地表的泥土上,泥土被高水滴冲击,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林业部门对针叶林进行间伐(有选择性地伐木),使庐山地区物种更加多样化,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
海拔(米) 天然植被 人工植被
1 100以上 山地落叶阔叶林 人工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800~1 100 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 少量人工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800以下 山地常绿阔叶林 水稻田、人工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1)说出间伐人工针叶林给庐山植被带来的有利影响。(4分)
(2)分析在庐山土壤类型中,棕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4分)
(3)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土壤对植被的作用。(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所在区域的气候、植被关系密切。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黑土分布区,黑土分布区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但黑土有机质含量总体由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减少较严重。下图示意我国东北黑土区分布。
(1)描述甲地主要乔木植被的特征。(8分)
(2)简述甲地黑土有机质含量低于乙地的原因。(2分)
(3)为缓解东北黑土有机质流失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1.C 依据材料可知,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故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由于生活在海水环境中,且周期性被海水淹没,故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③④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渤海位于温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由于具备呼吸根,且受海浪影响,故红树林植被根系发达,②错误。故选C。
2.A 由材料可知,红树林是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水较浅,不适合船舶停靠,但却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B错误;绿化美化、吸烟滞尘是城市植被的功能,C错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河流上游植被的主要功能,D错误。
3.D 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地中丹东的纬度最高,气温最低,银杏叶黄得最早,A、B错误;福州在四地中所处纬度位置最低,气温最高,银杏叶黄得最晚,D正确、C错误。
4.C 材料显示,鼓山上的土壤呈现均匀的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应该为红壤。红壤具有腐殖质少、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可推测该土壤肥力低,①错误;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等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②正确、③错误;土质黏重,土壤易板结,④正确。故选C。
5.B 由材料信息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沙漠边缘与绿洲边缘风力减弱,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B正确;泥沙淤积的河床一般被水淹没,不易形成沙丘地貌,A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会形成沙丘,C错误;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D错误。
6.D 由图文材料可知,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说明柽柳适应风沙环境,耐干旱、风沙,不耐洪涝,①正确、②错误;柽柳生长在我国西北干旱的沙漠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故柽柳能够耐低温和酷暑,④正确;图文材料中没有叶片常绿的相关信息,③错误。故选D。
7.B 灌丛沙丘能够生长植物,表明土壤中水分条件较周边地区好,故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土壤水分条件改善,B正确;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植被逐渐增多,沙丘就不容易活化,植被覆盖率也会逐渐升高,气候趋于湿润,A、C、D错误。
8.D 风化基岩影响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但并不影响土壤腐殖质含量,①错误;该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比较快,②正确;同时,降水量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加之人为破坏植被严重,有机质提供减少且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少,③④正确。故选D。
9.C 结合材料可知,该土壤为红壤,酸性较强,土壤贫瘠,应加入有机绿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倒入一些茶叶渣可以中和酸性,红壤土质黏重,应适当掺入一些河沙调节土壤质地,①③④正确;土壤酸性强,盐碱化不严重,没必要浇纯净水淋盐,②错误。故选C。
10.A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三种植被类型0~60cm土层中,有机碳密度(各土层有机碳密度之和)最大的为青海云杉林,其次为灌木林,最后为草地。故选A。
11.B 结合下面分析,选B。
12.B 青海云杉为松科乔木,一般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喜冷湿环境;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而乔木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祁连山阳坡光照强,蒸发量大,土壤的水分含量较少,而在阴坡则光照相对较弱,土壤较为潮湿,适宜其生长,A错误、B正确;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迎风坡、背风坡差异不大,对降水影响也不大,C、D错误。
13.C 土壤腐殖质主要是有机质转化而来的,不是矿物质演化而来的,A错误;黄土层应该是风力搬运并不断沉积形成的,与当地的成土母质无关,B错误;该地土壤剖面中有红壤层,说明该地曾经应该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图中显示该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说明1月0℃等温线曾经偏北,C正确;淀积层是由淋溶层被淋失掉的物质在此沉积而形成的,故淋溶层与淀积层之间存在直接关联,D错误。
14.C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土壤剖面结构特殊,在淋溶层出现黄土层和红壤层,主要原因是气候发生了变化,即原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土壤为红壤,后来该地气候变成温带季风气候,该地又在红壤层上面形成了黄土层,使得现在的淋溶层出现了黄土层和红壤层两层,C正确;成土母质、生物和地貌对该土壤剖面特殊结构的形成影响较小,排除A、B、D。
15.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泰国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多的季节土壤遇水形成泥浆,降水少的季节土壤则迅速硬实结块,A正确;材料显示,该地区为河流流速较慢的洪泛区,说明该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B错误;泰国泥岩土壤形成区位于热带,温度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速度快,C错误;泰国泥岩土壤形成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挟带泥沙能力较弱,土壤颗粒细小,D错误。
16.D 培地茅根系较发达,可以增加地表水下渗,固定地表土壤,①正确;培地茅属于草本植物,对土壤有机质消耗少,但可以产生大量的生物残体,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②正确、③错误;培地茅根系庞大,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板结,④正确。故选D。
17.答案 (1)分布范围广,不连续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山坡地带);(2分)分布纬度较低;(2分)海拔跨度大。(2分)
(2)3.2km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其原因是过度樵采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拔越低砍伐越严重,砍伐后萌生的树木较低矮。(4分)
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波动降低,其原因是随着海拔上升,水热及土壤条件变差,风力变大,导致植株矮化。(4分)
(3)青藏高原隆升,使该地气候不断寒化、旱化,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其分布面积大大缩小(仅分布在高原东南部和边缘的横断山区);(3分)高原隆升导致横断山脉隆起,地势高差变大,地形、气候变得复杂多样,使其只分布在适合生长的地方,呈现碎片化。(3分)
解析 (1)从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区域、纬度和海拔等方面回答即可。读图可知,目前我国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分布不连续;集中分布在纬度较低(25°N—35°N)的地区;从海拔1 200米,一直到4 200米的林线附近都有分布,分布海拔跨度大。
(2)读图可知,3.2km处为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最高处,在此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而在此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呈波动降低的趋势。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植被生长条件越差,植株平均高度应该越低。但在3.2km以下,则是海拔越高,植株平均高度越高,这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变化,应该要考虑人为的原因:由材料可知,高山栎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区,说明这个地区的高山栎林经常被砍伐,砍伐后又萌生出幼株,导致植株平均高度较矮。在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符合自然规律,即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水热及土壤条件变差,风力变大,植株平均高度波动降低。
(3)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后,影响了水热条件,使得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此导致硬叶常绿阔叶林面积极大缩小,仅在高原的东南部及边缘的横断山区得以保存,其分布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即分布面积减小、分布区域分散(碎片化)。
18.答案 (1)促进针叶林下植物的更新,(2分)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2分)
(2)区域内山地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2分)海拔较高,温度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2分)
(3)起到支撑作用;(2分)提供水和氧气;(2分)提供有机质及中、微量元素等养分;(2分)对高浓度养分和密集微生物起到缓冲作用。(2分)
解析 (1)材料中显示,庐山的植被在战争年代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飞机播种针叶树种,高密度的针叶林,影响了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使得雨季降雨侵蚀地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间伐(有选择性地伐木)人工针叶林,光照条件得到改善,可以促进针叶林下植物的更新,使庐山地区物种更加多样化,可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2)在庐山土壤类型中,棕壤位于海拔最高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庐山位于亚热带地区,棕壤分布处的植被类型为山地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率较高,枯枝落叶等植物残体量较大,给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棕壤所在地区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较慢,土壤中残留的有机质较多。
(3)土壤对植物主要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支撑作用,让植物可以更容易接触到光源;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和氧气;提供氮素、磷素、钾素及中、微量元素等养分;对高浓度养分和密集微生物起到缓冲作用。
19.答案 (1)以落叶阔叶林为主;(2分)叶片较为宽阔;(2分)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2分)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分层较少。(2分)
(2)甲地降水量较乙地多,土壤所受淋溶作用强;(1分)甲地气温较乙地高,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1分)
(3)秸秆还田,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免耕、少耕和休耕(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采用作物轮作方式;等。(每点2分,满分6分。分别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变高强度的耕作模式、减少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对养分的大量消耗的角度作答,方可得满分)
解析 (1)图中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乔木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植被垂直结构较为简单。
(2)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多,但由于甲地更靠近海洋,降水量多于乙地,淋溶作用较强;同时甲地纬度明显低于乙地,气温高于乙地,微生物更多、更活跃,有机质分解快,导致甲地黑土有机质含量低于乙地。
(3)东北地区由于多年高强度使用土地,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黑土有机质流失严重的状况。要想缓解黑土有机质流失现状,应从增施有机肥、控制土壤侵蚀、作物轮作等方面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