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河晋陕蒙大峡谷的核心地段,位于山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老牛湾河谷两岸壁立千仞,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观,被称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黄河在这一段之前和之后都是浑浊奔涌的,但这一段河水却是平静清澈的。下图示意老牛湾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下列关于老牛湾附近地貌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河谷剖面呈V字形
B.河谷沿岸泥沙主要来自冰川堆积
C.地下溶洞广泛发育
D.风力侵蚀作用使沿岸河道多弯曲
2.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泥沙沉积区,最符合老牛湾附近甲、乙两侧河谷剖面的是( )
3.老牛湾处河水较为清澈,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B.峡谷地区的水流速度快,将泥沙挟带至下游
C.景区人为清理,保持旅游地观赏性
D.河水流速平缓,泥沙在该段沉积作用明显
砾质曲流河的河道为高弯曲度单河道形态,凹凸岸交替分布于河道两侧,河道两侧仅发育小面积的河漫滩。下图中A处沉积物粒径达50~120cm,个别大于3m,呈次棱—棱角状,零星分布于河道底部。下图为砾质曲流河沉积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4.图示曲流沙坝形成最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A处沉积物来源于( )
A.上游来水 B.凹岸陡崖 C.凸岸河漫滩 D.流槽搬运
6.砾质曲流河河道两侧仅发育小面积河漫滩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岩浆活动 B.地转偏向力弱
C.河流侵蚀下切 D.两侧地形限制
厚田沙漠,号称“江南第一沙漠”,距江西省南昌市28千米,有沙漠化土地13万亩。厚田沙漠是亚热带最大的风沙化土地,沙山高大,气势雄浑,沙漠东临奔流不息的赣江,西临锦江,两江交汇形成美丽的“月亮岛”,水天一色、百舸争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厚田沙漠风沙的特点是( )
A.起沙风速大 B.分选性较好
C.多风蚀地貌 D.沙粒较干燥
8.冬春季节,厚田沙漠风沙活动剧烈是因为( )
A.西南季风风力大 B.鄱阳湖湖滩裸露
C.生产生活用水多 D.地表保护作用差
广西西北部紧靠云贵高原,降水丰富,石灰岩广布,峰丛洼地(由石峰和封闭洼地组成)广泛发育。当地石峰多为锥状,峰丛之间漏斗、落水洞发育,生态环境脆弱,村庄和农田多布局在洼地。下图示意广西峰丛洼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推测当地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为( )
A.风力沉积—流水溶蚀—石灰岩形成
B.地壳抬升—石灰岩形成—流水沉积
C.石灰岩形成—地壳抬升—流水溶蚀
D.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流水溶蚀
10.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水资源 ②光照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东部的巫鲁山国家公园内,可溶性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全球罕见的“刀石林”。“刀石林”相对高度大,石林上部薄如刀片,林间动植物稀少,是自然界一大奇观。下图示意马来西亚“刀石林”的位置及“刀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马来西亚“刀石林”上部岩石薄如刀片,说明( )
A.当地气候湿热
B.“刀石林”岩性坚硬
C.当地地势陡峭
D.大气中CO2含量大
12.与“刀石林”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海浪
福建省海坛岛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岛上的“双帆石”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下面图1为“双帆石”景观图。图2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目前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的地貌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海浪侵蚀和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和海浪沉积
C.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
D.海浪沉积和风力沉积
冰碛垄为受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下图为青藏高原波堆藏布江林琼村段河谷现代地貌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图示中的冰碛垄( )
A.M1冰碛垄形成时间最晚 B.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C.形态与冲积扇相似 D.堆积物质分选性较好
16.冰碛垄的空间分布特点说明该地气候( )
A.在持续变暖 B.在持续变冷
C.先变冷,后变暖 D.先变暖,后变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成的地貌,由侵蚀坑和坑后沙丘组成,是草原景观破碎化并转变为沙地的临界标志。某科研团队对内蒙古某风蚀坑调查发现,该风蚀坑底部植被恢复速率高于积沙区。图1为该风蚀坑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径变化及剖面示意图。
(1)指出该风蚀坑形成期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2)简述该风蚀坑的形成过程。(8分)
(3)分析该风蚀坑底部植被恢复速率高于积沙区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本溪水洞位于距辽宁省本溪市26 km的东部山区太子河畔。其因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人们在此可纵览石幔、石帘、石钟乳,还可乘坐小舟游览洞内的地下河。随着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洞内石钟乳和石笋景观色泽退化,同时洞内地下河水位变浅。
(1)阐述本溪形成水洞喀斯特地貌的条件。(6分)
(2)本溪喀斯特演化速度慢于云贵喀斯特,请推测可能的原因。(6分)
(3)分析本溪水洞景观退化和水位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下面图1为南美洲南部略图及甲地西海岸峡湾的形成示意图。图2为该区域某河流河谷横剖面示意图,图中P处滑坡灾害多发。
(1)描述甲地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2)写出图2中a处和b处的地貌名称。(4分)
(3)针对P处多发的滑坡灾害,提出可采取的防治措施。(4分)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答案全解全析
1.A 2.B 3.D 4.A 5.B 6.D 7.A 8.B
9.C 10.B 11.B 12.A 13.B 14.D 15.A 16.C
1.A 根据如下分析可知,A正确。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凹岸水流速度快,容易受到水流侵蚀,河床陡,水位深;凸岸水流速度慢,以堆积为主,不容易遭到侵蚀。据图可知,老牛湾附近甲位于河流凹岸,河床陡,乙位于凸岸,以堆积为主。故选B。
3.D 由材料“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河晋陕蒙大峡谷的核心地段,位于山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可知,老牛湾位于黄土高原,沿岸植被覆盖率较低,A错误;材料“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观”说明河水流速相比以前平缓,泥沙大量沉积,B错误、D正确;景区人为清理对河流泥沙含量的影响较小,C错误。
4.A 读图可知,曲流沙坝位于河床与河漫难之间的凸岸边滩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离河流(道)越远,海拔越高,堆积越早,即形成越早。因此,距离河流最远的①曲流沙坝形成最早,故选A。
5.B 根据材料可知,A处沉积物粒径达50~120 cm,个别大于3 m,呈次棱—棱角状,零星分布于河道底部。结合图示可知,A处的沉积物粒径远大于附近河流凸岸的沉积物粒径,但A处凹岸河岸陡峭,附近的凹岸陡崖被侵蚀,容易坍塌,在河底沉积形成颗粒较大的沉积物,B正确;上游来水在河道弯曲部位流速较慢,不能搬运较大砾石,A错误;凸岸河漫滩河水流速较慢,沉积物粒径较小,C错误;流槽一般是洪水来临时,冲刷原来的河漫滩而形成的,流槽河水搬运的颗粒物粒径较小,D错误。
6.D 结合图文信息无法判断出区域是否存在岩浆活动,A错误;地转偏向力在此处曲流河道两侧不会减弱,B错误;河流侵蚀下切和沉积同时进行,并不矛盾,因此河流侵蚀下切不是河道两侧发育小面积河漫滩的主要原因,C错误;该处河道两侧有基岩,河流在侧蚀时受到地形的限制,河道摆动幅度较小,限制了河漫滩的发育,形成了较小面积的河漫滩,D正确。
7.A 厚田沙漠所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河滩沙源含水量大,沙粒之间的黏度高,加上当地沙漠中沙粒较粗大,难以被风吹起来,因此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厚田沙漠起沙风速大,A正确、D错误。厚田沙漠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均为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风沙均有较好的分选性,B错误。厚田沙漠所在地区气候湿润,风蚀地貌不如我国西北地区多,C错误。
8.B 根据如下分析可知,B正确。
信息获取 分析 结论
文字信息:厚田沙漠,号称“江南第一沙漠”,距江西省南昌市28千米;沙漠东临奔流不息的赣江,西临锦江 厚田沙漠所在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 大量河滩、湖滩裸露,沙源丰富,容易起沙,风沙活动剧烈
冬季盛行偏北风
冬春季节当地处于农闲时期 生产用水量不大,生活用水季节变化不大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冬春季节河滩之外地区的植被并不少
9.C 该地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先受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图中地貌属喀斯特地貌,沉积岩层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故选C。
10.B 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短缺;广西降水较多,石灰岩地区地表崎岖,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土层薄且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
11.B 注意题干关键词“岩石薄如刀片”,只有坚硬的岩石才会出现此种结果,B正确。当地气候湿热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但与题干要求不符,A错误;当地地势陡峭是岩石薄如刀片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可溶性岩石在含有大量CO2水的作用下易发生溶蚀,但不是岩石薄如刀片的原因,D错误。
易错分析 材料中提到“可溶性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全球罕见的‘刀石林’”,很多学生因看到可溶性岩石,又位于马来西亚,而错选A。解答该题需要审清题干关键词:“刀石林”上部岩石薄如刀片,而不是强调“刀石林”的形成。
12.A 马来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流水作用强,因而形成“刀石林”,A正确。风力作用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冰川作用主要是高海拔与高纬度地区的外力作用,B、C错误;巫鲁山国家公园不沿海,“刀石林”的形成与海浪无关,D错误。
13.B 图2中②为海蚀穴,受海水的侵蚀作用影响,目前其规模仍在不断扩大;③为海滩,随着海水对海蚀穴、海蚀崖等的侵蚀,海岸地带堆积物增多,海滩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且③地分布有沙丘,随着风力搬运的泥沙不断沉积,沙丘面积也会增大;①(海蚀崖)受到海浪侵蚀,不断后退;④(海蚀柱)受到海浪侵蚀,高度会变小甚至会消失。故选B。
14.D 由材料信息可知,海坛岛③地地貌是海坛岛附近海底沉积物在海浪和其他海洋动力作用下,在潮间带堆积形成的海滩;退潮时,在向岸风作用下,海滩上的泥沙向高处搬运、沉积形成较多沙丘,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与海浪侵蚀关系不大,D正确,A、C错误。由图可知,③地沙丘所在的沿岸地带分布有海蚀崖,故流水落差大,流水沉积作用弱,B错误。
15.A 材料指出,冰碛垄为受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从图中可以看出,M2冰碛垄覆盖在M3冰碛垄之上,M1冰碛垄又覆盖在M2冰碛垄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碛物堆积过程中,新的堆积物会覆盖在旧的堆积物之上,因此M3冰碛垄先形成,M2冰碛垄后形成,M1冰碛垄最晚形成,A正确;图示中的冰碛垄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B错误;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碛垄形态与冲积扇差异较大,C错误;冰川堆积物的分选性差,D错误。
16.C 冰碛垄是冰川堆积形成的,因此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有冰川,冰川融化后会形成冰碛垄。根据冰碛垄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知,冰川不断向低海拔地区推进,说明气候变冷;形成冰碛垄,说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故选C。
17.答案 (1)风向:西北风。(2分)理由:积沙区应位于侵蚀坑的下风向;(2分)该风蚀坑积沙区位于侵蚀坑的东南方向。(2分)
(2)冬春季节该地地表干燥、植被稀疏,且西北风强劲;(2分)裸露的沙地不断被侵蚀,形成侵蚀坑;(2分)坑后沙丘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坑体;(2分)被搬运出来的沙物质遇草阻挡,在风蚀坑的下风向沉积,形成积沙区。(2分)
(3)风蚀坑底部地势低洼,地表水易汇集;(2分)地下水埋藏浅,土壤湿润;(2分)坑底风力较小,土壤水分蒸发少。(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成的地貌,由侵蚀坑和坑后沙丘组成”可知,侵蚀坑应位于积沙区的上风向,即积沙区应位于侵蚀坑的下风向。读图1可知,积沙区位于侵蚀坑的东南方向。所以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根据材料信息“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成的地貌,由侵蚀坑和坑后沙丘组成,是草原景观破碎化并转变为沙地的临界标志”提示,坑后沙丘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其西北方向的坑体。该区域位于内蒙古,冬春季节降水少,地表干燥、植被稀疏且西北风强劲(离冬季风源地近),西北方向坑体中裸露的沙地不断被风力侵蚀,从坑体中被搬运出来的沙物质遇草阻挡,在风蚀坑的下风向沉积下来,形成积沙区。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风蚀坑底部植被恢复速率高于积沙区”说明风蚀坑底部来水多而去水少。来水多:与积沙区相比,风蚀坑底部地势低洼,地表水易汇集;与积沙区相比,风蚀坑底部地下水埋藏浅,土壤湿润。去水少:与积沙区相比,风蚀坑底部风力较小,土壤水分蒸发少。因此风蚀坑底部植被恢复速率高于积沙区。
18.答案 (1)地质历史年代,该区域处于浅海环境,沉积形成石灰岩;(2分)该地降水较多且水具有流动性;(2分)地下河的水位变化和长期侵蚀,导致水洞的最终形成。(2分)
(2)相较于云贵地区,该地纬度较高,(2分)降水相对较少,(2分)温度较低,(2分)故演化速度较慢。
(3)水位过低使洞穴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2分)导致游船划动速度减缓,搁浅概率提高,游客的流通速度降低,景区的游客承载力和经济收入降低;(2分)景观退化导致景观吸引力下降,游客数量减少。(2分)
解析 (1)地质历史时期,该地是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大量石灰岩;伴随着地壳抬升,石灰岩层上升至地表附近;由于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沛且水具有流动性,夏季高温,可溶性岩石受风化、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了水洞喀斯特地貌。
(2)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相较于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地区,该地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温度较低,水热条件相对较差,故喀斯特地貌演化速度较慢。
(3)根据材料可知,本溪水洞因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人们在此可纵览石幔、石帘、石钟乳,还可乘坐小舟游览洞内的地下河。因此,本溪水洞景观退化可直接导致景观吸引力下降,游客数量减少;洞内地下河水位变浅导致游船划动速度减缓,游客的流通速度降低,船舶搁浅隐患提高,安全事故增加,因此导致景区的游客承载力和经济收入降低。此外,水位过低使洞穴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
19.答案 (1)(冰期时)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2分)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海平面上升)海水从谷地下端侵入,形成峡湾。(2分)
(2)a为河漫滩;(2分)b为河流阶地。(2分)
(3)人工加固边坡;坡面修建排水沟;植树种草护坡(提高植被覆盖率)。(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1)甲地位于45°S附近,纬度较高,冰期时受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水从谷地下端侵入,从而形成狭长的海湾。
(2)a处高于枯水位,低于洪水位,即在河流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为河漫滩;b处高于洪水位,为洪水期不能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为河流阶地。
(3)滑坡的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回答。工程措施包括人工加固边坡、坡面修建排水沟等,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提高植被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