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国际民航组织研究发现,2018年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碳总排放量的2.4%。航空业碳排放治理的核心是航空燃油消耗。下图示意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及预估增长量。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  )
A.持续增多  
B.前期增长速度最快
C.增加趋势明显  
D.增长波动变化大
2.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
A.不属于干洁空气范畴  
B.约占大气总体积的99%
C.能完全吸收太阳辐射  
D.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实现航空业碳排放量低增长预测的有效途径是(  )
A.大量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航空客机的使用量
C.改良客机燃料成分  
D.发展远途陆表交通体系
  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如图)。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1月份,在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5.一年中,北京市上空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交通枢纽城市上空的飞机尾迹多,大量的飞机尾迹对地面城市的热量平衡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少城市上方的云量  
B.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C.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减小地表气温日较差
  倒天河水库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每年夏末秋初的清晨,库区常出现“云雾升腾,朝霞满天”的自然奇观。下图为“倒天河水库某日云海日出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下图中,与倒天河水库“云雾升腾”的原理相符的是(  )
       
8.日出时“朝霞满天”,主要是因为阳光被大气(  )
A.散射  B.折射  
C.吸收  D.反射
9.此时,受云海影响,倒天河库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削弱力减弱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逆辐射增强
  气温的高低与大气受热过程密切相关。下图为一般情况下大气受热过程图(以江淮地区为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夏季江淮地区比北京气温高的根本原因是(  )
A.①大  B.②大  
C.③大  D.④大
11.同为大气吸收,d比b箭头粗的主要原因是(  )
A.b大气吸收的太阳长波辐射多
B.b比d吸收的辐射温度高,能量多
C.d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多
D.d比b吸收的辐射温度高,能量多
12.若用该图表示青藏高原的大气受热过程,则箭头粗细变化正确的是(  )
A.①变细  B.②变细  
C.c变细  D.d变细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第五站秦岭站建成开站。在建站过程中工人要克服南极下降风这一巨大挑战,其形成与地形地势、气温、重力等因素相关。下图示意南极下降风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与下降风成因类似的风是(  )
A.城市风  B.海风  
C.谷风   D.山风
14.秦岭站建成当日,南极地区下降风最强烈的时段可能在(  )
A.午夜至凌晨  B.凌晨至正午
C.正午至黄昏  D.黄昏至午夜
  下面为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16.关于城市中心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
A.EF代表城市中心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紫外辐射虽然在太阳能量的总通量中占比不大,但是研究紫外辐射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之所以没有遭受过量的紫外辐射,是因为受到臭氧层的保护。如果大气臭氧层这个“保护伞”遭受严重破坏,人类将遭受强烈的紫外辐射,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紫外辐射由于受日地距离和臭氧、云层等各种大气消光因子的削弱作用,不仅有明显的日际变化,而且日变化也很大。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晴天和阴天紫外辐射剂量率日变化情况。
 
(1)指出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并说明该大气层的主要特点。(8分)
(2)据图说明该地云层对地表紫外辐射剂量率的影响。(6分)
(3)试从个人防护角度,为降低紫外辐射带来的危害提出应对措施。(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当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饱和水汽量,有足够的凝结核存在,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多余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上称之为雾。
材料二 2024年11月13日早晨,江苏中部出现大面积浓雾,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受近地面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影响,浓雾消散较慢。上午9时后浓雾逐渐消散,气温迅速回升。下面为该日江苏如皋天气资料及浓雾照片。
(1)结合当日如皋天气状况,简述该日早晨形成浓雾天气的气象条件。(4分)
(2)日出后,浓雾会影响气温回升,是因为浓雾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     作用,主要表现为     、     。(3分)
(3)浓雾消散后,近地面气温回升较快,请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简述原因。(6分)
(4)在下图中用实线补绘逆温发生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并解释逆温影响下浓雾消散较慢的原因。(3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中心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热岛强度越大,反之越小。热岛效应给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下图为2009—2018年我国某城市1月、7月热岛强度日变化图。
(1)比较图示城市1月和7月以及昼夜热岛强度差异。(4分)
(2)指出11—13时该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6分)
(3)为降低该城市的热岛强度提出合理建议。(6分)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答案全解全析
1.C 2.D 3.C 4.A 5.B 6.D 7.D 8.A
9.D 10.A 11.C 12.D 13.D 14.A 15.D 16.C
1.C 根据如下分析可知,C正确。
2.D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二氧化碳属于干洁空气范畴,干洁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二氧化碳占大气总体积的比重较小,A、B错误;二氧化碳仅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红外线,C错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D正确。
3.C 航空业碳排放量主要取决于客机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燃烧的化石燃料数量,大量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但不能减少航空业的碳排放量,A错误;远途航行时客机是较为理想的交通工具,减少航空客机的使用量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不是有效途径,B错误;改良客机燃料成分,提高发动机燃油效率,有利于减少航空客机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航空业碳排放量低增长,C正确;航空运输速度快,能满足人们长途运输需求,远途陆表交通体系由于运速较慢,不能完全取代航空交通系统,排除D。
4.A 由材料可知,飞机尾迹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在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
5.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飞机尾迹位于对流层。北京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对流层的高度最高,因此形成的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B正确。
关键点拨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对流层高度的季节变化。
6.D 交通枢纽城市上空的飞机尾迹多,会增加城市上方的云量,使大气削弱作用增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减小地表气温日较差,D正确。
7.D 倒天河水库“云雾升腾”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结合选项判断,D正确。
8.A 日出时“朝霞满天”,主要是阳光被大气选择性散射的结果,A正确。
9.D 受云海影响,大气的削弱力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A、B错误;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C错误;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D正确。
10.A 与北京相比,江淮一带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大气上界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因而气温高,故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大是根本原因,A正确。
易错分析 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而错选B或C。做题时一定要明确题干要求为“根本原因”,地面辐射(③)大是直接原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大一方面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大决定的,另一方面与大气削弱作用有关。
1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能量较少,与其温度高低相关度不大,A、B、D错误;d表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能量大,C正确。
12.D 结合下面分析可知,D正确。
13.D 由图可知,南极冰盖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辐射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与四周海洋形成气压差,大气由极地高压向四周低压区运动,冰盖周围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冰盖向下滑动,即冷高压气流沿坡面下滑。城市风和海风都不受重力影响,A、B错误;谷风由山谷吹向山坡,与下降风相反,C错误;山风为山坡处空气受冷沿山坡下沉形成的,与下降风成因类似,D正确。
14.A 下降风最强烈,表明下沉气流强烈,即近地面降温最明显。南极地区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弱,午夜至凌晨气温降至最低,热量损失最多,下降风最强烈,故选A。
15.D 读图1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近地面气流应从E流向G;近地面E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即气流由F流向E;近地面G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即气流由G流向H;图1显示,F、H位于高空,且气压H>F,高空气流从H流向F。因此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为G→H→F→E→G。
16.C 城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图1中显示,近地面G的气压低于E,因此G对应城市中心,E对应郊区,因此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城市中心昼夜的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城市中心与郊区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读图2可知,甲处气压低于乙处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气压,所以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间的气流应该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
17.答案 (1)大气层:平流层。(2分)
特点: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2分)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2分)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2分)
(2)云层对紫外辐射有削弱作用,降低了地表紫外辐射剂量率;(2分)云层对地表紫外辐射剂量率影响最明显的时段是8—13时,(2分)使得紫外辐射剂量率日最高值出现时刻由12时推迟到了14时。(2分)
(3)一般12—14时紫外辐射比较强,应降低该时段外出频率;(2分)出门可适当做好防护工作,如穿防晒服、戴遮阳帽等;(2分)调整饮食,多食用胡萝卜、番茄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2分)
解析 (1)调用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此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2)首先要调用所学知识明确云层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紫外辐射是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其次对比两幅图中紫外辐射剂量率的多少及时间上的差异,根据对比可得出云层对地表紫外辐射剂量率的影响。
(3)注意题干要求从个人防护角度回答,因此主要从个人的衣食行等角度回答。结合图示信息可知,12—14时紫外辐射比较强,应降低该时段外出频率,减少接受的紫外辐射;出门可适当做好防护工作,如穿防晒服、戴遮阳帽等;调整饮食,多食用胡萝卜、番茄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
18.答案 (1)相对湿度大,水汽接近饱和;最低气温低,水汽易凝结;风力微弱,雾不易消散。(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削弱(1分) 散射作用(1分) 反射作用(1分)
(3)浓雾消散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2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2分)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迅速升高。(2分)
(4)绘图略(在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1分)原因:逆温层上热下冷,空气对流受抑制,不利于浓雾消散。(2分)
解析 (1)该日早晨形成浓雾天气的气象条件主要从水汽充足、气温低、风力小等方面回答。
(2)浓雾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浓雾中的微小水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其中的尘埃和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浓雾消散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迅速升高。
(4)逆温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主要从逆温抑制空气对流运动角度回答。
19.答案 (1)热岛强度7月大于1月;(2分)热岛强度夜晚大于白昼。(2分)
(2)变化:11—13时该城市热岛效应消失。(2分)
原因:11—13时是城市中心区气温最高的时段,因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2分)热量通过城市风散失到周围郊区,城市气温降低,热岛效应消失。(2分)
(3)合理规划绿化用地,扩大绿地面积,建设规模不等的街心花园、绿色长廊,增加蒸腾,降低热岛强度;(2分)以河流、主干道、绿化带为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引入清洁、凉爽的气流,降低热岛强度;(2分)扩大水域面积,加强水陆水热交换,降低热岛强度。(2分)
解析 (1)据图分析,热岛强度总体上是7月大于1月,夜晚大于白昼。
(2)根据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热岛强度越大,反之越小。11—13时热岛强度在0℃水平线以下,表明该城市热岛效应消失。11—13时一般是城市中心区气温最高的时段,因城市中心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对流运动旺盛,热量通过城市风散失到周围郊区,城市气温降低,从而导致热岛效应消失。
(3)为降低该城市的热岛强度可以合理规划绿化用地,适度扩大绿地面积,建设规模不等的街心花园、绿色长廊,进而增加蒸腾,降低热岛强度;以河流、主干道、绿化带作为城市绿色通风廊道,通过空气流动,引入清洁、凉爽的气流,降低热岛强度;还可以通过扩大水域面积,加强水陆水热交换,来降低热岛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