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暑假,小明同学在非洲旅行过程中用相机记录了众多奇特植物。下图为小明在突尼斯和巴马科两个地区记录的两类植物及其特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猴面包树所在地区的主要植被群落( )
A.树叶为针状 B.以乔木为主
C.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D.草本植物数量少
2.猴面包树与油橄榄生长区域的共同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季节性高温干旱 B.常年寒冷干燥
C.常年高温多雨 D.多大风天气
Z179次列车是运行于北京市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之间的直达特快列车,全程3 355千米。暑假期间,小明从北京出发乘坐该列车开展暑期“深度游”,旅途中发现植被景观差异显著。如图示意Z179次列车路线图和小明在旅途中拍摄的植被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小明乘坐Z179次列车从北京前往乌鲁木齐途中发现植被景观差异显著,导致植被景观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4.与北京门头沟森林景观相比,热带雨林( )
A.植被耐阴、喜湿、耐低温
B.植物种类较少
C.乔木叶片宽阔、秋冬季节落叶
D.群落垂直结构复杂
5.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宁夏中卫当地蒸发会加剧,当地沙柳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西北部邻美国阿拉斯加州,南接美国本土,北靠北冰洋,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域生长不同的植被群落。下图为加拿大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与加拿大东部相比,西部针叶林向北延伸纬度较高,其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洋流 C.地形 D.土壤
7.哈得孙湾沿岸植被的形态特点可能是( )
A.草类茂密,根深叶茂 B.乔木高大,遮蔽阳光
C.灌木丛生,稀疏分散 D.植株矮小,匍匐地表
武夷山国家公园随海拔的递增,植被垂直带谱(下图)差异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上的各植被群落迁移,面积随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9.图中甲地植被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山地针叶林 D.高寒荒漠
银杏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石炭纪,被科学家称为“古生物活化石”。因其树形高大,树叶春季苍翠,夏季繁密,秋季变成黄色,落地后形成一片“黄金甲”,颇为美观,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如图为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桐子坳村银杏“落叶不扫”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落叶不扫”的主要生态意义为( )
A.减少劳动投入 B.增加土壤矿物质
C.提升观赏价值 D.增加土壤腐殖质
11.银杏树种被称为“古生物活化石”,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寿命极长,生长速度缓慢
B.生长繁殖适应地理环境的演变
C.分布广泛,曾经遍布全球
D.发展至今无形态特征的改变
下图为我国某学校学生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个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剖面呈土红色。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与乙地土壤相比,甲地土壤( )
A.肥力更高 B.淋溶作用弱
C.含水量少 D.结构更复杂
13.甲地土壤质地黏重的影响是( )
A.透气性强 B.保水性能差
C.保肥性能好 D.易耕作
14.甲、乙两地土壤生长的天然植被最可能分别为( )
A.亚寒带常绿针叶林、热带雨林
B.荒漠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
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某研学小组利用假期对我国海南岛某块耕地土壤进行检测。通过将土壤充分干燥并在仪器上进行分离,得出该地土壤粒径组成。下面图1示意分离出的土壤粒径组成及其占比,图2为土壤质地分类指标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图示仪器检测结果显示该块耕地土壤的质地类型为(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16.该块耕地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灌溉水量 B.地膜覆盖育秧
C.增加翻耕次数 D.增施固状肥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热带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指繁茂于终年云雾连绵地区的山地森林。热带云雾林分布区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 500毫米以上。这种森林只占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的2.5%,一般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至今为止没有受到广泛关注。海南岛是我国热带云雾林最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据图描述热带云雾林分布区的分布特征。(6分)
(2)根据材料说明热带云雾林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6分)
(3)阐述目前热带云雾林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每年秋季正是日本的赏枫旺季。下图是日本主要岛屿的红叶观赏日期图。
(1)描述日本主要岛屿红叶观赏日期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与N地相比,指出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富士山海拔3 776米,是日本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富士山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山上的植物达2 000余种。
(3)判断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长沙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一 探究土壤的组成
同学们在学校随机挖取小块土壤,通过实验来验证土壤的组成成分。
(1)模仿下表中的例子,补充实验设计表。(4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例: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儿 烧杯底出现类似石头一样的沉淀 土壤中含有矿物质
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适量土壤轻轻放入 ① 土壤中含有空气
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儿 水面漂浮一些草根、树叶残渣等 ②
活动二 探究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同学们发现学校种植了苜蓿草的土壤与周围裸露的土壤明显不同。
裸地土壤 种植苜蓿草土壤
土壤颜色 浅棕色 深棕色
土壤颗粒 大颗粒为主 小颗粒为主
土壤黏度 不易搓成条 较易搓成条
土壤湿度 较小 较大
生物情况 少有植物根系 多植物根系、生物残渣、小虫子
(2)通过对比,同学们总结了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
、 。(列举三例即可,6分)
活动三 认识校园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观察记录了校园内的植物并进行了分类,包括常绿乔木、针叶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种类多为长沙地区乡土植物或是经过长期栽培的引进植物。
(3)说明校园植物种类多选择乡土植物的原因。(4分)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答案全解全析
1.C 2.A 3.B 4.D 5.C 6.B 7.D 8.A
9.C 10.D 11.B 12.D 13.C 14.C 15.B 16.D
1.C 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猴面包树分布在稀树草原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因此主要植被群落有明显的季相变化,C正确。树叶为针状是针叶林及荒漠地区植被的特点之一,A错误;热带草原气候区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数量多,B、D错误。
2.A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A正确。
知识拓展 猴面包树所在区域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油橄榄生长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且干旱季节风力小。
3.B 由图可知,小明乘坐Z179次列车从北京前往乌鲁木齐途中发现植被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到荒漠,因此导致该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4.D 北京门头沟位于温带,与其相比,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植物种类丰富,季相变化不明显。
5.C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C正确。
6.B 由图可知,加拿大东部有寒流流经,而西部有暖流流经,因此西部比同纬度的东部温度高,导致西部针叶林向北延伸纬度较高。
7.D 哈得孙湾沿岸纬度高,气温低,沿岸植被植株矮小,匍匐地表,可减少热量损失。
8.A 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差异与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十分类似,因此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气温(热量)。
9.C 图中甲地植被位于针阔叶混交林和中山苔藓矮曲林之间,说明水热条件还能满足森林的生长,不会出现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但热量条件较针阔叶混交林差,因此最有可能分布的是山地针叶林,C正确,B、D错误;落叶阔叶林不会出现在针阔叶混交林之上,A错误。
10.D “落叶不扫”可以减少景区落叶季节集中的劳动投入,减少投资成本,提升观赏价值,但属于经济意义,排除A、C;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B错误;落到地表的树叶经腐化分解可形成土壤腐殖质,利于土壤良性循环,D正确。
11.B “古生物活化石”是说最早银杏树种出现于石炭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而不是说个体的寿命长,A错误;“古生物活化石”强调的是存在时间长,而不是分布范围广,C错误;石炭纪属于古生代时期,演化到现在经历了约3亿年的漫长岁月,期间地球环境变化极大,只有生长繁殖适应地理环境的演变才能经历多次环境变迁而没有灭绝,为适应环境,形态特征也发生了极大变化,B正确、D错误。
12.D 由图可知,与乙地土壤相比,甲地土壤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薄,肥力较差,A错误;甲地土壤淋溶层厚,淋溶作用强,B错误;甲地土壤淋溶作用强,说明含水量多,C错误;甲地土壤比乙地土壤层次多,因此结构更复杂,D正确。
13.C 甲地土壤质地黏重,主要是土壤中水分含量多,空气含量少,因此透气性差,保水和保肥性能好,A、B错误,C正确;甲地土壤质地黏重,不易耕作,D错误。
14.C 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剖面呈土红色,据此判断甲地土壤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长的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地土壤腐殖质层厚,无明显的淋溶层,说明当地降水较少,生长的天然植被最可能为温带草原。故C正确。
15.B 根据图1可知,该土壤砂粒占比为55%(粗砂占比+细砂占比)、粉粒占比为25%、黏粒占比为15%,结合图2可知,该块耕地土壤的质地类型为壤土,B正确。
16.D 该土壤砂粒、粉粒占比较大,保水性能较差,不适合增加灌溉水量,A错误;地膜覆盖虽能保水保肥,但不能改善土壤质地,仍然不利于耕作,B错误;该土壤质地疏松,不需要增加翻耕次数,C错误;增施固状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利于耕作,D正确。
17.答案 (1)整体分布范围小,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分布范围不均),(2分)主要呈点状零星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偏南地区;(2分)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的山地的西(西南)坡。(2分)
(2)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这样可以减少风的作用力,适应山顶或山脊风力大的环境;(2分)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气温相对较低,其植株矮小等特征也是对较低气温环境的一种适应;(2分)寄生、附生植物发达,以适应空气湿度大的环境。(2分)
(3)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不易引起广泛关注;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地理条件相对复杂,研究难度较大;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树木的经济价值小;与普通热带雨林相比,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位于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便。(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分布特点的描述先从总体分布来看范围大小及是否均匀,然后从具体分布角度回答。从图中看,热带云雾林分布区整体分布范围小,分布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呈点状零星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偏南地区;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分布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的山地的西(西南)坡。
(2)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可以减少风的作用力,适应风大的环境特点;植株相对矮小同时也适应气温低的特点;寄生、附生植物发达,适应当地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的天气。
(3)热带云雾林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从关注难度大、研究难度大、经济价值小,以及交通不便、生态系统独特性不强等方面回答。
18.答案 (1)变化特点:自北向南,日期逐渐延后,大致从10月20日延后到12月20日。(4分)
原因: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红的日期变晚,观赏日期延后。(4分)
(2)特点: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12月10日之后)。(2分)
原因:受暖流影响,M地气温偏高,枫叶变红的时间晚,所以观赏时间也晚。(4分)
(3)自然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理由:富士山位于35°N附近的亚洲东部群岛上,受季风、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山麓地带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因此,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分)
解析 (1)据图分析可知,日本主要岛屿红叶观赏日期自北向南,大致由10月20日变为12月20日,日期逐渐延后。这是因为,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红的日期变晚,因此观赏日期延后。
(2)N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1月20日之前,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2月10日之后,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M、N两地纬度相当,但M地受暖流影响,气温比N地偏高,枫叶变红的时间晚,所以观赏时间也晚。
(3)从富士山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沿岸洋流等方面分析。
19.答案 (1)①水中产生气泡(2分) ②土壤中含有有机质(2分)
(2)促进腐殖质的形成 促进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 减缓有机质淋溶
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增加土壤黏度 保持土壤湿度(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乡土植物能适应本地自然环境,易栽培和成活;(2分)人工干预少,养护成本低。(2分)
解析 (1)读表可知,实验设计需要补充的①部分实验步骤是“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适量土壤轻轻放入”,实验结论是“土壤中含有空气”,表明实验是为了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将土壤放入水中,水会进入土壤孔隙,土壤孔隙中的空气会被水排挤出,因此实验现象为水中产生气泡。实验设计需要补充的②部分实验步骤是“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实验现象是“水面漂浮一些草根、树叶残渣等”,而草根、树叶残渣属于生物范畴,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实验是为了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质。
(2)材料信息表明,种植了苜蓿草的土壤与周围裸露的土壤明显不同,两者明显的差别在于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参与程度。与裸露的土壤相比,种植苜蓿草的土壤生物活动活跃,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可以为土壤补充大量有机质,还可以通过保持水土功能减缓有机质的淋溶、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土壤中腐殖质的积累,因此颜色较深;生物活动可以对岩石及碎屑进行生物风化、矿物质颗粒重组,从而增加土壤黏度,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促进成土过程,因此种植了苜蓿草的土壤与周围裸露的土壤明显不同。
(3)乡土植物一般指长期生长于当地,已适应并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因此乡土植物对本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栽培和成活;乡土植物适应当地环境特征,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因此人工干预少,养护成本低。故校园植物种类多选择乡土植物。
知识拓展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