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托举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随后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目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入驻“天宫”。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在轨“天宫号”空间站的天体级别类似于( )
A.彗星 B.小行星
C.火星 D.月球
2.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浩瀚无比的星空
B.流星划过天空
C.缥缈的云海
D.手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3.对“天宫号”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干扰最大的是( )
A.太阳辐射 B.宇宙射线
C.极光现象 D.太阳活动
2024年7月,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化石研究,确定了一种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徐氏亚洲暴龙的生活年代距今约7 200万年至6 600万年。下图示意动植物标本。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生物演化具有一定顺序,上图四种动物标本中的动物,按演化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⑥ B.①④③⑥
C.③④⑥① D.④③①⑥
5.推测徐氏亚洲暴龙生存的地质时期( )
①爬行动物盛行
②早期人类向较低纬度迁移
③裸子植物繁盛
④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下图为内蒙古高原一河流河床形态变化图,甲、乙为该河段的两个村庄,目前河床岸线为2024年7月岸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示河段( )
A.河流的下切作用强烈
B.河流流速快,落差较大
C.乙村庄处易发育三角洲
D.甲村庄的形成时间晚于2000年
7.据图可推知,该河段上游河段( )
A.森林面积逐渐增大 B.水土流失严重
C.水库数量逐渐增多 D.降水量明显减少
2024年端午节当天,一场雷雨过后,北京城区北部的居民在午后观测到了奇异且壮观的乳状云(图1)。乳状云通常出现在雷雨云的下方,其云底高度与上升气流强度正相关。图2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出现乳状云的大气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云底较高的乳状云多出现在( )
A.黎明 B.午后 C.黄昏 D.午夜
2024年10月15日前后,我国北方沿海出现了较强的温带风暴潮。随后,海水仍以边缘波的形式向渤海和黄海沿岸涌去,并持续到21日下午。10月20日(农历九月十八),渤海沿岸多地的潮水猛烈上涨,倒灌至陆地。此次大潮的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造成此次大潮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的原因可能有( )
①月球引潮力大,天文大潮强烈
②冷空气增强,海面气压减小
③渤海为半封闭浅海,波浪易堆叠
④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海水倒灌对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土壤盐碱化 B.渔业产量增加
C.沿海湿地退化 D.污染地下水
12.夏季,渤海海域遇到风暴潮时( )
A.上层暖水层温度升高
B.近岸海水交换增强
C.上下层盐度差异增大
D.沿岸洋流变成暖流
下图为某同学暑期登顶江淮分水岭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该松树根系没有向下深入而横向生长是为了( )
A.抵抗强风 B.增加呼吸
C.出露散热 D.深扎吸水
14.图示地区土壤( )
A.土层薄 B.肥力高
C.颗粒细 D.保水好
野生石竹(如图)是找金矿的直接指示植物,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石竹生长所需的金元素主要来自( )
A.腐殖质层 B.母质层
C.有机层 D.淋溶层
16.石竹枯萎死亡后对该地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当地气候 B.增加矿物质
C.改变水分状况 D.提供有机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历史上的黄土高原也曾水草丰美、沃野千里,但千百年的开垦和利用,造成这里植被大面积退化,风沙侵袭,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修复成为长期困扰这里的一道难题。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地区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之一。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水、保土。黄土高原地区鱼鳞坑等生态整地方式初见成效,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图1为黄土高原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图2为鱼鳞坑示意图及景观图。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1)据图1推测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4分)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鱼鳞坑能保水、保土的原因。(4分)
(3)说出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并判断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24年3月13日19时10分和19时14分,智利北部城市皮萨瓜以西海域相继发生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4.8级和4.3级,震源深度为124千米。
智利中部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缤纷的色彩是为了方便修船工回家时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房屋,也为了防止风对房屋的侵蚀。瓦尔帕莱索地区风向多变,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甚至能感受到一天中白天和夜晚风向明显不同。
材料二 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区域图。
(1)图中洋流按性质划分为 ,受图中洋流影响,沿岸海域南北温差 (填“增大”或“减小”)。由甲至乙,海水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海水盐度 (填“升高”或“降低”)。(8分)
(2)说明此次地震震源所处的地球内部圈层及判断依据。(4分)
(3)简述瓦尔帕莱索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风向的差异及成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21年,黑龙江省五常市9万多平方米黑土地被盗挖售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黑土上部有一个厚度在30 cm以上的土壤层,是保证其肥力的关键。黑土的形成周期十分漫长,1 cm厚的黑土层至少需要400年的积累沉淀。此次盗挖黑土事件也反映出我国各地土壤退化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如我国环渤海地区土壤盐碱化面积约26 668 km2,土壤盐渍化会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部分土壤已经无法继续生产,所以有种植者打起了东北黑土的歪主意。图1示意我国黑土区分布,图2示意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1)说明黑土上部厚度在30cm以上的土壤层的主要物质组成和成土过程。(6分)
(2)比较甲、乙两地黑土肥力的高低,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6分)
(3)结合土壤盐渍化过程图和地理位置,说明环渤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8分)
全书综合测评
答案全解全析
1.D 2.A 3.D 4.A 5.D 6.D 7.B 8.A
9.B 10.C 11.B 12.B 13.A 14.A 15.B 16.D
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轨“天宫号”空间站围绕地球运行,属于人造地球卫星,天体级别类似于月球,D正确。
2.A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A正确。
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太阳释放的能量,不会干扰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A错误;宇宙射线可能会对“天宫号”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产生一定干扰,但影响很小,B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与地球两极大气相互碰撞产生的现象,极光现象本身对“天宫号”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不会产生干扰,而产生极光现象的太阳活动会产生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对“天宫号”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干扰最大,D正确、C错误。
4.A 图示四种动物标本中动物的演化顺序依次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故选A。
5.D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D正确。
6.D 由图可知,图示地区存在明显的凹岸和凸岸,并且凸岸堆积体逐渐增大,表明该河段地势低平,流水的堆积作用较为强烈,A错误;地势低平,落差较小,河流流速慢,B错误;乙村庄位于河流的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地质条件不稳定,不易发育三角洲,C错误;甲村庄所在位置为2000年以后形成的,因此甲村庄的形成时间一定晚于2000年,D正确。
7.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段堆积现象较为严重且堆积的速率逐渐增大,说明河流来沙量较大,据此判断该河段上游河段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固土作用弱,水土流失较严重,B正确、A错误;若上游水库数量增多,则拦截泥沙作用增强,下游河段河水泥沙含量应减少,堆积速率应变慢,与实际情况不符,C错误;若降水量明显减少,则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下游堆积物质应减少,堆积速率应变慢,与实际情况不符,D错误。
8.A 由材料可知,乳状云通常出现在雷雨云的下方,而云层主要形成于对流层,因此出现乳状云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图2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和④为高层大气。
9.B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B正确。
10.C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C正确。
11.B 海水倒灌带来的高盐度海水可能会影响渔业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渔业减产,B正确。
12.B 结合如下分析可知,B正确。
13.A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江淮分水岭,海拔高,风力强劲,松树根系横向生长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抵抗强风,A正确;积水地区,植物根系横向生长是为了增加呼吸,而该地位于江淮分水岭,松树根系横向生长并不是为了增加呼吸,B错误;江淮分水岭海拔较高,气温低,无须根系出露散热,C错误;题干说明该松树根系为横向生长,并没有深入地下,因此不可能是为了深扎吸水,D错误。
知识拓展 植物根系横向生长的原因
①土壤问题:土壤过于紧实或存在障碍物,导致根系无法深入生长,从而横向扩展。
②水分管理:过度灌溉或排水不良可能导致土壤表层湿度过高,促使根系在表层横向生长。
③养分分布:表层土壤养分丰富,根系倾向于在表层横向扩散以获取养分。
④品种特性:某些植物品种天生根系较浅,易于横向扩展。
⑤环境因素:如地形、风向等自然条件也可能影响根系的生长方向。
14.A 由图文材料可知,当地坡度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土壤发育程度较低,颗粒较粗,保水性差。
15.B 土壤中的金元素属于土壤中的矿物质,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16.D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D正确;石竹死亡后对改善气候影响小,A错误;土壤矿物质主要由成土母质提供,B错误;土壤水分状况主要与当地气候有关,C错误。
17.答案 (1)主导风向:西北风或偏北风。(2分)理由:由西北(或偏北)向东南(或偏南)沉积物颗粒越来越细。(2分)
(2)鱼鳞坑能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2分)随地表径流量减小,土壤侵蚀减弱,起到保土作用。(2分)
(3)过程:黄河入海口地形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缓慢,所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4分)
趋势:三角洲陆地面积增长速度减缓。(2分)
解析 (1)注意题干要求据图1推测风向,图1显示自西北(或偏北)向东南(或偏南)依次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与黏黄土带,黄土颗粒物越来越细,因此风向为西北风或偏北风。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鱼鳞坑能保水、保土的原因,即主要从鱼鳞坑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方面回答。由材料可知,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主要是由于鱼鳞坑能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渗增加、土壤侵蚀减弱,从而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
(3)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从河流沉积与海水顶托角度回答即可。根据材料,结合鱼鳞坑等生态整地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影响,分析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18.答案 (1)寒流 减小 升高 升高(每空2分,共8分)
(2)所处地球内部圈层:地幔。(2分)判断依据: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且震源深度为124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2分)
(3)差异: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2分)
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而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2分)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而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2分)
解析 (1)图中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因此为寒流。洋流会调节流经海区的温度,使南北温差减小。由甲至乙,纬度降低,因此海水温度升高;由甲至乙,海水温度升高,同时沿岸降水减少,因此导致海水盐度升高。
(2)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并且震源深度为124千米,而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
(3)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19.答案 (1)主要组成物质:腐殖质。(2分)
成土过程:植被生长茂盛,(1分)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有机残体进入土壤;(1分)由于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1分)有机残体分解不完全,长期的积累沉淀使得黑土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1分)
(2)甲地黑土肥力高于乙地。(2分)
原因:甲地比乙地纬度更高,气候更冷湿;(2分)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活动较弱,有利于有机残体的积累,从而使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更高,肥力也就更高。(2分)
(3)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导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分)这种气候条件下,盐分随水分蒸发而积累于地表,形成盐碱地;(2分)涨潮时海水倒灌会加剧土壤盐渍化;(2分)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海水倒灌,海水向内陆渗透,造成土壤盐渍化。(2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土上部厚度在30 cm以上的土壤层的主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主要是植物的枯枝落叶等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分解不完全形成的。
(2)由图可知,甲地纬度比乙地高,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活动弱,因此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更高,肥力更高。
(3)环渤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原因一方面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分随水分蒸发而上移,使表层土壤盐分增加;另一方面为由于位于沿海,海水倒灌加剧土壤盐渍化。人为原因主要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加剧海水倒灌,进而加剧土壤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