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校地理小组开展“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在此过程中,某同学通过手机软件获取了一个观察点的海拔。下面为观察点海拔及该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a  图b
1.观察地貌的高度很重要,图b中观察点5和观察点2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22 m   B.82 m   
C.108 m   D.98 m
2.关于甲、乙两地坡度和光照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B.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C.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D.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到郊区山地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查,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学习报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在野外对土壤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剖面构造   B.土壤质地 
C.土壤肥力    D.土壤颜色
4.观测发现,与陡坡相比,缓坡的土壤肥力一般较高。这是因为缓坡(  )
A.土壤呈红色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碳卫星”能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准确获取碳排放数据,由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能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下图为“碳卫星”工作流程图。据此完成下题。
5.图中各流程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南华礁为南沙群岛中部的一个珊瑚环礁,是中国固有领土。科学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观测到某国曾在礁盘两侧填出了0.03平方千米的陆地。下图为南华礁西航道两个不同时期轮廓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题。
6.我国科学家分析南华礁面积变化趋势使用的技术有(  )
①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②遥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地理信息系统为干旱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下图为山东省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干旱等级分区分布图,其中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山东省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两个地区是(  )
A.a、b    B.b、e   
C.c、f    D.a、d
8.干旱会引起植物原生质脱水,进而使植物长势不健康。要想获取植物的受灾情况,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虚拟现实技术   D.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下图为某爱好徒步旅游的游客绘制的徽杭古道路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该游客计划在短时间内参观多个景点,需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这应借助于(  )
A.遥感技术   
B.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10.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最宜广泛应用的领域是(  )
A.农业估产   B.野外考察
C.矿产探测   D.灾害预测
  下图是运用某地理信息技术对某地一次灾害过程进行评估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该种灾害和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最有可能分别是(  )
A.洪涝、遥感    B.地震、遥感
C.泥石流、地理信息系统   D.滑坡、地理信息系统
12.甲最可能是(  )
A.陡谷   B.河漫滩   C.曲流   D.三角洲
  甘肃莫高窟西接鸣沙山,周围都在沙漠中。根据莫高窟风沙环境特征,当地人采取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形成了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六带一体”综合防护体系(下图)。据此完成下题。
13.关于莫高窟风沙危害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遥感模拟沙丘移动过程
B.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采集积沙量信息
C.利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监测植被生长状况
D.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2024年9月10日,海拔4 706米的西藏自治区班戈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成功施放首个北斗导航探空气球,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北斗探空高空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北斗探空站”)建成。“北斗探空站”将提高探测数据精度,增强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天气的跟踪监测,为开展防灾减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探空气球携带的北斗导航仪主要作用是(  )
A.拍摄实时的图像信息   
B.处理收集的地理数据
C.监测灾害的形成过程   
D.飞行过程的实时定位
15.建设“北斗探空站”的意义有(  )
①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加强灾害防御力
②指导气象灾害监测,开展防灾减灾
③提高探测数据精度,提高预报准确率
④用于灾害救援救助,帮助灾后恢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寒假期间,浙江某中学在全国各地开展以“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进行,各小组拍摄了其研学地的典型景观照片,还观察了研学地的典型土壤剖面。返校后,各小组整理好研学活动中获取的素材,并进行成果研讨交流活动。
  材料二 图1是研学地位置分布简图,图2是各小组拍摄的研学地典型景观照片。
(1)写出各小组在研学地拍摄的对应景观图。(8分)
甲—   ,乙—   ,丙—   ,丁—   。
(2)制作、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用到多种工具,在标签、铁锹、锤子、罗盘仪、相机、标本盒、自行车、望远镜、剖面刀、袖珍秤、手电筒等工具中选择三种可能用到的工具:     、     、     。(6分)
(3)返校后,同学们对各研学地拍摄的典型植被进行了探讨,得出①②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③④两地植被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说出森林对大气环境的主要生态价值。(4分)
(4)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表现出一定的剖面特征,描述甲研学地典型土壤的剖面特征,并结合气候与植被说明其发育环境。(8分)
17.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17分)
案例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21年7月河南发生暴雨洪灾 洪水的跟踪、动态监测——遥感;评估工作——地理信息系统
2021年7月台风“烟花”侵袭浙江、上海等地 监测台风移动路径——遥感;绘制台风移动路径图——地理信息系统
2017年8月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地震 灾情监测——遥感;确定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准确位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综合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1)用于防灾减灾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       、         、         。其中        技术是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8分)
(2)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基础是        。举例说明该技术在自然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填写下表。(9分)
应用 举例
位置分析 ①               
②     分析过去30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③     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与特定植被之间的关系
模拟分析 ④                                
18.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南极科考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据新华社南极昆仑站2019年1月5日消息,经过18天、1 250多千米的风雪跋涉和沿途科考,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6名队员于当地时间4日17时30分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
  材料二 科考队员正在安装视宁度测量望远镜。
(1)南极科考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和        ;科考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6分)
(2)“数字南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将南极数据纳入互联网,将南极研究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更新。利用“数字南极”能(多选,2分)(  )
A.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等信息
B.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变化进行分析
C.为极冰融化提供治理技术
D.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
(3)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的过程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 试举两例。(4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1.C 图a显示观察点5的海拔为162米;根据图b中等高线数值,确定等高距为20米,则观察点2的海拔为40~60米。计算可得,观察点5和观察点2的相对高度为102~122米,结合选项判断,C符合题意。
2.D 图b显示甲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小,乙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根据指向标判断,甲坡为南坡,光照条件好,乙坡为北坡,光照条件差。D正确。
3.D 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土壤颜色;土壤质地需要用手触摸后分析得出;观察土壤剖面构造,需要从地表垂直向下挖掘土壤纵切面;土壤肥力需要综合观察土壤颜色、土层厚度、土壤形态、土壤上草本植被类型等后分析得出。因此,在野外对土壤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土壤颜色。
4.B 陡坡和缓坡均是红壤,土壤均呈红色,且红色土壤肥力低,A错;陡坡水流速度快,侵蚀性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对,D错;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
5.A 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电磁波信息应用了遥感,分析判读调查数据、制图等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故选A。
6.B 分析南华礁面积变化趋势,一是要获取南华礁相关的面状地理信息,需要借助遥感;二是要对获得的地理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模拟分析,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②③正确。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数字地球均不是科学家分析南华礁面积变化趋势主要使用的技术,①④错误。故选B。
7.C 由材料“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可知,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地区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等级数值较小。读图可知,c、f两地区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气温等级数值较小,干旱等级相对较低。故选C。
8.B 干旱会引起植物原生质脱水,植物体内含水量不同,所反射的电磁波也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遥感获取植物的受灾情况。
9.C 地理信息系统(GIS)能综合处理地理数据,设计旅游线路时,可综合考虑景点分布、道路状况及距离等因素,经分析处理规划出合理线路,C正确;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大面积地理信息,无法进行线路规划,A错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属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缺乏通过分析多源地理数据设计线路的能力,B、D错误。
10.B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具备定位、导航和授时功能。野外考察时,考察人员能利用它确定位置、判别方位,保障考察的顺利进行,所以最宜用于野外考察,B正确;农业估产需要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作物信息,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作物信息进行分析,A错误;矿产探测依靠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专业方法,C错误;灾害预测需综合气象卫星、地质监测等多种技术获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D错误。
11.C 图层叠加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A、B错;该种灾害发生要具备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坡面堆积等条件,应为泥石流,C对、D错。
12.A 读图可知,甲和坡面堆积图层叠加后形成地质地形图层,则甲最可能是陡谷,地势陡峭的谷地是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故选A。
13.D 利用遥感无法模拟沙丘移动过程,A错;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法采集积沙量信息,B错;应利用遥感监测植被生长状况,C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D对。
14.D 北斗导航仪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获取精准的位置数据,因此,北斗导航仪的主要作用是飞行过程的实时定位,D正确;拍摄实时的图像信息和监测灾害的形成过程属于遥感的主要作用,A、C错误;处理收集的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B错误。 
15.C 结合材料可知,“北斗探空站”将提高探测数据精度,增强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天气的跟踪监测,为开展防灾减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因此,建设“北斗探空站”可以指导气象灾害监测,开展防灾减灾,提高探测数据精度,提高预报准确率,②③正确;“北斗探空站”主要是获取数据,不能减少自然灾害发生,①错误;“北斗探空站”不能进行灾害援助,无法在灾后恢复中采取措施,④错误。故选C。
16.答案 (1)④(2分) ③(2分) ①(2分) ②(2分) (2)标签、铁锹、相机、标本盒、剖面刀(合理即可,任答3个得6分) (3)水分(1分) 水分(1分) 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碳平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2分) (4)剖面特征:呈红色;(2分)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2分) 发育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有机质分解速度快;(2分)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2分)
解析 (1)甲为我国南方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④;乙位于陕北地区,黄土广布,对应③;丙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为典型的畜牧业区,对应①;丁位于我国长白山区附近,植被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对应②。(2)采集土壤标本需要用铁锹;对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分类,需要用到标签和标本盒;另外,观察土壤剖面以及土壤标本的制作,还需要用到相机、剖面刀等工具。(3)①对应丙,②对应丁,二者纬度差异不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②距海更近,水分充足,适合森林生长;①距海相对较远,水分较少,适合草原植被生长,故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③位于黄土高原,为内陆,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植被稀疏;④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距海相对更近,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充足,植被茂密,故③④两地植被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水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碳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同时,森林还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4)甲研学地的土壤剖面特征可以从土壤层次、结构和颜色等方面加以描述,这些土壤剖面特征是由其发育环境决定的,主要包括气候、生物等。
17.答案 (1)遥感(2分)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2分) 地理信息系统(2分) 遥感(2分)  (2)地理信息系统(1分) ①分析河流水体污染空间分布情况(2分) ②趋势研究(2分) ③模式研究(2分) ④根据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建立洪水预测模型,预测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可能淹没的范围(2分)
解析 (1)根据表中案例的地理信息技术的情况可知用于防灾减灾的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是在远距离对地物电磁波特性进行记录,获取影像的探测技术,是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2)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采集的数据,经分析后以地图、图表、三维模拟、数字、文本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决策部门。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可以解决位置分析、趋势研究、模式研究、模拟分析四大问题,举例合理即可。
18.答案 (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2分) 地理信息系统(2分) 遥感(2分)(2)ABD(2分) (3)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观测点的位置、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遥感探测资源状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南极资源分布图。(列举任意两例即可,共4分)
解析 (1)大型望远镜选址要经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环境(南极冰川和海岸线)的变化需要用到遥感。(2)根据“数字南极”的定义,利用其可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等信息,可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变化进化分析;“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3)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即可。